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給自己定的五月份計劃就是看完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原本以為對我來說,讀莎士比亞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畢竟外國文學一直都是屬于我的弱項。
半個月前,當我閱讀《哈姆雷特》的時候,不怕大家消化,當時真的很無感。也許是因為故事情節早已了然于胸。也許是因為它是莎翁最著名的作品,于是在看書的時候便抱有極大的期待。
對于我來說,一旦抱有極大期待去閱讀一本書,最后的結果往往會有一些略微的失望。也許這是心理期望值帶來的反差。并不是說《哈姆雷特》這部作品不好,而是當我在讀它的當下,并沒有感受到他真正的魅力,也許是生活閱歷還不夠,也許是看書的時候,沒有更深入的去品讀。
但是昨晚在看《奧賽羅》的時候,只閱讀到第一幕,我就深深的被這本書給吸引到了,準確來說,我是被這本書的主角,奧賽羅給吸引了。
奧賽羅是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他正直,勇敢,坦蕩,赤誠,并且對于愛情,他義無反顧,忠貞不渝。
在第一幕里,當奧賽羅面對勃拉班修的質問,對于自己俘獲了苔絲這件事情有什么可辯解的。奧賽羅很坦誠的說到:“我的言語是粗魯的,一點兒也不懂得那些溫文爾雅的詞令,除了在戰場上發揮本領之外,幾乎一無所知,所以沒有動人的字句替我辯護”。
奧賽羅深知自己的缺陷,但也充不避諱自己的缺陷,只是以最真誠坦蕩的回答來面對勃拉班修的挑釁。也正是他的正直和坦蕩贏得了苔絲的芳心。
奧賽羅是熱愛自由的,但是遇到了苔絲,他愿意放棄他最珍視的自由,回歸到家庭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倘若不是真心愛戀苔絲,即使給我大海中所有的珍寶,我也不愿放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來俯就家室的束縛”。
所有以上的這些都可以從中看出奧賽羅的勇敢正直,和對愛情的義無反顧。但也正是他這些可貴的優點,變成了他致命的缺陷,為他的悲劇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正如奧賽羅的旗官伊阿古所說的:“那摩爾人是一個坦白爽直的人,他看見人家在表面上裝出一副忠誠的樣子,就以為他一定是好人。我可以把他像頭驢子一般牽著鼻子跑了”。
伊阿古是一名精致的利益主義者,在第一幕里,他的這種利己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奧賽羅提拔凱西奧為副將,而只讓他擔任一名旗官,他為止感到憤怒和嫉妒。而且他懷疑自己的妻子和奧賽羅有染,也為之對奧賽羅早已憤恨至極。
但是所有這些他內心最真實的憤怒,在奧賽羅面前都偽裝成一名忠貞不二的真誠,贏得奧賽羅的信任。他一步步設下圈套,用謊言來挑撥奧賽羅和苔絲的愛情,并制造苔絲和凱西奧發生戀情的假象。點燃奧賽羅的嫉妒之火,最終釀成奧賽羅的悲劇。
相信每一個看這部戲劇的讀者和觀眾,都會對伊阿古這個人物恨之入骨,因為他太擅長陰謀論了,并且一步步將奧賽羅、苔絲和凱西奧逼向絕境。很多人都認為,伊阿古是奧賽羅悲劇的制造者和承擔著。
但是,我更多的則感受到人性本身的復雜導致了這出悲劇。是奧賽羅本身潛藏在內心的嫉妒和恐懼,釀成了自己的愛情悲劇。
奧賽羅是正直勇敢的,所以他決不允許懷疑和不安占據他的心頭,一旦發現懷疑的苗頭,便要立即將他扼殺得一干二凈。所以他說:“我有一天感到懷疑,就要把他立刻解決。要是我會讓這捕風捉影的猜測支配我的心靈,那我就是一頭愚蠢的山羊”。在懷疑面前,他是決絕的。
同時,奧賽羅也是善妒的,這種善妒的根源來源于他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以及他的自卑心里在作祟。
為何當伊阿古說,苔絲和凱西奧之間,可能存在不一樣的感情的時候,奧賽羅會心聲懷疑,并產生無窮的嫉妒之火呢。那是因為凱西奧身上有他不具備的東西。不管是容貌的漂亮,還是年齡的相稱,或是舉止的優雅,這些都是摩爾人所欠缺的。
為何書中一再的提到摩爾人呢?書中的摩爾人就是奧賽羅的代稱,這個稱呼本身就涵蓋了嘲諷和鄙夷。摩爾人是身份低賤的黑人,并不懂得貴族階層所擁有的優雅和學識。而苔絲就是這樣一個貴族階層出身的名門閨秀。
這樣一種身份的對比,還是會讓奧賽羅感覺到自卑。苔絲是否會嫌棄自己長的黑丑,而且欠缺因有的學識。
這些心理描寫,莎翁雖然沒有在戲劇中正面展示,但是在奧賽羅的心中一定是有這樣的千回百轉。因為他嫉妒的種子并沒有被這土地所沖洗,而是一直都深藏在心底,一旦爆發,必然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所以當他看到凱西奧的手中,持有苔絲的手帕,就已經完全在心底認為苔絲已經移情別戀。完全毫不理會苔絲的辯駁和真誠的眼神。他只是固執的認為,苔絲就是一個偽裝的天使,嫉妒讓他完全喪失了理智,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這一切都因為他的執著和決絕,毫無回旋的余地。
但是當他得知事情的真相,這一切全部都是伊阿古設下的圈套。他悔恨自己親手殺害了他深愛的妻子,而這妻子也深深的愛著他。于是在自刎中,和苔絲相擁而死。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想起了好幾年前看過的電影,《七宗罪》,憤怒,嫉妒,懶惰,恐懼,貪吃,愛美,好色。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是這種天性一旦越過了底線,就觸碰到了悲劇的邊緣。這一切都是自己種下的惡果,也終將由自己償還。
這樣的劇情真的讓人感覺壓抑,讀完也是久久無法釋懷,但這正是莎翁的功底所在。用最簡單的故事,講述世間最平凡普通的真理。
正如蔣勛所說,“如果你關心的是結局,答案和目的,那你就去讀哲學。如果你覺得人生的過程比答案更迷人,那你就去讀文學?!?/b>文學和哲學的終極指向都是一致的,只是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我一直認為文學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