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59天
原文閱讀: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講解: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無法長久處于貧困窘迫的環境中的,也無法長久處于安逸快樂的生活中。有仁德的人只有在施行仁德的時候才能心安,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利用仁德。
啟發思考:
? ? ? ? 上一章講“里仁為美”,孔子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講“仁”,這一章講“仁者安仁”,是從人與自己的關系來講“仁”。
? ? ? ? 人如何自處,如何建立內心穩定的心靈秩序,如何讓自己心有所安? 孔子認為:不知守仁德的人,不管是窮也好富也罷,都會出問題;仁德的人則不管是什么環境,都能夠安于自己的價值觀,并且由此顯得冷靜而有智慧。
? ? ? 一個自我價值觀不穩定的人,如果長期處在貧困中,就可能會變得偏執、消沉;長期處于安逸歡樂中,又可能會變得驕奢淫逸、不思進取。因為內心沒有確定的價值觀的人,特別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他的歡樂和痛苦都取決于外在的物質條件、生活待遇或者其他人生遭遇。
? ? ? ? 而與之相反的是君子或仁者的狀態,讓我們再次通過范仲淹的描述感受一下:
? ? ? ? ?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 ? ? 千百年來,這是無數的仁人志士心之所安之處,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依然屹立不倒、復興發展的根基。日日拜讀獻文兄的朋友圈,日日看著蘇東坡的各種詩詞。蘇軾的人生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體現,人生經歷巨大的跌宕起伏,無論富貴或貧困,都不改其熱愛生活、為民盡責的仁者本心,在各種際遇中亦收獲了越來越強大安然的內心。此時,心頭自然浮現出王守仁的“我心光明,夫復何求”。
? ? ? ? 這兩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介紹95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先生。文中說,張禮先生是那種歲月拿他沒轍的人,年輕時和時代角力,年老時和時間角力。
? ? ? ? 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70多年)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他的學生可以從“20后”排到“00后”,其間英才輩出。
? ? ? ? 近百年的人生中,張禮先生同樣經歷過貧窮、放棄過誘惑、體驗過無奈,上不了講臺、做不了科研。但他從來沒有對未來放棄過希望,1982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復系后至今,始終留在講臺上,每年都在授課。
? ? ? 受疫情影響,今年他講的是網課。這位95歲的老教授適應得好極了,他發現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學生比面對面聽課時更愿提問。他希望恢復正常上課后,能想辦法結合線上授課的長處。
? ? ? ? 為什么永遠不改初心,為什么永遠與時俱進?從他對學生的寄語中可以看到,他說,“今天的中國學生首先應具備的特質是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這是必要條件,要從這個角度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樣的人。沒有這種責任感,什么事只看個人利益,今天這個合適做這個,明天那個合適做那個,很難有大出息。”要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是張禮先生秉承近百年的價值觀,也是他心安之處。
? ? ? ? ? 一個人生于哪個時代,遇到哪些事情,人生軌跡如何折返起伏,生存環境如何變化莫測,可能都不確定,我們的努力方向和最幸運的狀態,大概就是找到心之所安吧。
參考書目和課程:
靳大成的《論語通讀》
許紀霖的《中國文化30講》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
王京雪:《 95歲清華教授仍在上課:每天清早5點半出門跑3公里步,近幾年改成快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