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中國各朝代的服飾與妝容——明朝

服飾篇: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夾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之間的,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至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明朝建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說:“昔帝王之治天下 ,必定制禮, 以辨貴賤, 明等威,是以漢高初興,即有衣錦綺穀、操兵乘馬之禁。歷代皆然。近世風俗相承,流于奢侈,閭里之民服食居住與公卿無異。貴賤無等,僭禮敗度,此元之所以失敗也。”可見,在朱元璋的心中,元朝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禮制的崩壞。服飾作為必需品,對于維護“禮”、區分等級起著重要作用。其試圖建立一個“貴賤之別,望而知之”的等級森嚴的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朝服飾集漢、唐、明三朝服飾特色,進一步強化了“十字形”的平面結構,袍、衣、襖均為整幅料子對合,成“一剪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

市場的壯大,推動明朝扎染紡織業的興起、擴大。同時在服飾工人的努力下,各式媒染劑的應用及普及也使扎染劑的色彩更加豐富。據《天工開物》記載:明朝服裝扎染顏色最盛的時期,多達五十幾種。同時明朝不僅注重顏色的多,在服飾顏色的搭配上也十分得手,制造出了不少優美服裝。江南蠶桑生產和絲綢織繡技藝空間提高,也為服飾精細加工準備了條件,因此明朝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中國近代服飾藝術的典范。同時使當時的人們會在衣料的紋樣和圖案中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如牡丹花形飽滿,象征富貴;葫蘆、葡萄藤蔓不斷生,象征子孫繁衍長盛不衰;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純潔。不過根據明朝的服飾規定,商賈等行業的百姓不得穿上等布料所制成的衣物且衣物上不允許有繡花紋樣,只有貴族和官宦人家才可以在衣物上織金或繡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孔府舊藏明朝服裝,其紋樣不管是織就還是繡成,均華麗精美。尤其是吉服部分的紋樣,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無論是蟒、飛魚、斗牛還是麒麟,這些紋樣遠遠看上去都和龍有幾分相似,其分辨的方法在于細微之處:龍和蟒的區別在于爪的數量是五還是四;飛魚和蟒的不同在于尾巴是魚尾還是火焰;蟒和斗牛的區別關鍵看角是直還是彎;麒麟與其他幾種紋樣比較好區分,但蟒化的麒麟還要看其獨特的牛蹄才能夠確認。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初期平民的服飾要求簡潔樸素、衣料簡單、色彩單調而且要貴賤有別,在服裝色彩上,官民不許用元色、大紅、鴉青、黃色和紫色等;衣料上不許用金繡、綾羅、錦綺、絲等高級的織物 ,只許用綢、 絹、素紗等;農夫許戴斗笠、蒲笠隨便出入市井。明中前期的服飾風格是較為整齊劃一的。服飾色彩以布料的本色為主,偶見青、黑色,都是很低調的顏色,基本上沒有非常艷麗的顏色。其次就是外來服飾對明朝時尚的影響。中后期更是出現了前朝從未有過的諸如“立領”、大量使用紐扣等流傳至今的款式特征,從元蒙時期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就有釘紐扣的形式,紐扣應當源自中國少數民族,明朝則開始流行。紐扣多為金屬質或玉質子母扣;其作為主要系結物之一,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衣領也從宋朝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同時是僭越之風慢慢興起,市井民眾穿著隨意越級現象常有,民間女子也多穿色彩鮮艷,華麗的服飾;甚至皇帝也是僭越之風的推動者。

明朝雖然對階級等級十分看重,但整個社會風氣是相當自由的,人們可以自由議論,朱元璋的畫像也可以在市場上自由的流通。因此明朝對于服飾的追求也以寬大、舒適、行動自由為主,因此明朝盛行寬袍大袖的穿衣風格。在體型上,“豐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視。

明朝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稱的男子巾帽就不下40種,其中的唐巾、晉巾、席帽、萬字巾、二儀巾、東坡巾、折角巾、華陽巾等是承繼前朝。同時明朝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是明太祖首創的。明廷規定士庶佩戴四帶金,后來改為“四方平定巾“,象征國家太平。“網巾”,是一種系束發髻的網罩,多以黑色細繩、馬尾、棕絲編織而成。網巾的作用,除了約發以外,還是男子成年的標志。一般襯在冠帽之內,也可直接露在外面,有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還有”六合一統帽“即“瓜皮帽”,也就是用羅帛裁出六瓣,或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下加帽檐,帽頂用水晶、香木裝飾,很象剖成半邊的西瓜,入清剃發后,為適應新發型,”瓜皮帽變矮,清式“瓜皮帽”后來幾乎被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盤領衣即圓領的長袍,因其領形似盤,故名盤領衣。皮扎是十分簡便粗糙的皮履,多為北方人穿用,江南則可穿蒲草編的鞋子。頭頂方巾,身穿盤領長袍,腳蹬皮扎,是明初平民男子最為普遍的裝束。然而這種用行政命令硬性規定的千篇一律的穿戴方式并不能維持長久。至洪武末年,民間服飾已悄悄地“巧制新樣”,此后男裝便日漸豐富了起來。查諸史籍,明朝200多年間,男子服式變幻繁多,其中流行最為普遍的有以下十幾種:直綴、罩甲、、衫、褡護、褲褶、程子衣、褲、褂、裙、衫等。

