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中國各朝代的服飾與妝容——宋朝

服飾篇: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宋太祖趙匡胤時時懷著擁兵權者可能會篡位的恐懼,總是壓低武臣的地位,使他們不得干預朝政,對于得軍心、有民望的武臣尤為顧忌。“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于統治地位,加之宋朝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交并之中,使得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審美上偏向自然、簡潔、素雅,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也有人說,中國人的審美走到了認為“初發芙蓉”比“錯彩鏤金”更美的境界。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地位也逐漸提高,他們的服飾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宋朝,民間文化也對服飾的設計和創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宋朝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不同地區的服飾文化也開始出現了差異。比如南方的服飾更為細膩、柔和,北方的則更為樸實、粗獷。南方的綢緞繡品更為華麗,而北方的皮革服裝則更為厚實耐用。宋朝的貴族和官員穿著的服飾通常使用高檔的絲綢、綢緞等質地,通常采用寬袍長袖的樣子,穿著較為寬松,突顯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則使用低檔的麻布、棉布等,并且為緊身的衣服,穿著較為簡單。

宋朝的貴族和官員穿著的服飾通常采用鮮艷的顏色,如紅、綠、紫等,且多用金銀線繡制圖案,如龍、鳳、仙鶴等。宋朝的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也有著不同的服飾。商人的服飾比較樸素,通常以黑色或深藍色為主色調;手工業者的服飾則比較注重實用性和舒適性,一般以麻、棉等天然材料為主;而農民則以藍色的褂子和黑色的褲子為主要的服飾,樣式較為簡單。宋朝服飾內里也同樣講究,比如衣領、袖口、腰帶等細節處理十分考究。

宋朝時期凡是體力勞動者,擔夫、小販、農民、船家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上衣都很短,大多是短襦或短衫,不超過膝蓋,或者是剛剛超過膝蓋。他們頭戴巾帕,頭巾也是比較隨意的,甚至還有的沒有戴頭巾,直接露出發髻。這類人的腳下一般穿麻鞋或者草鞋。官吏、商賈、文人、有錢的市民則穿交領長袍或圓領襕衫,頭戴巾子或幞頭,下身穿長褲,足蹬靴履。他們的衣袖雖寬窄不一,卻比較適中,沒有太寬的,也沒有太窄的,但衣身都比較寬松。

宋朝的織造工藝吸取了先輩們優秀的織造技術,進而達到了中國古代的高科技水平。所以宋朝的紡織技術是豐富多彩的,服裝材料種類繁多,比如:宋朝的輕紗,纖細而輕盈,綢緞的觸覺細膩,光澤柔潤,有一種獨特的典雅,是中國古代絲綢中最精致的一種,可見其技法之高超。宋朝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緞、織錦、紗、絹、緙絲等。因為宋沿襲唐制,仍規定以綾為官服之用,所以,綾產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品種也大大豐富了起來。除了原有的仙紋綾、越綾、白綾、白編綾、方紋綾、狗蹄綾、柿蒂綾、寺綾等,又增加了梓州的白熟綾、白花綾,蓬州的綜絲綾。在宋朝,綾除了用于服裝外,也常常被用作書畫經卷的裝潢封面。

(圖片來源于網絡)

織羅技術在宋朝可以說達到了巔峰狀態。宋朝羅的名目繁多,技術進步,成為當時的著名織物,被稱為“宋羅”,且多為貢品。“宋羅”的名貴品種很多,有成都的大花羅,蜀州的春羅、單絲羅,婺州的暗花羅、含春羅等,而織羅署出產的云紋羅更是風靡一時,精美絕倫。江南一些庵堂的尼姑也加入了織羅的行列,她們生產的產品就是馳名的“尼羅”。

緞,是指緞地絲織品,緞織物在宋朝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宋朝的緞織品非常華麗,柔軟而有光澤,如果再同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就是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

宋朝織錦以成都蜀錦最有名,蜀錦的著名品種有幾十種。蜀錦在色譜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常用色有青綠、鵝黃、金周鳥、紫皂、緋紅、翠池、雪花、瑪瑙、真紅色等,其中真紅是蜀錦最獨具特色的。

真正值得贊美的是緙絲,緙絲的魅力在于能夠逼真地織出繪畫作品。緙絲是一種珍貴的絲綢產品,在花紋部采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制,織法和“織成”相似,所不同的是“織成”的花紋部有通緯,緙絲沒有通緯,因而在花紋和地紋的連接處出現明顯的斷痕,像刀刻一般,“緙絲”因此得名。古代又稱“刻絲”、“克絲”、“絲”、“刻色作”。

“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球、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南薰殿舊藏《歷代帝后圖》中皇后旁邊的宮女,頭戴的就是一年景。“一年景”并不限于花冠,還體現在織物的紋飾上面。京城人把服飾上帶有一年四季景物的紋飾也叫“一年景”。在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就曾出土數件“一年景”織物。絲織物上是牡丹、梅花、梔子花、蘭花的組合圖案。

