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歡迎閱讀,抄襲洗稿必究)
文|諸神的恩寵
最近,電視劇《小舍得》正在熱播,該劇聚焦中國家庭親子關系及子女教育問題,話題熱度不斷,收視率居高不下。
劇中,南儷和田雨嵐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主張快樂教育、因材施教;后者遵循精英教育、叢林法則。兩位女主角的養娃方式大PK,引發了觀眾的思考。
南儷夫婦一向主張對女兒進行素質教育。然而,在最新的劇情中,女兒因成績差遭同學排擠,南儷丈夫夏君山的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一次,輔導女兒作業時,他發現女兒無法投入學習時,突然向女兒發飆,把女兒罵到哭,甚至罵到女兒嘔吐。夏君山的行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
中國有句古話,“不罵不成才,不打不成器”。受傳統觀念影響,中國家庭教育的方式往往簡單粗暴,給孩子造成了很多童年創傷。即便是像南儷和夏君山這樣開明的父母,有時也會被傳統教育方式影響,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教育專家尹建莉,就最反對這種教育方式。尹建莉很擅長從兒童心理出發,真正理解兒童的行為。在她的作品《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她將先進的教育理論落實到具體小事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家長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家教解決方案。
錢理群教授讀完這本書說,“這是一本難得的家教讀本,有獨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更難得的是,還有愛心?!?/p>
一、守住個人邊界
中國家庭中,有很多現象非常普遍。比如,家長追著孩子喂飯,強迫孩子多穿衣服,催孩子寫作業等。很多家庭矛盾,也由此產生。
尹建莉認為,像吃多吃少,穿多穿少這類小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用不著家長刻意提醒。家長管得太多太嚴,是對孩子的私人生活空間的侵犯,會打亂兒童的心理秩序,加劇親子關系矛盾。
說到底,這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孩子長期被家長控制,不但失去活力,還可能引發身心疾病。想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邊界被侵犯的問題,家長就要從內心深處尊重孩子,并學會無條件地信任孩子。
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家長越信任孩子,孩子就越自信,表現得就越好。如果家長沒有同理心,凡事都壓制孩子,結果就是,孩子要么很叛逆,要么失去活力。
尹建莉認為, 家長的信任和欣賞,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在日常溝通中,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侵犯孩子的個人邊界,只有這樣,親子關系才會融洽。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將孩子培養成為思想獨立,自力更生的人。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家長就應該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對于孩子犯的小錯誤,不要揪住不放。揪住不放,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害無益。
二、尊重兒童天性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家長必須要有耐心。如果家長對孩子揠苗助長,孩子就會活得很累。
有些孩子年齡不大,卻像小大人一樣懂事。有位媽媽給尹建莉寫信說,她女兒剛上幼兒園,第一周不僅不哭,還幫老師安慰哭泣的小朋友。每天吃飯時,她都會主動對老師說:“老師,我會好好吃的!” 一次上廁所,她不小心把褲子弄濕了,老師說了她幾句。從此以后,她每次上完廁所都主動對老師說:“老師,今天我沒有弄濕褲子?!崩蠋熣f,她教學二十幾年,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這么會看大人臉色,這樣活得太辛苦了,對她今后成長不利。
孩子懂事是好事,但過于懂事,并非是好事。懂事和過于懂事有本質區別。前者是孩子真心愿意去體諒大人,而后者是指,孩子的某些需求被壓抑后,不得不去討好大人。
那么,怎樣區分孩子是懂事還是過于懂事呢?答案是,看這個孩子是否快樂。如果快樂,就是懂事,如果不快樂,就是過于懂事。
孩子過于懂事,是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以此來迎合他人。這樣的孩子,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一個人,生命受到的阻礙越少,越能健康成長。所以,家長要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把愛和自由還給孩子。
三、走出“延遲滿足”的誤區
“延遲滿足”這種說法,源于美國的一項實驗。
1968年,心理學家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所幼兒園里,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研究者給每個測試兒童發了一顆軟糖,并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那就只有一顆;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就會得到兩顆。有的孩子馬上就吃了糖;而有的孩子則耐心等了20分鐘,最終獲得了兩顆糖。