直裰據說是宋朝開始有的一種家居常服,多為僧侶穿著。但到了大明,一看這衣服不錯,便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間。直裰的領型為交領,寬袖或窄袖,衣身兩側開衩,無擺。這種袍子衣身寬松,衣長一般到腳面,袖子肥大,袖長一律過手,四周則鑲有寬邊。當時流傳這樣的民謠:二可怪,兩只袖子像布袋。因這種寬松服裝表現儒雅之風是很合適的,但不易勞作,所以民謠把它看作可怪也不足為奇。頭上戴的被稱為“老人巾”,顧名思義,其多為耆老所戴,然儒士等亦有戴著,因為它飽含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識小錄》中說:“耆老頭巾如儒冠,而冠頂正方,向后如‘民’字樣。”明時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時稱藍袍。  

(圖片來源于網絡)

罩甲,是超短袖、對襟或大襟,長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間,衣身緊窄的式樣。  

中單用玉色紗或線羅制作,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領緣織有黻紋十三個。蔽膝深青色,材質亦纻絲、紗、羅隨用。正面織翟紋三行,每行兩對,翟紋上下間以小輪花,一共四個。蔽膝四周施青赤色緣邊,飾金織或彩織云龍紋,上端綴系帶一對。

(中單,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婦女雖無“時式妝“之說,但潮流風氣也極多變,上衣和裙的長短貶抑時常,衣式亦窄亦寬。四方服飾,都仿京師。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裝束為最,以淡雅樸素為尚,被認為是當時的時尚裝束。貴族婦女戴飾滿金銀珠翠的高冠,上著大袖衫,對襟合領衫,長至膝下;下著長裙,一般繡有纏枝花紋。裙子的裝飾有緙絲、畫裙、插袖、堆紗大紅綠繡花。普通婦女的禮服按規定只能穿紫色粗布,不許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色,不允許用大紅、鴉青及黃色。至于鞋履,婦女大多纏足,鞋子彎曲尖小,俗稱“弓鞋”。

明朝女子的衣裙在中國歷代服飾中,樣式最豐富,制作最精致,色彩搭配也最為和諧。明朝婦女的服裝主要有窄袖短衫、比甲、長裙、襖、禙子及霞帔等,同時又增加了彩繡的云肩。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以及常服。合領對襟大袖的衫襖為貴族婦女所穿,平民婦女一般穿直領對襟小袖。 

云肩也叫披肩,是圍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的裝飾物。明朝女子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朝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朝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若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高貴挺拔。古代留存至今的資料之中,大部分是宮廷中命婦的著裝形象。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會有規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繡花霞帔,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繡云霞翟紋;三、四品命婦霞帔用金繡云霞孔雀紋;五品命婦霞帔用繡云霞鴛鴦紋;六、七品命婦霞帔用繡云霞練鵲紋;八、九品命婦霞帔用繡纏校花紋。

(圖片來源于網絡)
比甲是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后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罩在衫襖之外。據說產生于元朝,初為皇帝所服,后來才普及于民間,轉而成為一般婦女的服飾。《元史》:“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從形象資料來看,元朝婦女著比甲的確不太多。直到明朝中葉,才形成一種風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著。

上襖,又叫衫,以交領為主,寬大的蝴蝶袖,袖緣窄,左側系帶固定襖身兩側,下擺略寬大。

褙子又簡稱為背子,是大眾化的服飾,樣式繼承宋朝,上至皇宮貴戚,下至黎明百姓皆可以穿著,主要分合領和對襟兩種,但是貴婦與平民穿戴有一定等級制度;凡對襟大袖,通常為貴婦的禮服;凡對襟小袖,則通常為普通婦女的便服。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褙子樣式承襲于宋朝,到了明朝有一定的修繕,衣長與裙齊,左右腋下開禊,衣襟敞開,兩邊不用鈕扣,有時以繩帶系連。

(明朝褙子,圖片來源于網絡)