宋朝服飾的色彩與圖案非常豐富多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趨向和文化水平。在宋朝初期,以象牙白、乳白色、灰白色、淺綠色、淺藍色、米黃色等淡雅、素凈的色調為主,這也比較符合儒家的審美觀。到了宋朝中后期,服飾色彩逐漸鮮艷,用色大膽。在元豐年間,宮廷開始流行紅色、深藍色等大膽的顏色。但總體而言,宋朝服飾仍以素雅為主,精致細膩的繡花、刺繡、染色工藝讓服飾更加華麗而不失典雅。其次,宋朝服飾的圖案也非常多樣化,大多取材于自然,宋朝服飾的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云紋、波紋、蝴蝶、荷花、青龍等。其中,云紋和波紋多用于女性服飾,寓意柔美和溫柔。蝴蝶和荷花則是女性服飾中常見的圖案,寓意美好和純潔。青龍圖案則常用于男性服飾中,寓意尊貴和權威。此外,宋朝還有許多其他圖案,如蓮花、菊花、牡丹、鳳凰等,這些圖案不僅豐富了服飾的裝飾,也同時反映了宋朝人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男子的服飾主要由袍、衫、褲、帽、鞋等組成。最常見的是單衣直裰和中山裝,褲子則是直筒褲。男子的頭上戴的帽子種類有很多,例如頂戴、簪冠、青衫、瓜皮等。簪冠是男性常戴的一種帽子,青衫是一種官員的禮帽,瓜皮是一種由布制成的圓形帽子。在官員等社會地位高的男子身上,服飾上會出現很多裝飾,例如穿戴文繡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女子服飾基本上仍然是上衣下裳制,按不同形制來劃分,上衣主要有褻衣、衫、襦襖、袍、褙子、半臂、背心、褲等。婦女的穿著與漢朝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而便裝則為麻布、棉布等材料制成的舒適衣服。褙子是婦女的上衣,通常用絲綢等華貴材料所制作,顏色鮮艷,花紋華麗。宋朝婦女的長褲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裙子則是以柔軟、薄透的絲綢或棉綢為主要材料,有紅、藍、黃、綠、青、白等色,上面還要加以刺繡與彩畫,貴族婦女的裙子還會綴上一些珍珠。宋朝的婦女還流行佩戴珠寶,比如戒指、耳環、發簪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因在心靈和外貌上迎合宋朝文人的審美心理,宋朝女性的審美標準是帶有清逸之氣的瘦削骨感,嬌小瘦弱且帶有一絲閨怨的女子被視為美女。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女性也有戴帽的。宋詞有“茸茸貍帽遮梅額”,講的是女子戴著細毛茸茸的貍皮帽子。當時女子在乘馬出行時會戴帷帽。帷帽始用于唐朝,宋時用紗全幅連綴于席帽或氈笠而下垂之。

褻衣是古代人們緊貼身體所穿的內衣,也稱小衣。因平時不能輕易示人,故用“褻”字表示。中國古代女性很早就開始穿著褻衣,經歷了兩漢、魏晉以及唐朝等多個朝代的形制演變,形成了如抹胸、兜肚等不同的樣式。宋朝抹胸穿著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抹胸在宋朝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上裝形式,時稱“不製衿式”,即在內穿一件長抹胸,然后外罩一件褙子,衣襟敞開,不施衿紐。如此一來,原為內衣的抹胸也成為了外裝的一部分,這種“內衣外穿”的裝束,可以充分的顯示女性曲線,其大膽奔放之處,可見宋朝女子衣著并未全都保守拘謹。關于婦女的內衣,也有時代特色,除貼身的“抹胸”之外,還有一件“腹圍”。腹圍是一種圍腰、圍腹的帛巾,其繁簡不一,顏色以黃為貴,時稱“腰上黃”。宋朝年輕女性在選擇褻衣的款式時,富貴人家的女子多選用色彩鮮艷的布帛,并繡以不同的紋飾,平常人家的女子則用綿制品制成的褻衣,而老年人則多選用雙層納絮綿的內衣,并在其中還放入藥物,以達到預防疾病強健身體的目的。

襦、襖兩者相似,皆為短衣,既有寬袖,也有窄袖,腰身和袖口與前朝相比較為寬松,色彩多為低純度的襦綠、粉、銀灰,邊緣處一般有刺繡或者拼接的緣飾,襦和襖都是宋女子的日常服式。詩人陸游曾寫道“業農……惟布襦裙,取適寒暑之宜”。襦襖有夾棉之分。襦的長度一般到腰間,穿著時下身常常搭配長裙,將上衣系在長裙之內,長裙之外再系上腰帶,因此常有上襦下裙之稱,這也是宋朝女子的日常裝扮之一。宋朝的襦裙樣式和唐朝的大體相同。由于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朝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身上的裝飾并不復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兩種,復襦是在單襦外再套上一件襦裙。

(宋人《孟母教子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襖是在襦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比襦長而比衫短,款式則與襦基本相同,區別在于襖是為了保暖,會在里面增加棉絮。襖大多在秋冬季節穿,內襯里子稱之為“夾襖”,內加棉絮的稱之為“棉襖”。小襖是束腰上衣,大襖是直筒式的外袍,一般作為禮服穿著。

而作為男子服飾襦、襖則多為勞動人民所穿著,士大夫只作為燕居之服。男子襦衣中有一種“短褐”是專屬平民的衣著。短褐是指用粗布做成的短上衣,為貧苦之人所穿。由于這種衣服體窄袖小,故稱之為筩袖的襦(即筒袖)。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于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所用的衣服之一。

