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詩,我們很容易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等偉大的詩人,他們是這副唐詩長卷中最有代表性的符號之一,也是因為他們,讓唐朝在由盛轉(zhuǎn)衰之后還能保持住文學這一領(lǐng)域的長久輝煌。
但是,在唐詩這一浩瀚的星空中,有一個人物卻散發(fā)著一種獨特的光彩:他的詩歌隱晦、神秘、悲凄、纏綿而幽婉。
他的人也是如此。
這個詩人便是李商隱。
后人對他的評價莫衷一是,對他作品的解讀也各執(zhí)一詞。在唐代詩人中,不乏天賦出眾而氣勢飛揚者,不乏用詞驚人而奇思銳想者,不乏憂心天下而悲嘆哀慨者,但李商隱的詩卻散發(fā)出一種令人由心感動、為之著迷的個人魅力。
以《錦瑟》一詩為例,后人對此詩見解幾無共識,有人把它當作愛情詩,有人把它當作政治詩,也有人認為是懷才不遇的哀嘆之作……是故,金代大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感嘆到:“一篇錦瑟解人難?!?/b>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復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李商隱在詩中頻繁借用典故。用典的修辭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由來已久,太康詩派中已有用典的先例?!段男牡颀垺贩Q用典的作用是:“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我們可以從此詩中看看李商隱借用了哪些典故:
“錦瑟無端五十弦”:此句典出《史記.封禪書》,書中記有一故事:說是上古時候,太帝讓白水素女鼓五十根弦的瑟,因聲音過分悲哀沉重,太帝聽完無法忍受,就破其瑟為二十五弦。詩人借用錦瑟發(fā)問,為何這世間無端有這種五十根弦的樂器?為何它會如此悲哀沉痛?從錦瑟思及自身,李商隱以為自己也和這多弦之瑟一般太過痛苦。有人說此句是以瑟弦之斷代指其妻子王氏去世,但這種心情究竟出自于何故,我們無法定論。
“莊生曉夢迷蝴蝶”:此句典出《莊子.齊物論》,共故事是說:莊子有一天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醒來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莊子,他無法分清到底是蝴蝶變成了他,還是他變成了蝴蝶。這個故事在感性上講很唯美,在理性上講又很有哲理性。李商隱借用這個典故,所要表達的又是什么?是他分不清現(xiàn)實和夢境而心生愁緒?還是他感嘆夢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
“望帝春心托杜鵑”:此句借用古代的傳說:蜀地有一個皇帝叫杜宇,人稱望帝。因自己不能守住江山,終生在愧疚和痛苦中度過,死后靈魂化作杜鵑鳥。其啼聲悲愴異常,每每啼到泣血才能停止。這個典故關(guān)乎家國,所以有人視此詩為政治詩也就可以理解了。
“滄海月明珠有淚”:據(jù)說,海里的蚌只有在海上的月滿之時才能最圓; 又有一典故,是說“滄海遺珠”,采珠之人總是在采珠的過程中把最美、最珍貴的一顆遺忘掉; 既然被遺忘,如何不流淚呢?于是又有了第三個典故,是說海上的鮫人,哭泣時它的眼淚會化作珍珠。當我們理解了李商隱在此句中所用的典故,便也能感受到他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他自比為珍珠被人遺忘而發(fā)的嗎?也許這正是后人認定這是懷才不遇之作的緣故。
“藍田日暖玉生煙”:此句是說盛產(chǎn)寶玉的藍田山,在日曬之下升起煙霧。在古代,玉常被喻作美好、美德、才子,李商隱所寫的珍“珠”和寶“玉”,何嘗不是自己的化身?
末兩句才寫到“情”??墒牵@情究竟是什么情?詩人所追憶的,又是什么過往?
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錦瑟》這首詩,非愛情詩,非政治詩,也非借物言志之詩;《錦瑟》這首詩既是愛情詩,也是政治詩,也是借物言志之詩??傊覀儧]有辦法胸有成竹地說已經(jīng)解開了《錦瑟》,也無法說已解開了李商隱。但是,李商隱詩之妙,或許正在于它們的難解、不可解。雖難解、不可解,我們卻能從他的詩作中感受到他心中郁結(jié)的情緒,這是詩之藝術(shù)最美妙的地方。
為何李商隱的詩會如此“神秘”?他詩中的悲愁、凄婉又是從何而來?其實,這可能得從詩人自身說起。
其一,李商隱的身世孤苦:李商隱不到十歲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他是家中長子,必須承擔起幫助家庭的責任,所以自小就步入社會。對于一個詩人來說,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是創(chuàng)作的財富之一,但是,也容易讓詩人更早地體會到世情冷暖。
其二,李商隱的感情經(jīng)歷:李商隱的感情經(jīng)歷,蘇雪林在《玉溪詩謎》中有作過考證,并在書中構(gòu)畫了幾段較為離奇的情感經(jīng)歷。不管這些經(jīng)歷是否真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李商隱的感情生活對他的詩創(chuàng)作有著一定的影響。為后人所共知的是他與王茂元的女兒王氏結(jié)為伉儷,但王氏早逝,令李商隱十分悲痛。他寫有一首詩為《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guān)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guān)三尺雪,回夢舊鴛機?!?/p>
此詩寫自己妻子走后,詩人獨自一人出遠門赴職,連寄一件寒衣的人也沒有,其孤苦寂寞可想而知。又加以他對亡妻感情深厚,這種陰陽兩隔的悲傷不亞于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沉痛。
其三,李商隱仕途不順,抱負難展:李商隱的才華我們無需多述,但他一生仕途并不順展,而他滿腔抱負,更是難以施展。李商隱多次參加科舉失敗,后來終遇貴人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在其提攜之下才考中進士。而后,他再參加考試,本有機會被吏部錄取,卻被人指其“不堪”而落選。之所以仕途受阻,與他直言不諱的正義感有關(guān),也與他身陷“牛李黨爭”左右為難的困境有關(guān)。所謂牛李黨爭,是當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lǐng)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lǐng)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這場爭斗持續(xù)了近40年之久。而李商隱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只能是一個受害者。一方面,他的恩人令狐一氏是屬于牛黨,另一方面他的岳父王茂元又是屬于李黨,李商隱便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左右不討好。
其四,國家的變動:李商隱的生卒年雖無明確的史料記載,但后人從文獻中已推斷出,從唐憲宗元和七年開始,到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結(jié)束。而從唐憲宗到唐宣宗,李商隱經(jīng)歷了六代皇帝的更替??梢哉f,李商隱的一生目睹了唐代政局動蕩、走向衰落的過程。像他這樣一個懷著遠大理想抱負,關(guān)心國家興亡的詩人,時代帶給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歷經(jīng)六朝之變,身陷兩黨之爭,空懷一腔抱負,當我們真正地了解了詩人的一生之后,似乎對《錦瑟》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更能體悟李商隱在他那些詩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哀愁、沉痛和幽怨。但我想,也許我們本不該去探索李商隱的每一首詩所要表達的理性思考,僅僅從詩中感受到一種純粹感性的美和情感共鳴,也許就已經(jīng)足夠了。
(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說明。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新新月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