翟衣 ,深青色,材質纻絲、紗、羅隨用。衣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敞口,領、袖、衣襟等處施以紅色緣邊,飾金織或彩織云龍紋樣。衣身織有翟紋十二行,每行用翟十二對,應為一百四十四對,但因衣服的大襟與小襟交疊,可能有四對翟紋重復,故《明會典》中稱“凡一百四十八對”。大襟及左袖的翟紋朝向右邊,小襟及右袖的翟紋朝向左邊,后身翟紋應與前身對稱,但方向相反,即背縫兩側翟紋均面向袖口。翟紋之間裝飾有小輪花,為圓形花朵,外有白色連珠紋一圈。每行紋樣均為翟紋與小輪花交錯排列。翟衣身長至足,不用裳。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說色彩搭配顯示了高超的美學修養,那么水田衣則顯示了卓越的縫紉機巧,明朝末年婦女中流行的水田衣是用許許多多零星的織錦緞料拼合而成的,形似袈裟,這些鍛料色彩不同,圖案不同。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后再有規律地編排縫制成衣。到了后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所以拼制起來的服裝色彩斑斕,形如一塊塊水田,水田衣有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是完整的衣料無法比擬的,而且取材容易,制作簡單,受到了明末女子的普遍喜愛,后來多用于童裝,也稱“百衲衣”和“百家衣”。據說在唐朝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王維詩中就有“裁衣學水田”的描述。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的女裙姿彩紛呈、出奇更新,近300年中,究竟有多少種樣式實在難以計數。僅就大體而言,從質料上分有綾裙、綿裙、羅裙等;從工藝上分有畫裙、插繡裙、堆紗裙、蹙金裙等;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并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

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朝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朝婦女服飾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是并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為“月華裙”。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后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而影響美觀,作用與宋朝的玉環綬相似。

明朝女服,與唐朝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此是由于明朝中后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于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又稱衫裙或裙襖、裙衫。

在美不勝收的明朝女裙中,最能代表明人裁制工藝和審美情趣的當數鳳尾裙和月華裙。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裙幅初為六幅,這是遵循古儀,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朝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很是好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極清雅,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此外,還有用綢緞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繡以花鳥圖紋,另在兩邊鑲以金線,稱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裙腰左右兩端縫有系帶,裙擺寬大。取名“百褶裙”。

(月華群,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為明制襖裙的下裙也有很多的類別,無論是褶裙還是馬面裙,都是極其好看的。馬面裙為兩片裙身分離、裙子有前后四個裙門,兩兩交疊,既端莊又便于行動,是明清兩代非常流行的款式,目前認為其來源于宋朝兩片裙。其中以織或者繡表現出的則稱為“襕裙”。馬面裙兩側有褶,褶大而疏,裙腰左右兩端縫綴有系帶,裙腰細窄,裙擺寬大,裙擺繡有裝飾或花紋。極佳的垂墜感使其行走時搖曳生姿又不覺輕佻,將女子的秀美婉約與大方穩重完美的糅合。馬面裙的褶分為喇叭褶(梯形褶)和平行褶,喇叭褶多數搭配寬裙門,平行褶則搭配窄裙門,不過,這也不是一定的規則,僅僅是通常情況。當然,馬面裙也是可以分為很多的類別的,這樣的分類主要是在馬面裙的質地上面。有的馬面裙是純色的,看上去相當的淡雅,有的馬面裙則是織金的,看上去端莊富貴。還有一些馬面裙呢,則是妝花的,看上去就更加華麗一些了。除此之外,還有明滿褶裙,即兩片裙身分離,裙頭共腰,每片裙片打滿褶子的一種裙。

(馬面群,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元宵節有走百病的風俗,即婦女在十六日夜結伴出游走橋摸門釘,一般穿白綾襖(衫)或白裙。

明朝的女子們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是非常注重上襖和下裙的搭配的。一般來說,上襖有長襖和短襖兩種。長襖搭配馬面裙,相對于短襖而言,長襖的搭配,能夠讓整體看起來更加的華麗,更加的端莊。而短襖和下裙的搭配,則會更加顯得年輕,更加清新活潑一些。

明中期以后,天下安定,休養生息。生活富足使寬仁行政成為人心所向,良工巧匠使華美奢侈成為服飾新潮。用于時令節日、壽誕、筵宴、婚禮等吉慶場合的“吉服”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吉服式樣繁多,有圓領、直身、道袍、貼里、襖裙等;用色明朗,多用大紅等喜慶色彩;紋飾繁縟,常采用吉祥圖案或應景題材,其文化意蘊深厚。其中,蟒紋一類的高等級紋樣,被朝廷用作賞賜的榮譽象征。吉服大量運用提花、妝花、織金、刺繡等工藝技術,絢麗多彩,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鑷子、牙簽、耳挖(挖耳勺)、小刀,均是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七事,圖片來源于網絡)

舊制民間多用布履,有鑲履,為二鑲三鑲之制,色用青藍或紅綠為朝鞋。今履用純紅,及冬色鑲者少用。又有道鞋、毯鞋、靴頭鞋,其面淺而稍闊者曰董鞋:有彩線組為花者,為網繡鞋,亦有紗制,襯以皮金者:有裂布而組之,為布條鞋。”