宋朝把單上衣叫做衫,男女皆可著衫。衫本意是沒有袖頭的上衣,《釋名·釋衣服》曰:“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衫一般為單衣,因此禪襦也可稱之為衫。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舉子的專屬服飾。《宋史·輿服志》記載“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圓子生、州縣生服之”。

男子所穿的衫其種類有紫杉、涼衫、皂衫、葛衫、毛衫等。紫衫因為是紫色的。士大夫用衫有記載“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稱為“窄衫”。紫杉本為軍戎服,前后開較,便于騎馬。外穿寬大的衫叫涼衫,涼衫形制與紫杉相似,較紫衫更寬大些。《清明上河圖》中,有頭戴帷帽乘驢之女子也披"涼衫"。由于涼衫大多以淡紫色為主,故宋考宗時曾規定以涼衫為吊喪之服,其它場合不能穿著。皂衫則屬于袍衫一類。葛衫與毛衫是就其質料不同而有的不同類別,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女子所著衫袖長較短,通常采用紗、羅等輕薄的質料。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由于下擺無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分為中裰、長裰兩種,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道袍又稱“道衣”或者“道服”,是一種腋下開較有暗擺的寬大袍服。道袍并不專指道士所穿服裝,而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著。宋朝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襕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鶴氅有記載“又有大袖如中國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貴族婦女又常穿一種“大袖衫”。宋朝大袖衫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宋朝依然流行,兩個袖子寬大及膝非常具有特點,因此名為大袖。宋大袖的基本樣式為對襟、寬袖、衣長及膝,在衣服的領部、衣襟處都鑲有花邊,衣身后帶有三角兜,用于裝霞帔。其原是皇帝嬪妃日常所穿的衣物款式,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漸漸傳到了民間,貴族女子爭搶效仿,成為了較高階層女子的禮服。一般在婚禮、受封等重要或特定的場合使用。并且著大袖衫時,常常還要配以精致華麗的首飾和妝容,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而普通的婦女一般穿褙子來代替這種服裝。這種大袖一般都是生色領,霞帔,帶玉墜子。

(宋朝大袖,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上文提到的披帛,到了宋朝發展出了新的形式——“霞帔”。霞帔是身份的一種符號與標志,也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禮服的一部分。使用霞帔者,必須是具有命婦身份,平民婦女則不得私自使用。霞帔的樣式為狹長形,分上下兩層,上面繡有紋樣,使用時自領后繞至胸前,披肩而下,正面的下端系一枚用金或玉制成的墜子用以固定,不像披帛那樣隨風飄曳。霞帔是宋朝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是所有女性都能使用的。在宋朝,只有具備命婦身份的女子才可以佩戴霞帔。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墜子被稱為“帔墜”,主要質地是金、銀、銀鎏金, 紋飾主要以禽、花卉為主。在南宋,富貴人家嫁娶時需要準備“三金”,不同于現代,南宋時期嫁娶的三金即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宋 鏤空雙魚紋金帔墜,圖片來源于網絡)

袍是寬泛的服飾名稱,泛指有夾層或中著棉絮的長衣,也被稱為“長襦”,原為男子多穿,發展到宋朝男女皆可穿。其為圓領窄袖長袍,上衣下裳相連,腰束帶。據《燕翼詒謀錄》記載,北宋開國初就規定,“無官者白袍,庶人布袍”而女子則一般不穿袍,僅內廷歌樂女子在宮廷宴樂時著之。這樣的服飾簡約利索,在工作行事上顯然更方便一些。

褙子是在宋朝衫的服式中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又稱背子、綽子、繡?。大部分為窄袖,但也有寬袖褙子出現。女子所穿背子長度,取決于其身份,勞動婦女所著背子只及膝上,而貴族女子穿著的背子往往長至過膝。關于名稱的來源來有一說法,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女子背子己成為士庶婦女的常禮服穿著。褙子的流行不僅僅因為其穿著舒適得體,和宋朝的審美也是分不開的。宋朝女子穿上褙子后整個身形會顯得更為瘦弱,符合宋朝盛行的文人氣息,清新脫俗中又典雅大方,帶著幾分隨性灑脫,是宋朝女子服飾中最具時代特色和代表性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樸,宋朝男子的褙子常襯于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并且由于褙子開衩的上衣行走時非常方便,后來被貴族采用逐漸發展成常服。宋朝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奴婢侍從,優伶樂人均愛穿著褙子,并常常配以長裙、褲等衣物。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有男子會穿并穿在公服里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前襟常敞開且不施襻紐,長袖、長衣身,袖有寬窄二式,兩側開高衩至腋下,而在腋下和背后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后兩片衣襟系住,宋朝是垂掛著作裝飾用。宋朝女子所穿褙子,腋下及背后沒有垂帶、不束腰帶。初期短小,后加長,發展為袖大于衫、長與裙齊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袖口、衣襟等處通常會鑲有緣飾。

半臂,即半截袖子的上衣,隋唐時期流傳下來的一種服裝形制,由襦發展而來。多是盤領與直領,上綴有紋飾,其形制端雅秀麗,女子穿半袖者居多。如果把半臂的袖子去掉,就成了背心,以前古人經常穿在里層保暖,后來逐漸穿在外面,也用以服裝搭配,有長款短款,且制作工藝逐漸精巧。

