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界著實熱鬧了一把,教育大咖尹建莉發表了一篇名為《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的文章,引起網絡強烈反響。
在文中尹建莉提到很多和李玫瑾教育方式相左的觀點,這不亞于一枚重型炸彈,在網絡吃瓜群眾中炸開了鍋。
小編最愛看大咖掐架,他們的理論高度和研究水平都在頂層,非常值得學習。認真看完評論后,最大的感慨是:粉絲們的水平居然也這么高?看來關注這場博弈的教育界專業人士不少啊!
該文發表之后,至今未見李玫瑾教授給予回應,網友評論區卻熱鬧非凡。多數人對此觀點持否定態度,認為這篇文章斷章取義,建議要用專業態度和眼光去分析結論性的成果,而不是貼標簽。
也有不少舉雙手贊同尹建莉老師觀點的網友。
李玫瑾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的教授,雖然不是育兒專家,但她的很多研究結論也確實引起家長們的極大重視。她分析了很多成年犯罪案例的誘因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常常通過揭露深層次的本質問題,給年輕的父母帶來警示作用。
而尹建莉是一名教育專家,主要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咨詢工作,她倡導用愛養育,更強調愛和自由,尊重孩子個性發展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兩位重量級的教育大咖所研究和側重的方向不盡相同,所以她們的研究成果都揭示了一些深層次的邏輯。
李玫瑾:保持敬畏之心,強調家庭干預
經常看李玫瑾講座的家長知道,李教授給出的各種育兒建議,更多側重孩子的心理發展,建議早入手建立預警機制,防患于未然。她在很多公開場合和教育論壇上給大家提出很多解決方法和預防措施。
這些觀點家長們認為在實際操作層面非常實用,由此李教授忠實的擁躉者越來越多。
她曾提到一個很多家長都很關注的關鍵問題: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犯錯了該不該罰?怎么罰?
李玫瑾:“6歲前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超過6歲就真的晚了”,“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這樣才能更好約束他們的行為”。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孩子在公眾場所孩子打父母的新聞:
浙江溫州一家超市里,媽媽結過賬之后把工作人員找回的零錢遞給一旁玩手機的兒子,因遞的錢擋住了兒子的手機屏幕,他便暴跳如雷,瘋狂毆打媽媽。
佛山一對母女,因媽媽沒給孩子買想要的玩具,小女孩便直接上腳踢。
這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都表明孩子需要科學管教,正面引導,不能聽之任之,任由其個性發展。
再看看評論區,網友們的發言也很有意思,大家認為李玫瑾教授代表的是家長態度,強調絕對的權威性,因此家長們喜歡。而尹建莉老師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給予了孩子更多的主導性,因而更受孩子們歡迎。
尹建莉:注重個性自由和愛的包容
尹建莉老師積極倡導“愛和自由”的教育主張。她認為孩子的成長主要依托于愛,不設定目標,不設定框架,要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而不是依據父母意愿去培養和塑造。
在她看來,兒童更依賴情感支持系統的建立和支撐,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父母給予孩子愛的滿足,才使得孩子獲得良性發展。
教育孩子是一個不斷變化和學習的過程,父母需要依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教育方式。有網友認為,這種教育的出發點很好,但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不太好實現,用情感支持來促進孩子的內心成長乃至成果轉化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兩位專家都是小編特別尊重和喜歡的人,他們的觀點很難說誰正確,誰不好,但用在具體場合都對孩子產生過積極作用。雖然給出的解決方法不一致,但內核相通,這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兩種觀點PK:對于孩子的要求是該延遲滿足,還是及時滿足?
李玫瑾教授建議先建規矩,尹建莉老師則建議用耐心和愛來解決。
最終結果都是要告訴孩子當他們提出無理要求時,并不會得到滿足,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以后要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教育理論從來都不止一派,這句話說的非常客觀,不管家長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最終都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只有具體問題找準具體方法對癥下藥,才是最好和最適合孩子的教育。
統籌:童說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