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看了《窗外》《教室別戀》影視劇,是人之所謂的不倫戀。
《窗外》給我的是對康南、雁容的一段凄美愛情久久的感動,并曾想,如果康南再勇敢一點,雁容再固執一點,或許就會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也許是所有暗戀老師的學生的愿望吧。然康南的結局,讓我哭了好久。
而看罷《教室別戀》,那份美卻是全然抹殺了。
伊始少年史迪正值青春期,對于性愛話題十分熱衷,上課開小差與同學講著異色話題,下課玩的游戲也不太健康,可這不是個人現象,因為全班多數男生都存在這種思想。由于性愛知識無法在教室里傳播,所以學生們只能依靠猜測來推斷性愛的經歷。不巧史迪把嘗試對象對準了新來的女教師,又恰巧這名斯奧麗的女教師得不到丈夫的撫慰,所以兩人就開始交媾。沒想到的是,這平常看似溫順的女教師竟有超強的性欲,令年輕旺盛的史迪也瞠目結舌。漸漸地,史迪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打算結束這段不倫之愛重上正途時,斯奧麗卻不答應了,她銷毀了一切證據,讓史迪遭遇誤解,導致其自尊心掃地,再也無法承受。
看到斯奧麗最后的瘋狂舉動,加之史迪和另一個女孩的交歡,我再也感受不到這份是師生戀的美好,卻認為它是骯臟的。老師一開始的不檢點,后來的不自控,加之有心計地銷毀證據,史迪的不能走到最后,讓我覺得他們之間并沒有真情,不過是填補內心空虛以及性欲的動物的本能罷了。
然若不是社會的動蕩,人民的內心久不得溫暖,一切或許就不會如此。
1943年屬于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德軍在蘇聯遭遇反撲,全線潰敗。可戰爭的硝煙依舊在歐洲大陸燃燒著,瑞典是幸運的中立國家,沒有遭遇戰火的沖擊,可德國人性格在瑞典潛移默化著,電影中有一段關于羞辱猶太人的鏡頭可見一斑。正因如此,國民上下充斥著階級論,有了階級就有了壓迫。女教師斯奧麗典型的法西斯式代表,男學生史迪是受壓迫者。
當然師生戀的發生是鮮有的,可當時社會動亂,國民得不到過多的溫暖,因而依靠性愛來維持僅存的人生真諦也是現實的,外加史迪正值青春,懵懂的少年鉆進女狼的圈套也是可信的。
許多影評人只對電影中的畸形愛戀感興趣,認為老師與學生淪為干柴烈火是不道德的,是社會不允的,導演只想通過這段愛戀來批判平庸的教育制度。 法西斯式的專政在《教室別戀》里充分體現,令人感到恐懼、悲哀。學校領導也盲目聽從女教師的單方面說辭,令劇情愈加轉涼。不過堅強的史迪跟《死亡詩社》的學生一樣,在看破塵埃后最終擁有了強大的力量,他在教室盜取了字典而走出了學院大鐵門。結尾這段場景非常地震撼,意蘊是字典代表真理,史迪將跟隨著真理向前沖,同時他摒棄了學院的教育方式,從男生升華到了男人。
電影里除了政治氛圍外,還有一個時尚風潮存在,蠻有意思,不過對電影主題的幫助不大。女教師的丈夫是個女性用品的推銷商,他傾盡積蓄囤積了羊毛襪和絲襪,卻不巧尼龍襪風潮涌現,使其破產只能每日以酒消愁,這也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表現。電影的其他鏡頭也有類似進步或抵抗的表現,譬如史迪在影院里不愿意戴那頂難看的帽子賣零食。雖說這個電影是殘酷的詮釋,可也有純情的角落,小女生真愛史迪,點點滴滴流露出真情的希冀,兩人在跳馬箱里的感情完完全全超越了史迪與女教師單純交媾式的性愛。
黑暗畢竟被光明所替代,當史迪走出學院的剎那,一切都改變了,二戰會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而停止,經濟會隨著國民的努力而發展。一些愚昧的以為自己是高等種族的瑞典人會因此而開竅,一些政治上的灰燼會被清風一掃而盡。
如果沒有政治背景,伯·維德伯格《教室別戀》充其量只是殘酷青春的勵志佳片,但添上了1943年這個特殊的二戰背景后,主旨全方位提升,而且感人度陡升,給予人希望,贈與人力量。可這股氣氛不同于《死亡詩社》般激勵,也不同于《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似悲哀,導演拿捏的尺度恰到好處,通過畸形的愛戀來驗證法西斯必將毀滅,和平立即來臨的誓言。
假如沒有政治摻雜其中,《教室別戀》不會擁有那么多的光環,正如帕索里尼帶有政治色彩的系列電影一樣,只有做到多元素化,時刻累積主旨的意蘊才能真正呈現出深刻的哲學高度來,《教室別戀》做到了,伯·維德伯格做到了。可惜這也是這位導演給我們的最后一次感動了,《教室別戀》作為伯·維德伯格的遺作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