宋朝女子極愛穿裙,宋朝的裙子大多以羅制成,稱曰“羅裙”。宋朝裙子有6幅、8幅、12幅,多褶裥。宋朝長裙裙褶較多、裙圍增大,不僅立體美觀,還顯瘦苗條,褶裥隨著步態起伏而開合變化極富美感。當時還流行一種旋裙,是一種為了出行騎乘方便而前后開胯的裙。妓女在引領宋朝女性的時尚流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們更傾向于以無休止的求新求變,奢華無度,來彌補身體不自由的內心缺憾。旋裙首先為妓女所創,之后在各階層婦女中流行起來。據《江鄰幾雜志》記載:“又說婦人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后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于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恥辱如此。”合歡掩裙就是宋朝女性發明將褲子和裙子合穿在一起的一種裙裝,之所以有這種合歡掩裙的發明,是宋朝女性不愿意再受華而不實的及地長裙的束縛,逐漸釋放自身的活動自由性,合歡掩裙既美觀又可以達到行動自由的效果,一舉兩得。

裙子的紋飾,或作彩繪,或作染纈,或作銷金刺繡,或綴真珠為飾。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黃色為貴,紅色則為歌舞伎樂所穿,以石榴裙最為鮮麗,多為詩人吟誦。青、綠色裙多為老年婦女或農村婦女所穿。北宋初期裙裝沿襲晚唐、五代時的樣式,較肥闊而多褶裥;北宋中期至南宋時期,則是造型瘦長而多褶裥,一般裙長可拖地,掩足不外露;南宋時期,多褶裙長變短,剛能露足。宋朝時期也會用郁金香草染裙,使之裙子有郁金的顏色和香味。

(南宋褐色羅印花褶裥裙,圖片來源于網絡)

古代最初出現的褲裝可以追溯到僅僅套在小腿上的褲管,只有小腿長短,用以保暖御寒,由于用繩子系在脛上,又被稱為“脛衣”。后來受少數民族等原因影響,逐漸加長為長褲,開襠的褲稱之為“袴”【kù】,封襠(合襠)的稱為“裈”?【kūn】。對于宋朝女子來說,褲子主要穿在內層,其穿著順序從內到外是圍件、合襠褲、開襠褲,最外面再穿裙裝。其中圍件、合襠褲貼身而穿,可視為“內衣”。這是因為盡管褲子在宋朝已經比較普及,但是在傳統中原文化的認知中,褲子直接露在外面不合禮法。因此一般而言,宋朝女子的褲并不外露,只有身份地位的戲子、底層勞動者才會穿短上衣,露出褲子,這種褲子在使用功能上是一大進步。另有一種用以保護下肢的褲子,名為“膝褲”。膝褲只有兩個褲管,縛于膝下足上。膝褲男女皆可穿著,但女子穿著更為常見。

宋朝同時由于家具的發展,太師椅、椅子、凳子、梳妝臺等的使用,人們從過去坐席、坐榻演變到垂足而坐,出門則由乘馬、乘轎發展到乘牛車、獨輪車、串車、太平車、平頭車,轎子也由大轎發展到不垂簾幕的小轎,生活的節奏比已往更快了,在服裝款式方面的反映便是褲子造型的改變。因此除了用于保暖的開襠褲“袴”,封襠的“裈”也更多地被使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圍腰也是宋朝女子比較獨特的配飾之一,由于當時的女子通常會束腰,為了美觀便會在腰間圍一個方形巾。方巾可以在上下衣之間起到銜接的作用,增加細節的美感,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在宋朝,圍腰多為黃色,在當時也被稱之為“腰上黃”。

圍裙,是宋朝勞動婦女通常的造型,勞動時怕弄臟衣服,系上圍裙,不勞動時,圍裙一解開,就又是褙子了。

(《磚刻廚娘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裳是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以黃裳。燕居之時不束帶,待客之時以大帶束之。

宋朝還有一種專屬平民所穿的上衣,名曰“短后衣“。顧名思義,短后衣是一種前裾長于后裾的服飾,其具體形制如何,目前尚無確切的形象。能確定的是短后衣為“非禮之服“,是士大夫階層不齒于穿著的,《宋史·趙汝讜傳》云:“汝讜年少,衣短后衣,不得避。適勸之曰:‘名口子安可不學。’汝讜慚,自是終身不衣短后衣。”

由于南北技術的交流,宋朝絲綢的產量和花色品種,較前代都有明顯的增加,并且絲織品的花形、圖案、質量及風格都有很大的創新。其中刺繡是一種用線、針在織物上刺繡圖案的技藝,是宋朝服飾裝飾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刺繡圖案多以花鳥、山水、文人雅士等為主題,細節豐富,色彩鮮艷,體現了宋朝審美的風格。織錦是一種將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絲綢線交織在一起制成圖案的技藝。宋朝織錦技藝非常精湛,錦繡圖案以花鳥、神仙、儀仗等為主題,表現了宋朝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技術水平。金銀是一種將金銀片嵌入到絲綢織物中制成裝飾品的技藝。宋朝貴族和富商巨賈喜歡在服飾上使用嵌金銀裝飾,使得服飾更加華麗、高貴。宋朝的寶石珠串非常流行,不僅用于珠寶首飾上,也被廣泛運用到服飾的裝飾上。在宋朝服飾上,寶石珠串多用于領口、袖口等位置的裝飾,增加了服飾的華麗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印度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蓮花、印度神像等,被融入了宋朝的服飾設計中,例如在服飾上使用蓮花的圖案,以及佛像、天神等印度神話形象的圖案等。此外,佛教徒所穿戴的僧袍、法衣也對宋朝服飾的設計和制作產生了影響,如袍子的設計和制作方法等。同時龍袍上的“龍紋”和官帽上的“翎子”等,這些細節設計與佛教禮儀中的儀式性裝飾有相似之處。

