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甜有話說
尹建莉老師的書,算是目前我讀過的家庭教育領域最好的書籍了。她曾是一線教師,女兒現已成年,從人生的閱歷上來說,她分享的經驗和教訓橫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行為后果已經過時間的檢驗,其好處和壞處都有大量的現實案例作支撐。當然,最主要的是從字里行間能讀出,她不僅是個溫和的家長,還是一個嚴謹的學者,這兩點的高度統一,大大增加了她觀點的說服力。
現下大熱的育兒公眾號我也追,但是那些公號的作者不過三十來歲,子女也不過五六歲,不管是學識,還是人生閱歷,和尹建莉老師相比,還是差挺遠的。
為了更好的消化書中的內容,我決定用關鍵詞摘抄來完成本篇讀書筆記。由于四本書有著統一的邏輯和價值觀,內容上又是相互補充的,所以就把四本書放在一起總結。
作者簡介
尹建莉,作家,教育學者,中國家庭教育標志性人物,當代家庭教有思想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曾在學校從事語文教學及管理工作,現專門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及寫作。
尹建莉的教育觀整合了東西方優秀的思想,集科學性與實用性于一體。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劃時代的教育經典之作,一經出版即引起巨大轟動,震撼中國教育界,尤其促進了人們對閱讀的認識,并以平均每年近百萬冊的銷量長銷不衰,目前紙質書已銷售近800萬冊,網上閱讀量過億,成為現象級圖書。
尹建莉的女兒圓圓是她教育思想的成果體現。圓圓從小酷愛閱讀,博覽群書品學兼優,跳級兩次,16歲參加高考,語文幾近滿分,以總分超過清華大學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本科畢業后進入美國常春藤校攻讀碩士學位,現就職于某知名外企。
前言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能夠完美到照亮每一個孩子的獨有世界。孩子的成長,取決于家長、監護者、教師所營造的教育小環境。其生態狀況才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一個兒童所面臨的世界的驚險是不遜于成年人的。童年記憶,尤其是陰暗的記憶對一個兒童幾乎是燙傷性的烙印,它開啟了孩子天目的同時也給他幽閉,常使他們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一個隱性世界……一個兒童心里最痛的地方是不會輕易示人的,但它留下的印記像毒素一樣緩緩地釋放在未來的歲月里??梢?,母親的工作室決定性的。
把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人來尊重,這是一種最根本的文明觀念,越是因其小,越不易做到。
學樂器
大多數5歲前的兒童,尚未形成自我意識,要他們靜下來學樂器,對家長、教師及孩子本身都是一種折磨。
如果家里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熏陶環境,尤其在不打算把孩子培養成職業鋼琴家,只是想培養一種才藝的情況下,更沒有必要太早,在小學一二年紀,即最早六七歲開始比較適宜。
沒有最晚,任何時候都是適宜的年齡,只要想學,什么時間開始都可以,好多人是退休才開始學彈鋼琴的。如果在這件事上沒有功利,只為了美好的享受,就不存在學習的截止年齡。
早教中心
現在的早教中心基本上都是商業機構,很多機構根本不懂教育,也不懂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僅憑一知半解的相關知識,就來大模大樣地訓練孩子,甚至「診斷」孩子,給孩子「治療」。其實他們最在行的是營銷,而營銷必須有「賣點」,即激活你的需求——所以必須先給你制造問題。這個把戲非常具有欺騙性,把人嚇住了,人們自然就愿意掏錢了。
坑害兒童的騙局永遠不會消失,可能會越來越多,只要自己有主心骨就不會上當。母愛是保佑孩子的護身符,自然也是識別假早教的「驗鈔機」。凡事先從當媽媽的內心感覺一下,感覺不對的事就要打個問號。世事莫測,只有媽媽最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
親子班
孩子還不到2歲,就需要每天像大人一樣,按時按點去玩,因為玩在親子班里是課程,所以孩子要配合。那里的玩,不是老師陪孩子玩,而是孩子陪老師玩。
2歲前的兒童都極柔順,還不會反抗,只會服從,經過幾個月的「馴化」,孩子就「懂事了」。
吃的東西現在講究「綠色食品」,教育也應講究「綠色生態」。不要把太多的「教育添加劑」傾倒在孩子身上,孩子需要自然養育。玩耍不用到親子班,就像吃飯、睡覺不需要上培訓班一樣。
月嫂
哺乳是新媽媽面臨的一個新任務,很多人的初期哺乳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需要催乳或消腫脹,這方面有經驗的月嫂確實可以幫助新媽媽順利實現母乳。但現在也有不少月嫂在母乳喂養上對新媽媽形成障礙,比如有的人會極力推薦嬰兒奶粉,從嬰兒營養和產婦恢復體形等方面來勸說新媽媽減少母乳喂養,甚至放棄母乳喂養。還有些月嫂特別喜歡用一些「規則」來規范新媽媽們,比如眼看著孩子長時間大哭,卻不允許媽媽去抱孩子,也不允許媽媽及時給孩子喂奶。
面對一個柔嫩的小嬰兒,新媽媽都會感到惶惑,如何不被別人忽悠,關鍵是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母愛的直覺去感覺事情自然不自然,不自然的一定是有問題的。
任何勞動群體都值得尊重,前提是其工作是有價值的,且工作內容和自己的專業知識、文化程度相匹配。如果玩弄概念,折騰人,尤其折騰弱小者,就不能不受到批評。
企圖用人力來生硬地打破嬰幼兒固有的生態平衡的做法一直有,現在越來越多。制造一個概念,就可以開拓一片市場。當代父母,除了學習新知識,還必須捍衛自己的天性,努力返璞歸真。
敏感期
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提法并沒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對待孩子沒有必要劃分時段。
一棵麥苗從它成長伊始到顆粒飽滿,各個時期都不同,哪一天不是敏感期?同理,一個人從他出生到他死亡,年年月月都不同,哪一天或哪個階段不是敏感期?
