書目:
《姜園課蒙草》;《論說入門》;夏丐尊與劉薰宇 -《文章作法》;葉圣陶-《作文論》;《修辭學發凡》 ;《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小名錄》;《職官分記》;《韻海鏡源》;《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夜》 。
工具書:《康熙字典》、《經籍纂詁》、《佩文韻府》、《人名大辭典》;《韻海鏡源》;《佩文韻府》;《駢字類編》。
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尚書》;《左傳》;《老子》、《莊子》、《墨子》。
歷史:《史記》、前后《漢書》和《三國志》。
文集:《唐詩三百首》;《白香詞譜》;沈歸愚的《古詩源》;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張惠言的《詞選》。
戲曲:《元曲選》;《戲考》;《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長生殿》;《桃花扇》;《易卜生集》;《華倫夫人之職業》。
讀書筆記和書話:《困學紀聞》;楊慎的《丹鉛總錄》;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王引之的《經義述聞》;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苕溪漁隱叢話》;周作人的《談龍集》,俞平伯的《雜拌兒》和胡適的《胡適文存》;沈啟無的《近代散文抄》;唐朝司空圖的《詩品》。
文學史: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顧頡剛的《古史辨》;《小說作法》;《歐洲文學史》;《印度哲學概論》。
實例:
1.魯迅所寫的是晚秋的夜,所以文中表現出蕭瑟的寒意,凋落的棗樹,枯萎了的花草,避冷就火的小蟲,都是那時候實在的景物。他對著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想織進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對于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
2.譬如先生選了《史記》的一篇列傳,當作文章來教你們的時候,你們就得乘此機會去翻翻《史記》原書,那時你們就會知道《史記》有多少卷,列傳之外,還有本紀、世家、書、表種種的東西。這是收得概括的知識的方法。
3.柳宗元的山水記本是古來的名篇,他差不多純用印象的描寫。不懂得印象的描寫,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連三地寫著。這些詞語寫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為它們都是空洞的形容,對于別人沒有什么感染力。
4.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對于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譬如從蟬聲悟到抑揚的韻律,從日影悟到明暗的對照,從雷陣雨感到暴力的難以持久,從雨后的清涼悟到革命的功用,從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簡的布置,從影戲的場面悟到敘事文的結構,從照片悟到記事文的法式。用月的圓缺來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來比喻年華難再,用夕陽來比喻老年,這些原也是好的觸發,但一味襲用則了無新意了。
5.含有莊重、畏敬、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體須緩,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體須急。高低,強弱的用法……
6小說:譬如敘述一個人在房間里想心事,似乎是簡單不過的了,然而作者對于這個房間的位置以及房間里的一切陳設,就非胸有成竹不可。
7.詞以表現境界或抒寫感情為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寫作:
1.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2.詩的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并不在乎詞藻的修飾。
3.書籍原用文字寫成,但不應只當文字來讀,讀書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內容意趣,否則只是文字的游戲而已。作文的材料,到處都是,并非僅在書中,專從書上去學文字,即使學得好,也只是些陳言老套,有什么用處呢?我勸你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
4.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舊書讀出新味來。
5.文章的好壞,可從三方面來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6.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
7.作文常見誤:用詞、用語不適當;意義的缺略和累贅;意義不連貫,欠照應。
8.分選材料,圍繞中心思想正反旁面多方運用;背景用于襯托,小說之中,憑空寫境的文字很多;文章的遠近法。
9.小說:貫穿始終的人物性格,若有變化也需合理;小說不一定要根據著實事;小說的題材應與一般人生有重大意義,小說的本質是作者所看出的意義;小說意義的“含”如鹽溶于水;小說該是世間最真實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實錄。
10.致力于生活上的修養,從生活的根源立腳來做修辭功夫,切勿誤信說話與寫作可以雕琢粉飾取勝的。
11.習作創作與應用:創作全是自己的事,忠于創作,就是忠于自己;創作貴精不貴多,時間和勞力是不能計較的;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來,這是創作家的第一種資格。創作是無程限的,所需要的習作根底也無程限,習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是想從事創作的人越應該重視習作。處處留心收集題材,聚攏豐富后寫出。
12.文章的組織。”說什么“與“怎么說”。自問:所說明的是什么?所主張的是什么?例證是什么?論據是什么?反襯的例證是什么?旁及的論據是什么?把什么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
13.除了說明文字和議論文字,都可有兩種寫法,一是通常的記敘,一是印象的描寫。
讀書:
1.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寫時卻務求速成。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3.對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與別的事物有什么關系,這是知的作用。對于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對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樣處置,這是意的作用。 情意如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
4.國學’是一個異常不妥當的名詞。文字學是‘國學’,歷代各家的本體論、認識論是‘國學’,《尚書》和《左傳》是‘國學’,詩、詞、歌、賦也是‘國學’。好比不倫不類的許多人物穿著同一的外衣,算什么意思呢(神秘主義啊)?按照本質歸類,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豈不準確、明白?
5.風格:古人形而上的風格評定;留意作者的品性、語言習慣、寫作的習慣。
6.鑒賞:看-視-觀-玩。
7.讀,原是很重要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人的通與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須聽他讀文字的腔調,就可知道;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聲調則高低、強弱、緩急而已。
8.語匯與語感:聯想相似或相近的詞,形成系串;語匯因階級不同,方言;磨練詞類的感覺力。
9.語調:有意義的重復之外,注意句式的錯綜使用,以調和句調;音節與文字;上下文的呼應關系。
10.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茍且的一種方法。筆記的目的是用。
11.修辭,即調整語言,可分為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幾種常用的辭格:“諱飾”、“鋪張”、“明喻”、“隱喻”、“借喻”、“映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