在中國歷史上,玉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玉器方面,古人覺得玉承載了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仁慈、孝義、智、慧。玉佩則是一種用玉石雕刻而成的飾品。玉佩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掛在腰上。宋朝婦女通常是用一根絲線將其掛于腰上,此腰佩多為一塊單獨的翡翠宋朝婦女思想較為保守,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宋朝的婦女甚至在走路的時候,都不會讓自己的衣服松散開來。所以宋朝婦女為了保持淑女風范,會在裙擺的兩側各掛一塊玉,以防止穿著不當。

鞋履是鞋子的通稱。古代鞋履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絲、帛、葛、麻、布、皮等,其中絲帛為首選。款式有圓頭、方頭、高頭、小頭、低幫、高幫等等,形制十分豐富。宋朝女子在重大禮儀活動時著舄,舄是等級規格最高的足服。當時亦有許多其他形制的鞋履。如舒適輕便適于外出活動的平頭鞋,無跟類似于拖鞋的靸鞋,木制帶齒的屐。在南方的勞動婦女多數著蒲鞋,以便于耕作,另外有繡花鞋、繡花襪等。男性主要穿靴子、鞋子、襪子等。在宋朝,皮毛制品也是比較常見的服飾。常見的皮毛制品有貂裘、狐裘等毛皮外衣和毛皮手套、毛皮帽等。宋朝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服飾配件,如吊墜、玉佩、鼻環、手鐲、腰帶等。

另外纏足的形式出現于五代,到北宋中晚期在貴族婦女中已較普遍了。雙足以小為美,因此盛行"纏足"的惡習。而"纏足"的誕生與"理學"影響下誕生的三綱五常有關,女性"纏足"名為裹足,實為裹心,"裹心"則意味著要求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完全的無欲無求。宋朝女性的腳被纏成細"紅菱形"、"新月形"。纏足女子多著小腳弓鞋,弓鞋為小頭鞋的一種,其特點是履頭尖小,略呈彎狀。小頭鞋中還的一種叫鳳頭鞋,其鞋頭尖銳像鳳頭的樣子。女子也穿高幫的靴,靴由北方少數民族傳來,靴鞔常用織錦為之。纏足者著制成翹頭的弓靴。靴多用紅幫,與紅裙相一致,在跳舞和運動時穿著。蘇東坡在菩薩詞中云:“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臨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并立雙趺(夫)困,纖兌應堆,須從掌上看。”可見到了宋朝,人們都以小為好看,而盛行纏足的風氣的束縛是摧殘婦女身心健康的陋習。

宋朝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制,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朝官服體現出中國古代官服一貫的等級性,其中對祭服的重視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多次頒定又反復修改,同時規定了上至皇帝、太子、諸王及各級品官,下至隸庶等的各類服裝。由于官員服色制度規定詳細,具體到各類人等,相應的對于不同等級來說禁忌也越多。但物極必反,禁止的越多,違背的也越多,在實際生活中這些規定并不能得到嚴格的執行,實際上弱化了等級制度。及至宋后期,有些地方百姓甚至可以公然穿著違禁衣物出行,當地市場上也公開銷售違禁衣服和飾品。

隋唐時期的幞頭發展到宋朝,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這時的幞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平整美觀。幞頭腳的形式以直腳居多,即兩腳平直向外伸展的造型。此外也有交腳幞頭和朝天腳幞頭,交腳是兩腳翹起于帽后相互交叉的幞頭;朝天腳是兩腳在帽后兩旁直接翹起而相交的幞頭。交腳、曲腳,為仆從,公差或卑賤者服用。高腳、卷腳、銀葉弓腳,一腳朝天一腳卷曲等式幞頭,多用于儀衛及歌樂雜職。另有取鮮艷顏色加金絲線的幞頭,多作為喜慶場合如婚禮時戴用。南宋時即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贈紫花幞頭的習俗。

(宋朝幞頭,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朝,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朝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宋朝朝服,也叫具服,朝會時使用。朝服是朱衣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內著白色羅中單,外束羅料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這種服飾,以官職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里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著朝服時必戴進賢冠、貂蟬冠、獬豸冠。不能戴別的冠,更不能不戴冠。進賢冠的梁數也有所增加,最高的有五梁冠,最低的有二梁冠。手里要拿著笏,穿紫紅袍的官員用象牙笏,穿綠袍的官員用槐木笏。一開始的時候,笏是比較短而厚的,后來就用直形的了。