元璋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從此,“烏紗帽”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這一時期,官員的品級以服色、冠上的梁數、所持場板以及所佩的綬帶作區分。洪武二十三年,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明朝的官服不像宋朝由政府統一制作分發,而是由各級官員按照自己的等級自制。根據規定,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越上。文官還好,都能遵守制度,而武官卻沒那么循規蹈矩,他們往往穿公侯伯及一品官服,五品以下的,不僅穿的人極少,連制造的人都幾乎斷絕了。皇帝服飾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等。而說到明朝男性官員的服飾,其主要有三種:朝服,公服及常服。

明朝官服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來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朝補子,圖片來源于網絡)

幞頭,在明朝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專用頭衣。常服中的幞頭稱“烏紗帽”,前低后高,圓頂,翅鈍圓,帽內用網巾束發。這時幞頭的角的變化更加多樣,有向上折的、有向外展的、也有相交或彎曲的。帝王所用幞頭名“翼善冠”,折角向上。不僅皇帝戴,一般官員也戴,后來人們將烏紗帽當作官位的代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冕服是明朝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禮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級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及登極、正旦、冬至、圣節、冊拜等重大禮儀場合。

冕,又稱平天冠,由綖板、旒、冠武、玉簪等組成。綖板用桐木制作,前圓后方,覆綺于外,上為玄色,下為紅色。長合周尺二尺四寸,寬一尺二寸,前后各垂十二旒。旒以五彩絲線為繅,每旒穿有赤、白、青、黃、黑五色玉珠十二顆,繅上有結,使玉珠之間相隔一定距離。綖板下為長條形玉衡,用以承托綖板并固定在冠武上。玉衡兩端垂充耳一對,充耳用玄紞,系黈纊和白玉瑱各一顆。冠武是冠的主體部分,圓筒形,用竹絲編成胎,再冒以皁紗。冠武上飾長方形金池一對、葵花形金簪紐一對、纓紐二對及金條若干。朱纓從冠武兩側纓紐處向外穿出,系結并虛懸于頷下。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紐內,簪首呈正方形。另有朱纮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側玉簪上,再從頷下繞至冠武右側,仍系于玉簪上,余端下垂。

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稱玄衣,交領、大袖,領、袖、衣襟等處施本色緣邊。明朝冕服繼承了傳統的十二章紋飾,玄衣上織日、月、龍、星辰、山、火、華蟲、宗彝八章。日月皆圓形,日紋紅色,在左肩,月紋白色,在右肩。龍在兩臂,均為升龍。星辰在背,用五顆小圓星,五色。山在星辰之下,為并列的五座山峰。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每種紋樣各用三個,豎行排列。火為紅色火焰,在上;華蟲形似錦雞,五彩羽,紅腹,居中;宗彝在下。宗彝是敞口杯形祭器,用一對,上飾虎、蜼,虎尾較短,蜼尾較長,左袖宗彝飾虎紋,右袖宗彝飾蜼紋。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平時上朝穿盤領窄袖黃袍,袍的前后及兩肩各繡金龍,分四團龍袍,八團龍袍和十二團龍袍。據記載,當時在江南專門有織龍袍的織戶,織造工藝非常繁復,南京云錦研究所還保留著這種織造工藝和古老的織機,1977年他們復制出了與明皇陵出土的襕袍完全相同的龍袍,即使在現代,工匠們一天也只能織六、七厘米的長度,一件龍袍的料大約需要織二百七十多天。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繡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朝,經歷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朝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圖片來源于網絡)
皇后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明朝后妃在大典上要戴鳳冠,鳳冠以金銀銅等金屬絲網為胎或者竹篾作為骨架,襯以羅紗,并掛有珠寶流蘇,它有兩種基本的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的禮冠,上綴點翠鳳凰、龍等裝飾,龍鳳嘴中常銜著珠花,下垂至肩;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等,但習慣上也稱它為鳳冠。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玉佩形制與皇帝所用相同,兩組,每組有珩一件,頂部系金鉤;瑀一件,在珩之下;琚一對,在瑀左右,飾描金云紋;玉花一件,在瑀之下;璜一對,飾描金云紋;沖牙一件,在玉花之下;玉滴一對,在玉花之下、沖牙左右。自珩以下用絲組穿玉珠五串連接各飾件。珩、瑀、玉花、沖牙皆飾描金龍紋。玉佩下有小綬一對,顏色、紋樣與大綬相同。大綬為長方形,用黃、赤、白、縹、綠五彩織成,纁色織物襯里。大綬上垂織帶六條,也稱作“小綬”,顏色與大綬五彩相同,分成三組編結,懸掛玉環二枚。

