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篇:
我們在上一文中提到的周朝,更偏于西周,西周覆滅后,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期;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氏衰弱、各諸侯國一方面競相發展生產,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奪土地和財富。同時,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中華五千年的第一次文化繁榮期,這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學術興起。在各方面競爭以及“百家爭鳴”學術思想的影響之下,使得這一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常豐富多樣,各具特色,并且高度成熟。
《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制法,各殊習俗”,客觀地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服飾各異的實情。
這個時期的中國服飾具有鮮明的貴族特征,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種類也很多,富有創造性,對后世服飾尤其秦漢魏晉的服飾有著直接的影響,也奠定了后世服飾的基礎。
首先是男女的帽,精致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特別的引人注目。
同時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圈養動物的技術,并且有很多種類,如豬牛羊等。當時晉國普通百姓冬天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家養的動物皮毛制成,如羊皮等。
當時還有一種毛織物稱之為“霖”,這種指的是由鳥類的羽毛織成的衣服,如此名貴的衣服只有當時的貴族階層才可以穿。后來則被更舒適暖和的“裘”所代替?!棒谩笔怯闷っ裰氐膭游铩缋呛秃偟钠っ龀傻囊路4┲臅r候皮在里,毛在外。制作時需用一整張或多張獸皮,常見的裘服有“羔裘”,另外獵人打獵還會獲得珍貴的“狐裘”、“豹裘”、“鹿裘”等。因其稀有、難得,在貴族里面都算是“硬通貨”,當時能得到一件裘皮制作的衣服可以頂得上一次戰爭的賠款了。
《詩經·唐風·羔裘》中就記載了一位卿大夫的穿著一一“羔裘豹祛”、“羔裘豹衰”。所謂“羔裘”是用小羊羔的皮毛制成的裘衣,“豹祛”、“豹衰”則是因為豹皮花紋較漂亮,故用其來作為袖口,使羔裘更加美觀,由此可見當時貴族服飾的奢華。
不過當時社會差距是非常大的,上層貴族冬季可以穿貂裘,而底層的百姓只能穿粗布衣服。同時因為當時也沒有棉花,所以衣服幾乎是不能御寒的,甚至連粗布衣服都沒有。
根據上篇文章可知周朝以正色為貴,而以正色相雜而生的間色為卑。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而象征尊貴的周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禮制的日益崩壞,服裝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的禮制也遭到了破壞。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齊桓公“好紫”。由于一國之君喜歡紫色,以致齊國的百姓都爭相效仿,最終一國盡紫服。紫色作為周代服飾色彩的“間色”,也就是所謂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賤。齊國尚紫的風氣是對周代原有服飾規制的破壞,同時也是對周禮的挑戰。對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對周禮的維護,都表示過強烈的不滿甚至是厭惡。
當時服飾的色彩觀念雖然有所改變,但這一時期的君臣還是比較重視服飾色彩的象征意義的,比如當時對衣服顏色的要求依然為純色,如果是雜色則為不祥之兆??梢姶呵飸饑鴷r期對西周原有服飾形制還是有一些沿用的。
同時戰國時期,織繡工藝也有巨大進步,織物有絹、紗、綺、組、織錦、刺繡等,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在織物上織出精美的暗花紋。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是從商周奴隸社會的裝飾紋樣傳統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繼承了商周時期的三角形幾何框架、矩形和對稱手法。但卻并不受制于框架的約束,而是充分利用框架結構的特點,并圍繞著這些框架進行布局。
在具體的設計中,圖案紋樣可以根據創意設計來重新定義幾何框架的邊界,靈活處理。或交錯,或對稱,或移位,靈活多變。這樣的設計,既有嚴整的秩序,同時又不失靈動。雖然結構復雜,卻繁而不雜。
同時古代的人們會把美好的夙愿寄托在身邊的事物上,比如蘋果象征平安。這種象征的思想,也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紋樣上。比如龍鳳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滿;鶴與鹿象征長壽,翟鳥則是后妃身份的標志,鴟鵂(貓頭鷹)象征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于刺繡中。不過絲織紋樣因受到提花工藝的限制,戰國時期多限于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并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從而帶給人十分新奇的感覺。
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又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也日漸繁多。河南陳留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銹等風行全國,比普通絹帛的價格超出了20多倍。南方吳越生產的細麻布,北方燕代生產的毛布、氈裘,西域羌胡族的細旃(zhān)花罽(jì),無不精美絕倫。