另外,宋朝官服與唐朝的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從宋朝初年開始,官員穿朝服時都要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方心曲領”,就像兒童脖子上戴的鎖片一樣。總的來說,宋朝官服式樣和唐朝的相比確實沒有什么創新和發展。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皇帝朝服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里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宋朝百官常朝視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著祭服或朝服。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襕,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頭戴幞頭,腳穿靴或革履。公服幞頭,一般都用直角幞頭,只有便服才戴軟腳幞頭。起初時幞頭展腳的長度有限,至中期越來越長,一說是因為大臣在朝堂上常常交頭接耳,皇帝為制止此現象而使兩腳逐漸加長。戴這種左右伸展很長的直角幞頭上朝,必須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即會從兩個翹腳上反應出來。這種說法尚待考究,但是宋朝幞頭兩腳達到前所未有的長度則為事實。儒生則戴頭巾。另有窄袖式樣也是公服。

公服所佩的革帶,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比服裝顏色分得更細。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賜發的范圍更加廣泛,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制。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者著錦袍,無官職者著白布袍。

宋朝的胄甲,大體繼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變化。北宋初年的鎧甲,據《宋史·兵志》記載,有金裝甲、連鎖甲、鎖子甲、黑漆順水山子鐵甲、明光細網甲等多種鐵甲;還有一種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銅或鐵片制成的較輕便的軟甲。《武經總要》是我國一部記述有關軍事組織、制度、戰略戰術和武器制造等情況的重要軍事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的鎧甲樣式及其制度。如頭戴兜鍪,身穿甲衣,兩袖綴有披膊,下配有護腿。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減少了冕服的種類,僅用大裘冕及袞冕。事實上大裘冕也很少用。冕服的形制主要包括袞、冕、黻、圭、帶、裳、舄。袞即是畫龍于衣,冕即是頭上戴的冠類首服,黻即是佩之于帶下的蔽膝,圭即是后世的手版,帶即是束的革帶,裳即是后世的裙,舄,復底的履。

宋朝的后妃命婦穿的衣服,分為袆衣、朱衣、禮衣、鞠衣以及常服幾種。不過,和前朝不同的是,不論長衣、短衣,還是單衣、夾衣,抑或棉衣,式樣都有不同變化,頗具有宋朝風格:絕大部分款式都是直領對襟式樣的,沒有帶子,沒有扣子,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并且都采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款式限于面料的幅度,還在衣片的背部采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后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衣服都在領、袖、大襟的邊緣部分、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采用印金、刺繡和彩繪工藝,用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的圖案來裝飾。

煒衣為皇后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著,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的服裝,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制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云龍紋樣的鑲緣。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皇后袆衣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妝容篇:

宋朝女性的妝飾既受前朝遺風的影響,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處于不斷的變化與更新之中,而且宋朝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再加上長期處于男權社會的影響瞎,宋朝審美偏清秀質樸,而女子的妝容也極為素潔,給人以端莊又不失新穎、內斂又不失華美的雙重感覺。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時期的人們會保養自己的皮膚。玉女桃花粉乃是唐人的發明,主料是野生益母草煅燒成的細灰。唐朝醫典《外臺秘要》中寫道“近效則天大圣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說女皇帝武則天就是因為善于利用益母草灰,才能保持玉顏長駐。在宋朝,這種秘方被發展成更為營養的護膚品,以益母草灰為主體,同時按比例加入同樣潔白細膩的石膏粉、滑石粉、蚌粉。每晚睡前潔面后,涂在臉上,會產生“光白潤澤”的效果,長期使用更是使得肌膚嫩滑,消除暗斑,抗衰老。

宋朝女性所用妝粉,有白、黃、朱、粉等顏色,但大體上仍以白為主。其中以“桂粉”尤負盛名。另一大常用的粉底,是鉛粉。有一首《田家謠》宋詩寫道:“中婦輟閑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鉛粉成了古代女性化妝的代稱。愛美的宋朝媳婦,忙里偷閑也要化妝打扮。但鉛粉雖可美白,畢竟有毒,所以宋人又用石膏、滑石、蚌粉、臘脂、殼麝調制粉底。秦蘭征古法手制珍珠粉,一款用紫茉莉與白鶴花果實制作的古法粉底,是宋朝女子的爆款粉底。今人傅粉除以手涂還可以粉撲或化妝海綿沾取,其好處在于更為服帖。但這并非新事物,宋人亦有相似的化妝工具,時人稱其為粉撲或香綿。

宋朝畫眉的步驟比較復雜。主要的顏料和工具有黛、黛硯、硯柞、鑷子、刮刀、絲線、眉筆等。一般的步驟是先修眉,然后把石黛或青黛等黛石在黛硯上磨好,再用眉筆蘸上研好的黛料來描眉。

宋朝婦女講究眉式,佩戴耳環,不論皇后還是宮女,比較突出的眉形是“倒暈眉”,這種眉形把眉畫成寬闊的月形,然后在月眉的一端用筆暈染,由深及淺,向外散開,別有風韻。宋還有?“淺文殊眉”非常受當時的女性歡迎,這是宋朝女子依據文殊的細眉而自創的一種眉妝。相傳就連年輕的女尼,也都紛紛沿用了這種“淺文殊眉”。