《周禮?考工記》云:“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明朝皇后禮服使用玉谷圭,長度合周尺七寸,尖頂、平底,圭身兩面均刻有谷紋。谷紋為豎行排列的凸起狀圓點,象征谷芽,取“谷以養人”之意。下部套有黃綺,用黃色金龍紋玉圭袋盛納。慈圣太后冠服中有“白漿衣玉谷圭一枚”。

玉革帶 ,《明會典》記載:“玉革帶,青綺鞓,描金云龍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革帶為一整條,內襯皮革,外用青綺包裱,飾描金云龍紋。革帶上所綴金、玉事件具體所指尚不清楚。

朝服,實際上是一種慶典禮儀服,以袍衫為代表,著云頭履,以冠鶴革帶區別官品高下,對佩綬、笏板也做了規定。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形,前后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蟬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作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

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麒麟是一種自古以來就有的傳說動物,它形狀像鹿,牛尾馬蹄,所以是辨識度最高的一種紋飾。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朝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后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的制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服,簡言之就是面見皇帝時的禮服。明朝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玉制束發冠及帶扣、帶鉤。束發冠是用金累絲造,嵌以睛綠珠石,有四爪蟒龍盤繞,冠下加額子,插以長雉羽、朱纓。另外,還有玉制的束發冠等。凡遇駕出游幸圍獵,內臣太監戴之。戴此冠時穿窄袖絨衣,束小玉帶。

公服雖然吸收了唐朝品色服的特點,但少了一種顏色——紫色。因為明朝皇帝姓朱,故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從此紫色在公服中被廢止。明朝還修改了唐朝以花徑大小和幾何紋來區別品級的服裝紋飾,一律改為以花徑大小來區別。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于重大朝會。

(圖片來源于網絡)

剛開始時,常服與公服相同,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文官的袍衫為一尺闊大袖,武官為了行動方便,袍衫為窄袖。之后繼續修定,洪武二十四年增加了補子圖案,定制后基本穩定。據《明會典》記載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獬豸,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又規定品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繡。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繡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

祭服系官員在陪同皇帝祭祀郊廟、社稷時所穿著,是祭祀活動的專用服飾。一至九品官的上衣都是白紗中單,上裝是皂領緣青羅衣,下裝是赤羅裳,赤羅蔽膝,頸掛方心曲領,其余冠帶、佩飾與朝服相同。

曳撒,樣式為前身上下分裁,下身部分兩邊打褶子,中間則是馬面樣式,在兩旁有耳,后身上下通裁,如直身之樣式。這是一種下擺有密集豎褶的交領長袍,源自元朝蒙古人的質孫服之一的斷腰袍,是明朝內使太監、校尉、百官、貴胄甚至帝王騎乘、宴飲、游樂、禮樂等場合穿著的服裝, 并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元朝蒙古族服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種。在明朝曳撒這種服飾名稱很多,主要有質孫、辮線襖子、辮線袍、腰線袍、校尉衣等等,其中既有元朝傳到明朝的稱謂,也有在明朝時才出現的稱謂。同時,還可以根據曳撒所繡的不同紋飾,演化出不同的稱謂,如蟒衣、飛魚服、斗牛服等。沒錯,曳撒在明朝還起到了清代黃馬褂一樣的“賜服”作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

賜服的獲得有三種途徑,第一種,少數朝臣有功于朝廷或名人后裔,因他們業績優秀或身份特殊受到高于自身品級官服的特別賞賜。第二種,賜給宮中宦臣。以蟒服為賜服下賜臣屬,并不是首先從大臣開始的,而是從宦官開始的。《明史·輿服志》引《大政記》:“永樂以后,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第三種,賜外蕃之王《明史·輿服志》賜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帶。

三種常見賜服中,蟒服是最尊貴的。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蟒與龍相似,惟獨爪有所不同。龍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及其親屬可穿五爪龍龍紋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但稱為“蟒龍”。

(圖片來源于網絡)

飛魚服是賜予蟒服的一種賜服,明人所稱的飛魚,并不是自然界里拍打翼狀鰭滑行于水面的那種魚類,而是一種龍頭、魚尾、有翼的神話動物。《山海經》記載這種“文鰩魚”身如鯉魚而有灰白色花紋,有鳥翼,白頭紅嘴,常于夜間飛行在西海、東海,叫聲似鸞鳥,是“見則天下大穰”的祥瑞。后世在《山海經》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飛魚的特性,至宋朝《太平御覽》已稱它身長丈余,有如蟬翼般的多重羽翼,將其更加神獸化了。飛魚服上的飛魚形狀似蟒,比龍稍短,有角,長有魚尾、雙翼,有腹鰭一對,與龍、蟒常以云紋為背景不同,飛魚通常以水波紋為背景,也不會作吐珠、噴火之類的飛龍樣式。其實飛魚服并非錦衣衛專屬服飾,而屬于二品官的賜服。錦衣衛的正二品都指揮使和都督僉事兼錦衣衛指揮使,才能穿飛魚服。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斗牛原指天上星宿“斗宿”和“牛宿”,屬北方玄武七宿,斗宿六星排列如斗,一般稱其為南斗;牛宿六星狀如牛角,古稱牽牛,著名的牛郎星就是牛宿六星之一。斗牛的紋樣從尊貴程度來講,又要次于飛魚之服。清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二記:“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斗牛服者。”

