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問題多,但是老人家心里也苦啊!
Carrie這些年做教育工作,每次跟爸爸媽媽們聊天,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我:寶寶飲食習慣不好,媽媽平時不要給他零食吃嘛
寶媽:哎呀,我知道,但是孩子都是奶奶帶,我不給,奶奶要給啊!
我:那讓孩子自己吃,盡量不要喂嘛。
寶媽:哎呀,沒用,孩子都是奶奶帶,跟奶奶說不聽,奶奶就是要跟在娃后面追著喂。
我:不要在寶寶哭的時候滿足他的要求,要給孩子定好規矩:
寶媽:哎呀,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但是沒用的,娃都是外公外婆帶,寵得很!娃一哭要啥都給,我要是不給還罵我一頓,哎!
隨著這聲嘆氣,孩子的問題好像永遠沒法解決,成了個死循環。
甚至是公眾媒體,都在好幾年前,開始流傳這樣的論調:隔代教育,誤人子弟。好像只要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成為問題少年的幾率就大一點兒似的。
可是,我們來看看某家育兒網站做的調查數據:
純粹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助帶孩子的家庭所占的比例為52%左右;
這個數據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全國一半多家庭的孩子都是老人帶了!
所以,與其去詬病爺爺奶奶們帶孩子帶不好,我們不如清楚地去分析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利弊,(即便我們爸媽自己帶,也有利有弊不是?)
發揮隔代教育優勢的同時,也注意克服種種負面影響,讓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
爺爺奶奶帶孩子,最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的問題,不外乎這三點:
過度溺愛,諸事代勞
觀念保守,保護過度
沒有規則,討好孩子
可是,我們想沒想過,老人家帶孩子,為啥溺愛?為啥保守?為啥要討好孩子沒規則?
因為教育這件事,特別容易費力不討好,但是溺愛孩子,相對容易又省心。
帶孩子體力和精力消耗都很大,年輕的爸爸媽媽自己帶一天都非常疲憊了,何況體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輕人的老人家?選擇趕緊息事寧人,確實是最省時省力的辦法。
而且爺爺奶奶們到了這個年齡,老人也到了從重要的社會角色中慢慢退出的時候了,他們發現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很難獲得認同感。而年輕的父母,事業生活都在上升期,你還有更多的途徑獲得認同感。所以,面對全家人都很重視、很喜愛的小孩子,年輕的父母還能夠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爭寵的心理,但是老人,就很容易失去控制。
再說,當一個人年紀大了,自己也會變成小孩,希望獲得關注,但老人家又沒法坦然地面對,自己這希望得到關注的需要,只好把自己像個小孩的需求,投你射到真的小孩子身上,對孩子無限度的溺愛,一切以孩子的快樂為標準,從不指責孩子……其實,對孩子的溺愛,是老人對自己好的一種表現。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在盯著爺爺奶奶們的做法,覺得他們跟我們父母帶孩子的方式有多么大的不同,那我們和老人的爭論就永不停歇了,可是,當你看到老人心里最真實的需求,是不是心里不再那么抗爭?而是多了一些溫和的理解?
讓爺爺奶奶帶孩子舒心,爸爸媽媽也放心,我建議這樣做:
一、自己負主要責任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老人家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承擔的一定是輔助的角色,在孩子小時候,需要不間斷地照顧的時候,爺爺奶奶幫助父母,參與育兒。但是,真正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的人,一定是父母,絕不是爺爺奶奶們。
二、絕不說老人家做得“不對”,而是分解步驟,循序漸進,教會他們正確做法。
父母對育兒有自己的要求。
比如你覺得孩子不能看太多電視,那么,你只是跟老人家說“別讓孩子看電視”是沒有用的,孩子只要沖著老人大哭一頓,老人肯定堅持不了。
所以,你需要教會老人具體怎么做。
普通地“教”,效果肯定不太好;我說的“教”,是把做事的過程分解成小的步驟,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方便老人家執行,并且及時反饋。
比如,你不希望孩子看動畫片的時間太長,那準備好影碟,跟老人和孩子都說好,一天一集,看完了就沒有,第二天媽媽再給新的,看完動畫后,接下來孩子可以玩什么,活動都安排好。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負責計劃、安排、和孩子溝通,老人家只負責執行,操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一旦發生矛盾,年輕的父母才是溝通的主題
老人的觀念模式和我們不一樣,發生矛盾是難免的。
一旦有矛盾,我們需要主動對家庭的矛盾做溝通,而不是被動地等著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理解我們。
因為我們現在的父母二十多,三十多歲,不論從年齡、身體狀況、受教育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各個方面來說,都是家庭中最強大的人。而且我們獲得資訊的途徑,也比老人廣闊得多,我們也有很多機會學習溝通的方法。
隔代教育的過程中,當然會出現各種問題,但如果父母能夠負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那么,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對孩子的照顧中,偶爾的溺愛,偶爾的放縱,對孩子來說,并不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影響,老人家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老師、都無法比擬的,這些關愛,一定會變成孩子長大后甜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