戰國時期的冶鐵業也比較興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于上乘;也有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上雕刻有花紋,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它取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成份上以裝飾取代了實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絲縷、細草編制而成。同時北方的齊魯、南方的荊楚都有成熟的漆履制作技術,有的漆履底和面上涂漆防水,是中國所出現的最早雨鞋。
女子則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繡手套,無不異常美觀。
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主流服飾主要為“深衣袍服、胡服脛衣”。
其中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其有四種名稱:深衣、長衣、麻衣、中衣??资险x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
深衣的特點是男女無式樣上的差別,皆可穿用。但是又分為兩種:一種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帶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此種在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不過因為封建倫理的思想,深衣的顏色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一般來說,如果父母健在,就穿綠色的深衣。如果父母有一方不在的,則會穿淺一點的青色。日常的衣服顏色,則要避免素色,這是表達對父母的一種孝心。
深衣在當時流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深衣穿著方便,既有利于活動,同時又能嚴密的包裹自己的身體,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當時的封建思想。深衣一直流行到了東漢時期,雖然在魏晉以后逐漸退出舞臺,但是它的影響卻很深遠。比如長衫、旗袍、連衣裙都是深衣演變,甚至流傳到海外的日本。日本的傳統服飾,其實也是深衣的一種延伸。
除深衣外,這個時期另一方面就是胡服的出現。戰國初期實行“周禮”,服飾以寬衣大裙為主。趙國身處四戰之地,胡人騎兵的機動性與靈活性,讓趙國深受其害。趙武靈王分析了對方的優勢以及己方的不足,提出“胡服騎射”的改革。由于中原上層人物習慣于坐而論道,穿長衣視為特權,一旦棄長就短,不法古、不循禮,便成為改革大事。
趙武靈王將自身“寬衣大裙”的著裝,改為更適合騎射的“簡袖窄衣”式胡服,此種上衣與現代的緊身短衣高度相似。
“胡服騎射”改革前,戰國初期人們是不穿褲子的,一般都是外著深衣,內里“真空”!古藉《禮記》有云:“勞毋袒,暑毋褰裳?!币庵福簭氖聞趧訒r需要萬分注意著裝,不能暴露下體。從側面證明了當時的人們沒有穿褲子,所以撩開下裳就會“走光”!
改革后的胡服將裳去掉,雙腿分別套上了“一截加帶子的褲管”,與“腰帶”相連,綁緊,不過胡服袴是連襠的。當時內地已有綿袴,套在脛上,《說文》解作“脛衣”。
胡服束腰須有帶鉤,它是北方游牧民的一種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者金銀。同時胡服還有靴子、帽子、帶子(腰帶)。在那時,穿上一整套的胡服,會讓整個人顯得威武挺拔,行動也更加方便。
同時“胡服騎射”改革在一定的情況下,推動了中原服飾的發展。隨著“胡服”盛行,“脛衣”這種既能“節省布料又有保暖雙腿”的褲裝,在當時社會逐漸的流行起來。并在戰國時期被中原人普遍接受,并結合脛衣的款式,將其發展為“裈”,成為士兵和勞動者的服裝。夏天穿的裈較短,俗稱“犢鼻裈”。到了戰國后期,褲裝又逐漸演化出了“開襠褲、合襠褲”等不同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不僅表現于深衣和胡服,其他材料款式也空前豐富,比如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繡等風行全國。
在所有穿著中,中國古代的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還是裙子。裙子,也是女性最傳統的服裝之一,而其最經典的著裝方法是“襦裙套裝”。襦裙本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流行的一種服裝款式。襦,是一種短上衣,長至腰間,緊身窄袖;裙,即是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織有方格花紋,常與襦配穿。這種短衣長裙的搭配服式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大。
同時當時多彩的生活還反映在不同人群穿的服飾上面。比如樂人有戴風兜帽,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扎得緊緊的,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饕褶的下裳。春秋戰國時期,家居衣物中還曾在楚墓中發現“鴛衾”,其繡絹面、素絹里,中絮絲綿,呈正方形,被頭中央有寬40 ~50厘米的凹口,夫妻可以擁頸覆蓋。
妝容:
春秋戰國時期“粉敷面, 黛畫眉”的盛況空前,這也為華夏美妝史的發展正式揭開了序幕。柔弱細膩的面部形象成為了審美主流,并出現了點唇的風氣。
此時的女子如同西周時期一樣會采用燕支,即會在臉頰上還有的點一簇三角形胭脂,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之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還有米粉,將米做成粉末,涂抹面部及身體裸露部分,使得皮膚潔白細膩,還可以將米粉染成粉紅色,涂抹面部,增加皮膚紅潤感。
當時的女子畫眉用的是一種黑色礦物“黛”或者稱為“石黛”,后期由西域傳入了青雀頭黛和螺子黛。黛眉即是先將原有的眉毛除去, 后用妝粉涂蓋,用黛畫出想要的眉型, 因此畫眉又被稱為“黛眉”。至于眉型,寬窄曲直不同,一般是長眉。
春秋戰國時期女人發式裝扮的花樣也會更多,楚國時期流行束辮發,中部打兩個環。馀發下垂,或者梳發垂于肩下,更攏成一坨如球髻狀。髻子也有鵲尾式、銀錠式種種。有的垂發在耳后再向上卷成蝎尾狀,顯然由商代傳來。小女孩則梳雙小辮。
成年婦女已戴金戒指,照文獻記載,這些原都是周代宮廷制度,如金銀指環表示有無身孕等等,等到了戰國時期,本來意義慢慢失去,便成了一般裝飾。
此為【連載】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