麒麟服為最次的賜服,一般給四品官吏的賜服。

只有錦衣衛是個例外,按照服制規定,錦衣衛堂上官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時會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服;在祭太廟社稷時,則穿大紅便服,以其特異的服制彰顯出錦衣衛是皇帝身邊不同于一般文武大臣的特殊存在。

燕服即忠靜服,所謂“燕”,指的就是燕子,燕子筑巢屋下,安然居住。因此,從先秦開始,就以燕子的意象來指代歸家閑居的生活狀態和生存空間。“燕服”則是官員在非工作狀態的日常閑居時私下里穿著的便服。作為明朝服制的一部分,法定的燕居之服是到了明后期才被確立的。當然,朝廷自有規定,但官員們在工作時間之外究竟如何穿著,就不一定會認真遵從燕服的規定了。皇帝希望“雖燕居,宜辨等威”,但士大夫們有時候在朝堂之外刻意穿著農夫漁隱等“野服”,表現出一種出世的身份感受和人生冀望。

明朝胄甲,明朝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衙門皂隸雜役穿青色布衣,交領、窄袖長袍,下打密褶,腰間系束紅布織帶。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紅布馬甲,腰系青絲帶。

青袍、大帽和儒巾都是舉人、監生的正式首服。《七修類稿》卷八上記載:“洪熙中,上問著藍衣者何人?左右以監生對,上曰:教著青衣好看,乃易青圓領也。”因為皇上覺得青色好看,便教舉人們都改穿青袍了。《三才圖會》中說:“國初高皇幸學,見諸生班烈日中,因賜遮蔭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貢者則用之。”皇上愛護咱們讀書人,就叫我們帶了個大帽,免得風吹日曬,感激涕零啊。

明朝官員的腰帶,是明朝服飾中的重要角色,按品級佩戴。明朝除了朝服的革帶后面沒有玉塊外,其他類的玉帶鑲嵌的帶銙的數量不少于20塊,這些玉板加起來長度超過人的實際腰圍,所以明后期很多腰帶都虛懸在腰部,儼然變為裝飾,取其嚴正威嚴之意。玉帶的重量很大,為了減輕重量,很多腰帶采用雕刻的方式,使玉帶既美觀又輕便。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京劇起源于我國清朝時期,在服飾上的配置與其它傳統戲劇一樣,追求夸張、繁雜之風。京劇雖然出生于滿族領導的清王朝但其服飾卻是繼承明王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京劇中“箭蟒”對明朝“蟒袍”的借鑒。并且明朝服飾的優秀之處也遠不止于此,在經過時間的檢驗,以及人心的喜愛以后,其不僅縱向發展還橫向延伸。朝鮮半島與我國的文化交流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其中朝鮮半島服飾文化歷經宋元以后,在明朝的交流中得以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朝鮮半島在與明朝的交往中也深受其影響以服飾制度定尊卑等級制。

妝容篇: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以來,推行唐宋舊制,消除過去北方游牧民族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演變,著力恢復大漢文化。因此當時的審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女子的素雅妝容占主導地位,大眾的審美延續宋朝喜歡清秀,典雅的風格,因此女子妝容大多都是清秀溫婉,也是從明清開始,小巧伊人成為大多女生追求的美麗。明朝畫家唐寅就曾說過“雞蛋臉,柳葉眉,鯉魚嘴,蔥管鼻子”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對于美女子的標準。而說到明妝,與唐妝的夸張不同,它精致到每一個細節,崇尚清淡、雅致、低調奢華有內涵。與清朝相差最大的是明女臉頰色彩偏亮,唇色自然。整體而言,明妝是最符合現代審美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朝女子的淡妝妝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明朝美妝產品生產技術的提高。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的妝粉就相當于現在的粉底了,明朝特有的兩種妝粉第一種“珍珠粉”,實際上是用紫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紫茉莉,因為會結出地雷一樣的黑色果實,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地雷花”,黑色果實里面包裹的白色物質,就是用來制作妝粉的原料。《金瓶梅》二十九回提有提到“將茉莉花蕊兒攪酥油、淀粉”,是粉與油混合的常用的調粉方法。這樣混合使用之后,臉部會更加光澤、滋潤。另一種用玉簪花與胡粉混合的稱為“玉簪粉”。玉簪粉則是提取了一種名為“玉簪花”的花仁,和胡粉結合而成的妝粉。古人用粉很講究,因為珍珠粉易干,所以秋冬用玉簪粉,而玉簪粉過了冬就失去香味,于是立春之后又換回珍珠粉來用。