多年后,研究者再次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的生活情況,他們發現,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比沒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更成功。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
尹建莉不認同這個結論。在她看來,這項實驗有重大缺陷,那就是,沒有調查被測試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家庭教育方式將直接決定孩子的外在表現。而這項實驗僅僅揭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卻沒有說明現象背后的成因。
尹建莉認為,延遲滿足理論之所以廣受歡迎,原因有二:第一,延遲滿足教育是一種更隱蔽的控制孩子的方式,迎合了很多強勢家長的想法。第二,這項實驗頂著“斯坦福大學”的光環,具有迷惑性,多數普通人不敢去質疑它的權威性。而實際上,權威的觀點未必全都正確。
研究了大量教育學著作后,尹建莉發現,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大家都推崇一點:給孩子愛和自由。很顯然,延遲滿足背離了這個宗旨??茖W的家庭教育方法是,不要刻意為難孩子,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隨時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的孩子必將身心健康。
四、家庭教育問題面面觀
在我國,家庭教育里有許多陋習。比如,很多大人見到小孩可愛,都會上前逗弄孩子。
尹建莉認為,逗弄孩子,本質上是在以居高臨下姿態羞辱孩子,讓孩子內心擔憂和失落。經常被逗弄的孩子,對他人抱有很強的防范心,更嚴重的話,還會變得很自卑。她建議,當別人來逗弄自己的孩子時,家長要堅決說“不”!
還有一種家長,特別愛打聽別人家孩子的考試成績。
其實,這是家長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考試成績是孩子的隱私,孩子有權拒絕回答。如果有無聊的大人追問孩子的成績,孩子可以反問對方,“你今年掙了多少錢?現在家里有多少存款?你先告訴我你的成績,我就告訴你我的成績。”這樣一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讓孩子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也不會得罪別人。
對待孩子壓歲錢的態度,也能看出父母的教育理念。
每逢春節時,孩子們都會從長輩那里得到壓歲錢。而很多家長都會借著這個機會,拿走孩子的壓歲錢,美其名曰“我先替你保管,等你長大就還給你?!焙芏嗉议L都覺得,不能給孩子太多的零花錢,否則孩子就會變壞。
在尹建莉看來,家長的這種做法很有問題。金錢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金錢是為生活而服務的,過度節儉是內在匱乏感的表現。家長過度節儉,孩子將來要么極其吝嗇,要么極其貪心。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金錢觀,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不要吝嗇錢財,更不要吝嗇愛心,讓孩子內心擁有富足感和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五、家庭教育的本質
親子關系中,經常會出現由于交流不暢而引發的各種誤會。有時,不是因為不愛對方,反而是因為彼此太在意對方,不敢輕易把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書中有個例子。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平時很懂事,某個周末班上的同學要舉辦聚會,所有人都去了,唯獨她沒去。后來,女孩才告訴媽媽,她沒有去是因為周五晚上要上鋼琴課,她覺得鋼琴課很貴,不想浪費媽媽的錢,所以才沒有去。可見,孩子天生就換位思考能力,會主動為大人考慮。
尹建莉發現,幾乎所有的親子溝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同理心的問題。兒童心地純真,成年人都應該學會熱愛兒童、敬畏兒童。真正的熱愛兒童,就是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問題,體會兒童的內心感受。真正蹲下來和兒童對話,而不僅僅是姿勢上蹲下來,心態上卻依然居高臨下。
尊重、自由和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孩子出現問題后,家長不應該責怪孩子,而是要反思自己,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當然,人無完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重要的是,家長要從這些錯誤中不斷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紀伯倫寫過一首詩,詩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只可惜,能真正讀懂這首詩的父母,并不多。
《小舍得》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則為中國父母提供了一個范本。愿每個父母都能發自心底熱愛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愿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寫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