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兩首菩薩蠻》
這一章用兩首《菩薩蠻》舉例,簡要介紹了詞的構造以及怎樣欣賞一首詞所表達的境界或想要抒發的感情。
第23章 新體詩
這一章是在糾正大家對新體史詩的偏見。指出詩這個名稱包括的東西很多,凡是含有“詩的意境”的都可以稱為詩,新體詩主要是新在形式和意境。并用了兩首新體詩舉例,讓人明白好的新體詩和好的舊體詩一樣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
這本書寫于80年前,那時新體詩才出現十來年,大家都還不能完全接受。可是80年后的我們雖然都能接受了,新體詩卻日漸式微,慢慢的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讓人感慨時間真是神奇啊!
第24章 推敲
這一章是講我們寫完一篇作文后要仔細檢查,其中有沒有用詞不恰當或語句有沒有啰嗦多余,上下文有沒有意思不連貫,邏輯上有沒有混亂不清,反復修改,才能得到一篇沒有毛病的文章。
第25章 讀書筆記
這一章作者用了一些有名的讀書筆記為例,向大家介紹讀書筆記的不同類型以及寫讀書筆記的方法和用處,并指出我們平時讀書要精細,要多思考,才能寫出好的讀書比筆記。
我以前讀書也是不喜歡寫讀書筆記,所以常常是讀完不久就忘了。寫讀書筆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知識,還能幫把新舊知識聯系、整合起來,讓學到的東西變得更牢固,同時也鍛煉了思考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第26家 修辭修辭一席話
這一章先是解釋了修辭學的意義:一種依照意思調整語言的一般現象的學問。
修辭學分兩種:
一、消極修辭
二,積極修辭
然后具體講解了積極修辭與情境的關系——積極修辭中所用的各種方式或各種手法,都以適合情境為條件。最后講修辭技術的源頭來自深刻的生活和幽默的天性。
第27章 文章的主旨
這一章告訴我們組織文章的原則只有三項:自序、聯絡、統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合適的先后順序,叫秩序;從頭到尾流暢的銜接,叫聯絡;通篇保持一致的意見和情調,叫統一。
然后告訴讀者具體的組織方法是不斷地回問自己,從“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得到中心意旨,從“中心意旨怎樣來的”找到材料的先后排列和段落互相連接的依據,從這些說法或材料能否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來顧到統一的標準。
有時候我們寫文章會出現心中有了題目卻不知該怎樣落筆的情況,運用這些原則和標準,至少可以順利把這個題目寫成文章了。
第28章 關于文學史
這一章是在奉勸中學生不要在脫離了具體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去閱讀文學史,并打了一個很妙的比喻,文學史是串小錢的繩索,文學作品是枚枚的小錢,沒了可以貫穿的小錢,繩索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第29章 習作創作與應用
這一章借一副創作畫來講了“習作、創作與應用”三者之間的區別。習作是法則與手腕的練習,應用只是對付他人和事物的東西,創作才是發揮自己天分的真成績。然后講了創作的兩個要求:
一、發現新鮮題材
二、平時苦練基本功。
最后告訴大家習作是一切的基礎,一定要堅持苦練基本功,千萬在脫離了基本功的情況下去搞“所謂的創作”。
第30章 鑒賞座談會
這一章分別從鑒賞的意義、態度、能力、預備知識、想象和借鑒幾個方面介紹了鑒賞的基本知識。
意義——“看”有三個層次:見、視、觀。鑒賞是第三個層次,是一種心理活動,要身入其境地用整個心去面對。
態度——要把全副精神放在里面。
能力——讀者和作者之間程度相當,才能更好的產生共鳴。
預備知識——提前準備一些相關的知識能更好地鑒賞。
想象——通過想象去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
借鑒——借由別人的鑒賞成果間接獲得鑒賞經驗。
第31章 風格的研究
本章講述了古人和今人對于文章風格評判的不同。古人較主觀含糊,今人更客觀明簡明。然后從取材的范圍,作者的品行,作者的語言習慣和寫作習慣四個方面來解釋一篇文章的風格是怎樣形成的。
注:今人文章風格分類
簡約——繁豐
剛健——柔婉
平淡——絢爛
謹嚴——疏放
第32章 最后一課
這一章是在告訴大家要牢記學習文學和寫作的最終目的:
一、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二,傳承并發展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