(玉簪花,圖片來源于網絡)
另外明朝多以水銀制粉,還有一種品質更佳的玉華花粉。《釋名》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米粉作為最早的傅粉材質,制作時要選擇精細的純米,將其研碎。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其制作步驟。還有一種材料——鉛粉在明朝亦有使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對鉛粉制作方法的說明,并且宋應星還補充說道:“揸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以鉛傅面,雖能使膚色妍麗,長期使用也會令人皮膚受損。還有是用花、草等植物研制而成的粉,如南宋末年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的宋朝流行的“玉女桃花粉”,“去風刺,滑肌肉,消瘢點,駐姿容”,由益母草、石膏粉制成。

“胭脂花粉”固定搭配,明朝很流行“桃花妝”和“酒暈妝”。在李時珍的書《本草綱目》中,明朝的胭脂分為四種:一種是紅藍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種是山胭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種是山榴花汁制成,還有一種是紫礦染棉而成。在胭脂里加入牛髓、油脂等,就做成了胭脂膏。最古怪的是,有些女子還會將魚鱗貼在臉上,以遮蓋色斑。宋應星的 《天工開物》亦載:“紫粉,紅色,貴重者用胡粉、銀朱對和,粗者用染家紅花滓汁為之。”可見不同身份的人所用粉的材質也有所不同。明朝女性對于胭脂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一般和粉搭配使用。有的先以粉傅面,然后在涂抹胭脂,有的將兩者混合后,直接涂抹。

一般妝粉都是一層一層涂上去的,用粉撲的比較多。粉撲多為絲綿制品,也叫香綿、綿撲。明人陳鐸寫了一首《胭粉鋪》歌,描述了城市中專門賣胭脂花粉的店鋪:鉛華光凈蠟膏新,閨閣傳聞,農妝常見倚衙門,休錯認;金馬記來真。花容月面添風韻,更休提樊素櫻唇。粉暈妍,脂香潤,古來曾論,紅粉贈佳人。

另外為了讓五官更加立體,手法上流行“三白法”,即在額、鼻和下顎三個部分暈上夸張的白粉,就是把隋唐“額間翠鈿、眉梢斜紅、唇邊笑靨”變成白色。這樣的化法,目的是使臉部的立體效果更加明顯,跟現在的“高光”化妝法應該是差不多。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畫眉方面,明朝沿用了過去畫眉的產品“黛石”。為了達到更精致的美妝,用以書寫的油煙墨也被用來畫眉。善于研發制作的明朝人,甚至在后期也制作出一些專門的畫眉墨,例如銅黛,青雀頭黛等;銅黛就是綠色的銅綠,青雀頭黛大概是深青灰色。原產于波斯的螺子黛,可以畫出青藍色眉毛,極為珍貴。明朝劉侗《帝京景物略》有記載:“西堂村而北,曰畫眉山。產石,墨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為眉石,亦曰黛石也。”描述的正是用以制作畫眉的石料。

明朝已有簡單的修眉,或用線絞,或用刀削。那時候主要的眉形有:娥眉、翠黛、臥蠶、捧心、偃月、復月、筋點、柳葉、遠山、八字。曹雪芹在《紅樓夢》里關于描寫王熙鳳為“一雙丹鳳三角眼 ,兩彎柳葉吊梢眉”。“吊梢眉”是形容眉毛又彎又細,實際上,這樣的眉型也正是明朝女子最鐘愛的。著名畫家唐寅所繪的《王蜀宮妓圖》,完美展現了當時明朝女子細長的柳葉眉和鳳眼。明朝女子追求鳳眼之美,會把眼瞼的眼線條畫深畫長,以達到風目之下盈盈眼波的效果。

明張萱《疑耀》寫道:“后周靜帝時,禁天下婦人,不得用粉黛,令宮人皆以黃眉墨妝。墨妝即黛,今婦人以杉木炭研末抹額,即其制也。”以木炭研成粉末涂于額頭之上,源于過去的黛眉妝,這種“黑妝”可能是明朝最奇特的妝容了。除此之外,明朝妝容并無現代人眼里的“奇葩”之處,整體趨于簡約清淡。

明朝女子涂的口紅其實就是胭脂,但是得先將胭脂用水化開,再拿一把小的刷子,蘸取胭脂來畫唇妝。另外也有沿襲唐朝以來的使用工具,以檀色注唇。明朝流行的唇妝比較自然,雖然也是櫻桃小口。但基本是按照唇形勾勒,如同花瓣一般。也就是像現在的咬唇妝,整個唇部的妝容的打造讓女生顯得秀氣并小巧惹人憐愛,輕輕地莞爾一笑,便展現風情傾倒眾生。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沒有女人不愛香,而明朝主要使用香囊,里常填塞的是蘭草。在夏天將蘭草葉子采摘下,用酒浸泡后曬干,添些舶來香料,充實在布囊或絲囊中。

