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仁德便心安,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 ? 在這句話里,孔子突出地強調了以“仁”為本的主張,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徳,自然內心不會去追求“仁”,沒有仁德的人,追求的不是心靈的家園,而是身體的享樂,所以無法安于貧困,也無法長久過安樂的生活,內心極度貧乏,物欲就極度膨脹,有了好的,會追求更好的。并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的私欲。而內心追求“仁”的人,心里、眼里只有“仁”,內心充盈,對物欲的渴望就少了。這樣就能久處貧困而依然矢志不移 ,長處富樂也依然初心如舊,因為“仁”一直都在心里。心中有“仁”,心懷天下,內心充滿浩然正氣,自我價值逐日提升,心自然就安了。
? ? 品讀《論語》,不同的年齡,感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