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只要你善自保重,彼此就是心安。——流瀲紫《如懿傳》
讀罷全文,放下書卷,才看懂了《后宮·如懿傳》的封面。
有如宮苑朱墻的主色調上,一龍一鳳遙相對望,內有幾瓣淡青色的櫻花,散落在一株殷紅荔枝之側,淡淡的紅香,淺淺的翠濃,不過是兩個名字的映照:青櫻,弘歷,相依相偎。
不管時光如何流轉,唯有青櫻那份稚拙的真心,經時未改,長存于此。
?
“如懿”二字乃太后賜名。
如懿本名青櫻,時值乾隆登基,她又是烏拉那拉氏的族人,自己的姑母烏拉那拉·宜修,在先帝在世的最后幾年失去權勢,如今的太后是先帝的熹貴妃甄嬛。
青櫻素知甄嬛和宜修水火不相容,于是懇請甄嬛親賜一名,以割斷舊過、祈取新福,實則為撇清與姑母的的關系。
這是《甄嬛傳》的最后一集,聽聞宜修歿了,如懿對甄嬛所說的話。
這幾日,我把電視劇《甄嬛傳》又拿來看了一遍,有了些新發現。
《甄嬛傳》的最后一集原來是《如懿傳》的開篇啊,雍正駕崩,二十五歲的四阿哥弘歷即位,如懿原是弘歷在潛?。ɑ实奂次磺暗淖∷r位序第一的側福晉,于是被冊封為嫻妃。
一段鈕祜祿氏甄嬛的傳奇人生似乎漸愈落幕,又有一芳齡的女子闖入這庭院深深,即將展開一段詭譎風云的后宮爭斗。
?
甄嬛所賜之名,“如懿”非如意,“懿”有美好安靜的意思。
太后教導如懿:“你還年輕,所以不懂這世間完滿的美好太難得,所以能夠如懿,便很不錯。”
既不能事事如意,退而求其次便是滿足。
初入后宮,面對如履薄冰的境況,唯有一個“忍”字才能息事寧人,如懿是懂的,也是這么做的,一味爭搶,只會摔得頭破血流,要是不忍,永遠擠在一條窄道上,那就真太難為自己了!
即使自身低調,也保不準爭風吃醋的嬪妃們惡意刁難,有什么法子呢?
“人人當我受了委屈,我偏不委屈。忍不過的事,咬著牙笑著忍過去,再想別的辦法。我哭?我一哭是樂了她們。”
這就是如懿,在深宮漫漫里與自己和解,與人心抗爭。
?
太后曾問如懿最盼望什么,如懿脫口而出:“情深意重,兩心相許。”
若是生在現代平常人家,這女兒家的愿景便是渴盼的,怎奈生不逢時,又處在皇宮中,自己的夫君便不是一人的夫君,他是全天下的皇上啊。
年輕的女子哪個不盼望愛情?如懿會為了皇上投過來的一道溫柔目光或是一句關切的話語,心里驟然生出暖意來,猶如剛戀愛的小姑娘般嬌羞和幸福。只是,這世間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宮中女子之多,猶如庭院里無盡的梔子花,前一朵還未謝盡,后一朵的花骨朵早已迫不及待地開出來了。
如懿有什么呢?論容貌,不是最俏麗的;嫁給弘歷多年,亦無一兒半女;再加上家道沒落,沒有靠山做背景,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步步爭取,還得時刻提防著后宮女子的明爭暗斗。
比如皇后等人合伙陷害如懿,當著皇上的面,“人贓俱獲”地說是如懿往玫答應的藥膏里下毒,這也讓當時年僅只有十八歲的如懿第一次嘗到宮中的險惡。
種種無意事端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纏得如懿無處脫身。
被妃嬪算計,被貴妃凌駕,被皇上冷落,這些無一不磨礪著這個曾經心高氣傲的女子。
她對好姐妹海蘭說:“昨兒的日子過去,今兒你應該活得更明白?;钤谶@兒的人,風刀霜刃,口蜜腹劍,什么沒受過,什么使不出來?”