(李清照細眉,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的女孩子們,會用煙墨畫眉。這種女性特供的眉筆,有一個香艷的名詞:畫眉集香丸。歷史上著名的“廷硅墨”中,就有一款專供畫眉之用。文人用來寫字的墨,寫在紙上成了文章,畫在眉間,則成就了女子的一段風情。另一種辦法是將原有的眉毛剔除,畫上全新的眉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遠山黛在宋朝十分盛行。據宋朝《清異錄》記載:一名叫瑩姐的妓女,發明了近百種眉形以求日新月異。宋朝吳門王希默,他每天都過得簡單平淡,沒有其他愛好,只愛對著鏡子修整眉鬢為樂,并樂此不疲。這說明當時的部分男性也十分注重自己的鬢發、眉毛,會做一些相應修飾。當時,篦子這種工具也被稱為“鬢師眉匠”,男性用于梳理鬢角,女性則用來整理眉毛。

制作復雜的眉筆是古代的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享用的。普通的貧民窟女孩,同樣也有愛美的權利。會使用一些杉木炭末、柳枝條等一些親民的眉筆。

胭脂當然依舊受到喜愛,雖然不及盛唐紅妝之濃烈,但還是婦女妝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宋詞人筆下,常用酒紅、霞光、芙蓉、荷花形容之,如晏幾道寫的“嬌面勝芙蓉,臉邊天與紅”,晏殊的“晚來妝面勝荷花”“酒紅初上臉邊霞”。宋朝市井店鋪里,還會有專門賣胭脂的店鋪,諸如修義坊北張古老胭脂鋪、染紅王家胭脂鋪,名字中的“古老”仿佛我們現在常說的“老字號”。

宋朝對于花鈿,樣式比較少,沿襲下來的妝容還有面部的鵝黃、面靨、斜紅等。宋朝婦女對花鈿有著特別的喜好,除了用黑光紙剪成各種形狀貼在臉上之外,甚至還將魚腮貼在臉上,還給予一個好聽的名字“魚媚子”。奢侈的北宋皇后在原有的面靨,鵝黃以及斜紅的位置,都飾以珍珠,而一般的百姓會用花草或者榆錢代替之前原有的裝飾。

(圖片來源于網絡)

唇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較豐滿圓潤的唇形,以淺色為主。宋朝唇紅的范圍比唐要少很多,顯得更加自然一點。北宋中后期有一種僅畫下唇妝,比如北宋仁宗后、英宗后畫像,以及北宋后期河南登封宋墓里的女性,均僅涂飾下唇。甚至僅在下唇點唇珠,看北宋真宗后的肖像,便是在下唇中央以深紅色點一唇珠,北宋張先的詞《師師令》,對此還有具體描寫:“唇一點,小于珠子。”時常見諸筆端的“櫻唇”,應當指的就是這類唇妝。

與盛唐妝容相比,宋朝慣有的淡妝讓人們記住了“三白妝”。何為“三白”,指的是額頭,下巴,鼻梁,這三處著重涂白。

(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這種與唐朝反差甚大的妝容,在當時還被人們稱為“薄妝”、“素妝”,特點就是“薄施朱色,面透微紅”。比“微紅”更淡的一定是“粉紅”,沒錯,還有一種宋朝特有的很粉嫩的妝容,叫做“檀暈妝”。化妝前混合鉛粉和胭脂,使之變成檀紅色——即粉紅,直接涂于臉頰上。杜牧有詩云“暗砌勻檀粉”正是說這種妝容。

(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婦女的耳環,有的用金絲打制成“S”型,一端作尖狀,一端成薄片,在薄片上浮雕花卉。

(宋朝瓜果式金耳環,圖片來源于網絡)

宋朝婦女佩帶香囊。青年男女離別時,女方常以香囊相贈,留作紀念。有的用素羅制成,繡有鴛鴦蓮花,背面平紋素紗,沿口用雙股褐色線編成花穗作為裝飾。

無論搭配什么妝容,香水在宋朝女子的妝奩中,都是她們的心愛之物。大食國(阿拉伯地區)進口,品質優良的薔薇水是她們必備的單品。宋人蔡絳的《鐵圍山叢談》談到了進口薔薇水的過人之處:“異域薔薇花氣馨烈非常,故大食國薔薇水雖貯琉璃缶中,蠟密封其外,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進口香水太貴,有人改良制作香水的配方,用一種叫做“朱欒”的花,加上其他香料,高溫蒸餾,取其蒸餾液,品質不讓進口的薔薇水。

宋朝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要戴蓋頭。從《東京夢華錄》、《事物紀原》上得知,蓋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唐朝風赗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用一塊帛縫成個風兜,套在頭上露出面孔,多余部分披在背后。有的將布帛裁成條狀,由前搭后,只蒙蓋臉部及臚后,耳鬢部分顯露在外。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女方用它遮面。據《夢梁錄》記載,成親前三天,男方要向女方贈送一塊催妝蓋頭。是美人,還是丑女,揭開蓋頭才見分曉。蓋頭的習俗延續了上千年,到民國年間婚禮上的新娘還蒙著蓋頭。

宋朝的發式代表為朝天髻。這樣的發式在梳理的時候,需要將全部的頭發都梳在頭頂,比如,宋朝詩歌中有:"門前一尺春風髻"。意思是說女子的發式非常的高。只是,宋朝女性發式如此之高,曾一度導致發髻上遍插泥金 、銷金和珍珠等首飾,十分奢靡,理學推行后被下令禁止,足見理學對女性形象的限制和管束。

(圖片來源于網絡)