明朝的女性喜歡涂指甲,傾向于紅色,常用的素材就是鳳仙花,還有金鳳花,也被叫做“指甲桃”。平時會佩戴香囊,通常都是用蘭草填充,在夏季的時候將蘭草葉子采摘下來,用酒浸泡后曬干,再添加些舶來香料,塞進香囊中就制作而成了。這在當時屬于奢侈高檔品,不是普通人能夠擁有的。

相比鵝黃、花鈿等一些繁復的妝容配飾,明朝女子的配飾則與妝容相得益彰,如步搖、珠釵、發簪,更凸顯女子的溫婉柔美。宴之前幫助梳綰發型、簪插首飾,從中亦可見明朝女性飾物之繁多以及女性對儀容外表的重視。發型上選用交疊式發髻,簡單自然,并且逐漸往低發髻發展。比如桃子髻和少女小髻,都是少女常用的發飾類型,比較有代表性。梳理的方法一般都是將頭發盤成扁圓狀,發髻或像桃子、或歪向一邊,髻后交疊隆起,另有數個小鬟微微傾側,呈現俏皮的感覺。從明朝筆記的記載中可以了解到明朝女性發髻包括墜馬髻、螺髻、流蘇髻、挑心髻、牡丹髻、鵝膽心髻、挑尖頂髻等多種式樣。

(圖片來源于網絡)

明朝女子在裝扮上的特點就是審美重點從發髻轉移到首飾。明朝的女子發飾恢復唐制,可以用金銀等金屬打造。明朝的手工業十分發達,工匠們制作金銀飾品的工藝,名曰累絲。這種明朝的手工藝絕活,使首飾的造型更加立體,可使用最少的原料制成最繁復的構圖,同時也讓金銀本身變得柔和輕盈。還有許多支不同材質的發飾,統稱頭面。雖然這種發髻的梳理流程繁雜,但是美觀度絕對是一等一的。

已婚女子的發髻大多罩在一種編制的金屬“?髻”里面,發髻本身不再有什么花樣,所有的風景都集中附著于?髻的簪釵插戴上。簪釵包括分心、挑心、頂簪、滿冠、掩鬢等,珠光寶氣,雍容華貴。還有一些女性崇尚自然之美,以花飾發。明朝的頭面在前朝的基礎上,每一種零件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和位置,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化的插戴規律。簡單點說就是包括了簪子、可以用來墊高顱頂的梳子、插在最中間鮮艷的裝飾、和形成動感美的珠子,還有就是抹額,細分下來那講究的地方就多了。頭面所用的飾品不是插在頭發里,而是插在一個叫鬏髻的、類似于“假發套”上,這是明朝頭飾的一大特色。假髻,又稱鬏髻,為明朝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然明朝明令禁止胡衣、胡服,但在飾品上受到伊斯蘭文化元素的影響,在設計過程中用各色寶石來裝點鏤空金飾,還是有異域風采的時尚。因西域在明朝并未被納入版圖,所以玉石類的配飾價格變得昂貴。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后,將海外特產的紅藍寶石等高檔寶石帶回,嵌寶石的金銀發飾逐漸引領了新的風潮。她們在飾品造型上更喜歡有趣味性的元素,比如像用蝴蝶、烏龜、蟬、兔等作為裝飾或主體。

女性的飾物包括頭飾、手飾、頸飾、足飾等多部分。作為女性服飾中增益女性之美的一部分,在筆記中也有記載。如《客座贅語》中介紹的飾耳之物有耳環、耳墜、耳塞三種樣式:耳飾在婦人,大曰“環”,小曰“耳塞”,在女曰“墜”,古之所謂“耳珰”也。體現了明朝女性飾物式樣繁多、華美精巧的特點,也反映了明朝女性獨特的審美傾向。而且明朝第一次把耳飾的形制正式納入皇家服飾制度規范,從此耳飾在歷史上正式擁有姓名。

(圖片來源于網絡)

頭箍,又名“額帕”。明朝無論老婦、小女都是非常盛行的。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后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并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朝始有。

當時還出現一個新興職業,類似于現在的造型師,要負責妝容、發飾、服飾的搭配,叫做“插黛婆”。她們經常跟在雇主身邊,簪子帶了歪了及時的整理,出汗了要及時的補妝,可以說貴婦們一絲不茍的形象都是出自于她們之手。

參考資料:

扶娟 .《傳統文化視閾下的明制漢服創新研究》

漫閱科技.《明朝服飾有哪些特點》.自媒體

小莊游夢 .《漢服之明朝女裝》.自媒體

此為【連載】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517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87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521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93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0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03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24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1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6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1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05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74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3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5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09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33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68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