她對管事太監李玉說:“居人之下的時候,聰明勁兒別外露,尤其是上頭還不容人的時候?!?/b>
她對心腹惢心說:“我在這宮里,沒有任何穩如泰山可以依仗的東西,自然會步步留心,絕不輕易冒險?!?/b>
?
小說《如懿傳》共六冊,我只讀了第一冊,也不大想繼續讀下去了。
我承認作者流瀲紫的文筆十分細膩優美,只是關于烏拉那拉氏如懿的最終歸宿,我是早有耳聞的。明知是個悲劇,我為何又要逆行落入這悲傷的河流中?
了解了整部《如懿傳》的主要人物事跡后,愈發覺得太毀三觀了!
個人認為書中最陰柔歹毒的女子名魏嬿婉,她所對應的人物原型是《還珠格格》里的令妃。
在《如懿傳》中,魏嬿婉為了上位,所作所為令人發指:捂死如懿的兒子十三阿哥,并將此事嫁禍給自己的母親;利用金玉妍養的瘋狗,咬死如懿的女兒;爬到嬪位時,計劃借種懷孕后殺人滅口,對象不是別人,正是她的青梅竹馬凌云徹;令皇上誤會如懿是因為善妒,才導致香妃無法有身孕的;安插田嬤嬤之女胡氏給永琪做侍妾,間接離間永琪和如懿的關系……
如此心狠手辣之人,實在不敢和我心中那個溫柔賢惠的令妃劃等號!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管是《還珠格格》還是《如懿傳》,其情節大多是杜撰的,并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然而,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乾隆,一生最愛的女人或許是令妃,但一生最恨的女人,毋庸置疑,是烏拉那拉氏如懿!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如懿心死斷發,關于緣由,正史、野史眾說紛紜,不管哪一種解釋,如懿被廢后并打入冷宮都是不爭的事實,就連病逝的葬禮級別比皇貴妃都還要低。
?
如懿的一生,是無法和她的婆婆甄嬛相媲美的。
一個用情太深的女子,哪里束縛得住風流皇帝的心?又或者說,乾隆對如懿,根本沒有愛!其實,如懿自己也意識到了:“哪有那么多喜歡不喜歡的緣故,不過是一念之間,盛衰榮辱罷了?!?/b>
在網上看到一個陰謀論,說是導致慧貴妃和嫻妃多年不孕的鐲子,雖是富察皇后所賜,卻有可能是皇上授的意。賜給慧貴妃是為了限制高氏母族的勢力,賜給嫻妃是為了防止如懿是太后的人。
我們知道,乾隆并非甄嬛所生,而他疑心病又重,萬分戒備如懿是太后的人。梳理故事的來龍去脈,甚至覺得乾隆對如懿根本就是逢場作戲,剛開始的溫情就是假,封后也只是個掩護,到后來剝奪如懿的所有冊封,才算了卻一樁心事。
不否認乾隆在歷史上的卓出貢獻,但他的處處留心,何嘗不害死了深愛他的女人?
當弘歷還是皇子的時候,曾向如懿許諾:兩心相同,白首不厭。到最后,年華老去,美人遲暮,兩心還是生疑了。
還有,在乾隆所敬愛的富察皇后死后,他一邊深情懷念,一邊又沉湎于各種溫柔鄉,是了,問心有愧卻不想擔那薄情的罪名,真真是“從來深情入凡塵,唯有薄情念心間。”
?
如懿的姑母死前曾告誡她:“要在后宮立足,恩寵、皇子、固然不可少。但你得隱忍,更要狠心。你要爬得高,不是只高一點點。你高一點點,人人都會妒忌你謀害你;可是當你比別人勝出更多,籌謀更遠,那么除了屈服和敬仰,她們更會畏懼,不敢再害你?!?/b>
如懿是爬到了皇后的位置,然而,作為國母的大度之心,終究是敗給了作為一個女人,對于夫君的占有之心。一生一世一雙人,這在封建社會,特別是紫禁城內,還是成了一種奢望!
如懿管不住皇帝的心,更擋不過一茬茬如雨后春筍冒出來的后起之秀。
看透了,爭累了,心死了,落得半世凄涼,難心安!
當我明白人生的權勢榮華,不過浮華浪蕩一場時,我的人生已經完結了。——如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