一粒種子有它內在的秩序,不去界定它,也不擾亂它,尊重它的每一天、每個時段,該施肥施肥,該澆水澆水,然后靜靜地欣賞它,靜待其開花結果,這就夠了。對待孩子也這樣,這就夠了,有必要劃分時段,然后在那個時段里杯弓蛇影嗎?
當下是互聯信息時代,也是概念大爆炸時代,太多的新名詞新概念出現在我們周圍。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各種偽概念和虛假知識有所警惕。尤其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要趕時髦,不要搬運一些自己并不懂的東西來擾亂生活。
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教育法」,與「哭聲免疫法」如出一轍,都是對孩子的訴求不及時回應,是家長利用強勢地位欺負孩子的一種做法,是家長不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表現。
當下信息傳播技術發展過快,而人類的意識發育卻無法與之匹配。太多的人把跟風當時髦,哄抬偽劣概念,尤其在育兒問題上,因為孩子太弱小,無法主動訴求,偽概念更是滿天飛,它們像育兒公理一樣流行起來,不知傷害了多少兒童。
一個人事業有成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方向正確,二是努力堅持。這兩者缺一不可。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無非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作出明智的選擇并努力堅持的優秀品質越早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越好。
識別教育偽理論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看它的理念是基于「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是教育理論的立論基礎,也是執行者的內在信仰。相信人的天性是向善向上向美的,這幾乎是所有經典教育理論共同的信念,所以「愛與自由」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大家共同踐行的基本原則。
當父母真正尊重孩子,無條件地愛著孩子時,孩子的內心是平和而滿足的,就會有豐盈感和幸福感。這樣的孩子反而對物質沒有特別強烈的需要和渴求,當他在實驗中面對一盤美食時,往往有良好的控制力,不那么迫不及待,而會選擇耐心堅持。
而那些在管制較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由于沒有發展出選擇的力量,愿望很少得到滿足,內心充滿了匱乏感,突然得到一份少見的美食時,根本無法忍受誘惑,迫不及待地想享受它。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的生活始終是溫暖的、流暢的、簡單的,給孩子以豐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故意使絆子,讓孩子覺得父母冷酷,每件事都和自己耍心眼,都要給自己添點堵。
剛學走路的孩子,需要一個平坦的、沒有磕絆的地面和空間,到他成熟了,自然會跨越各種溝溝坎坎。兒童的心理發育和他的肉體發育是一樣的,在最初階段,也就是這個小生命開始心理發育時,需要一個心理無障礙的良好環境,而不是各種規矩的壓制和訓練。
當孩子的天性得到正常發育時,他才能成長得陽光健康,才會順利發展出自我控制力,才能在生活的各種選項中進行正確選擇。一切反自然、反天性的行為都是對兒童的傷害,都不可能通向生命之美。
競爭
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沒有對手,所以我經常說我沒有對手,原因是我心中沒有對手。心中有敵,天下皆為你敵人;心中無敵,無敵于天下?!R云
習慣
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為,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真正的好習慣,或者說最大的好習慣,是孩子有能力也有興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務。
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這八個字。
沖突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為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
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沖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地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虧了還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行,關鍵要保持友好輕松的態度。
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系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為「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三不原則」的核心內涵是兩點:第一給孩子做出好榜樣,第二營造豁達和善意的環境。兩者要的都是家長自身的修養。
嚴厲教育
所謂「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雖然目標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兒童,不體恤兒童身心發育特點,不符合人性,實際上并無教育要素,只是一種破壞力。
控制
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作為社會人,十分優秀,作為家長,太強權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不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對身邊的人形成超強的控制力。世間萬事,過猶不及,雖然這種控制力主觀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觀上卻形成對他人自由意志的剝奪。
規矩
無論從潛能的挖掘還是幸福感的擴容,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矩」,而是發展自由意志,這要求家庭生活必須減少約束。
一個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觸的世界不能讓他輕松自在,而是小心謹慎,就是被拋入一場能量消耗戰中。天性要他擴展自我,探究世界,環境又處處約束和限制,讓他小心謹慎。他既本能地想聽從內心的召喚,又要被動地迎合別人的要求,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長正能量被無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擾亂,嚴重的甚至會無法完成自我成長。
幼兒園教師
在幼兒園的一切設施和條件中,沒有比教師更重要的條件。幼兒園真正對孩子產生優質影響力的,是融洽的師生關系。幼兒園教師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學識、才藝等可見、可量化的東西,而是她愛的能力,即她發自內心的善良和對孩子們的尊重。
教師是決定學生喜歡不喜歡學校的最重要因素,幼兒園更如此。老師千萬不要以為幼兒園的孩子還小,不懂事,隨便想批評就批評,其實孩子越小越臉皮薄,所以幼兒園的孩子更需要老師呵護好面子。
并不是說老師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要講究一下教育藝術,處理方式既不能損害孩子的面子,又能達到讓孩子改正缺點的目的,這才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