之后,宋朝女子朝天髻的發式上,多簪花、插梳。簪花時會簪“生花"和"宮花"兩種,其中的"生花"也就是應季新鮮的花朵,比如,春天時多簪牡丹、芍藥,夏天時多簪石榴花、梔子花,秋天時多簪菊花、秋葵,冬天則多簪梅花。而另外的"宮花"也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制成的假花,在制作時多會采用和真花相似顏色的材料,力求逼真。

宋朝女子十分喜歡插梳,北宋時就有女子用漆紗及金銀珠翠制成高冠,再在高冠上插上多把用白角制作的長梳,這種梳子還有"冠梳"的美譽。而宋朝女子的簪花、插梳,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女性高貴典雅的氣質。之后,宋朝女子還有芭蕉髻、龍蕊髻、大盤髻、螺髻或螺鬟等發髻出現,比如,有詩記載"垂螺拂黛清歌女"就是在描寫螺髻的發髻形式。

宋朝女性的妝飾從來不乏奢侈者。這一點無論是從其頭飾上還是面飾上都顯露無遺。宋朝女性的頭飾種類十分豐富,不僅包括簪釵等傳統飾品,還有各具特色的冠、梳、翠羽等別樣妝飾。這些飾品大都由象牙、珍珠、翠羽、鹿胎皮等珍貴材料制作而成,時有價值不菲者。以翠羽為例,其羽毛每兩片謂之一合。南宋寧宗時期,臨安城里的高級翠羽價格依照行情 3 貫到 400 文不等,一般品種價格較之要低些,但是不管如何,以此種飾品作為頭飾,少則一合,多則數合甚至幾十合,累加起來價格自然不菲,也正因此,暴露了其奢侈的本性。

在宋朝政府干預女性妝飾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朝廷禁令的頒布,這其中包括了禁奢、禁奇巧造型等方面的規定。雖然有些禁令隨著時間的發展或者是君王的更替而形同一紙空文,但是其所產生的暫時性效力還是不可小覷的。

還有諸如對于女性頭飾所取造型的規定,景祐三年(1036 年)宋仁宗詔:“命婦許以金為首飾,及為釵、簪、釧、纏、珥、鐶,仍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其用銀毋得塗金。非命婦之家,毋得衣珠玉。”

宋朝人愛冠,一些稍有身份的女子,不戴個冠子出門都覺得不夠體面。這一時期的頭冠,工藝復雜精巧,款式偏大,鳳冠在這一時期正式被確定為皇族貴婦們所佩戴的一種禮冠,并被收入到了冠服制度當中。除了皇室所佩戴的鳳冠外,宋朝民間還出現了花冠、重樓子冠、團冠、白角冠、鹿胎冠、亸肩冠、短冠、山口冠等不同樣式的頭冠。其中,一種涂成綠色、由竹篾編織而成的團冠,成為了年輕女子的最愛。后來,匠人們又在團冠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改版,制作出了樣式更為華麗精美的白角冠、亸肩冠。

除了品類繁多的發冠外,簪釵也是宋朝女子常佩戴的發飾之一。宋朝時期的簪釵種類極為豐富。從樣式上看,宋朝時期流行的簪釵款式包括:龍鳳簪釵、葉形簪、錐形簪釵、喇叭花形簪釵、耳挖簪、銀簪、雙首至多首形簪釵等等。其中,雙首至多首形簪釵是宋朝簪釵中較為特色的一種。簪首是一條橫枝,橫枝上嵌有兩顆或多顆款式相同的鏤空飾件,這種款式在以往的簪飾中很少見到。雖然宋朝的簪釵在樣式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使用材質上,卻對佩戴者的身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通常情況下,皇室貴族所佩戴的簪釵材質以金、珍珠、翡翠等名貴寶石為主,而民間婦女只能使用銀、玉、琉璃等常見材質。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此之外,在宋朝時,還流行一種應景首飾,即根據時令節氣佩戴的一種飾品。如:立春時佩戴用彩帛制作而成的“春燕”;元宵節時佩戴用羅娟、紙、菩提葉制作的玉梅、鬧蛾、花蝶等發簪。應景首飾對材質的要求并不高,只圖吉祥美好的寓意,所以,這些首飾大多價格低廉,隨用隨買。

宋朝時,勝仍是人們喜愛的首飾之一,多為春節、人日等重大節日時佩戴。“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東京夢華錄》卷六“立春”這一時期的勝,材質較為豐富,包括金片、銀片、玉片、寶石、絲織品等等,由于材質的不同,叫法上也略有差別。比如,用金片制作而成的被稱為金勝;用絲織品制作而成的被稱為采勝;


參考資料:

朱素華.宋朝服飾及其文化意義. 時尚.

顧小龍 & 張淑蘭.宋朝女性服飾的文化內涵與審美特征. 時尚.

李蘭芝. 宋朝服飾文化的審美特點及影響. 旅游視聽雜志.

王靜. 宋朝服飾文化探析.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魏燕.宋朝服飾的審美特征與藝術價值. 美術(理論).

李婧琳.從宋朝服飾看“雅俗共賞”的文化表現. 國學論叢.

陳忠志.從宋朝服飾看中國服飾文化. 上海紡織科技.


此為【連載】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61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8評論 3 417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23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9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6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3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01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8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78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