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離》周國平
序言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第一輯:存在之謎
1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1985年
蘇格拉底是不以哲學為職業而將其看得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的經歷與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孔子類似。
無法以政治分野判斷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超越了政治,他的哲學追求的是合理的人生。
西方人本主義思想源頭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云:“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生命的意義大于生命,“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遠過于生活”。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更像是哲學家。其認為智慧即美德,從容就義實為無限幸福。
蘇格拉底哲學的不足之處在于把人生問題歸于倫理道德。“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是哲學家應有的信念,只是視野應該更為寬闊。
2幸福的悖論1987年
一
幸福沒有明確的定義,是不太確定的東西——愿望實現了就真的幸福嗎?
幸福問題涉及兩方面:社會方面,幸福的客觀條件;心理方面,幸福的主觀體驗。
讀莫洛亞《人生五大問題》
二
愛情和婚姻在文學作品中被視為個人幸福的關鍵,其對男人和女人來說都很重要。
愛情和婚姻是人們最期望得到幸福的領域,在其中卻少有人真正幸福。
理論上,每個人都有一個“唯一者”,人海中相遇的幾率幾乎為零;實際上,唯一者并不明確,直到墜入愛河,稱對方是自己的“唯一者”。Ta是不是唯一者呢?
也許是,可能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唯一者”,并且與其之間的感情改變了自己與其他可能對象之間的關系。
也許不是,因為“唯一者”是癡情的泡影,一旦癡情消退,其就不再是“唯一者”。幻想是愛情不可或缺的元素,卻也容易導致愛情的幻滅。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人太脆弱。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激起幻想,又不斷被自身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
三
愛情無形,感受千差萬別,卻很難爭論。而婚姻利弊爭論愈演愈烈。反對: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贊成:莫洛亞,婚姻是使愛情的結合保持穩定的唯一方式,藝術家除外,真正的婚姻中,愛情與友誼結合;尼采和羅素,要求將愛情與婚姻區分,反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主張以優生和培育后代為基礎的婚姻,同時保持婚外愛情的自由。周國平認為保持愛情的熏陶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婚姻的幸福是感情、意志和理智合作的結果,婚姻不啻是將愛情置于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進行考驗。
四
兩性存在差異,之間可達成和諧,而這和諧需要彼此接受、理解、適應的過程。
兩性平權不等于兩性功能相同,即男女從事相同的職業。平權后,女性應回到丈夫和家庭那里去,以自由人的身份從事其最重要的工作——愛和培育后代。
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特殊作用有待發掘。女性的意義在于更感性、更人性化,使社會更具有人情味。
真正的女性愛慕男人的“力”,實則愛的往往是男子的弱點,而強的男子可能為知其弱點的人傾倒。
五
男女之間是否可能有排除情欲的澄明的友誼?
莫洛亞列舉了三種情況:一方面單戀另一方容忍,一方或者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為朋友。
即使異性之間的友誼不能排除性的吸引,它仍然可以是一種真正的友誼。性的神秘力量由于客觀環境或者主觀努力被限制在有益無害的地位,使友誼相比同性友誼多了溫馨情趣,又不至像愛情那樣激起瘋狂的占有欲。
六
絕對的自我遺忘與自我封閉都不是幸福,愛與孤獨存在二律背反。愛,有苦惱;孤獨,有悲哀。
爭取幸福的過程中有苦惱、斗爭,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
3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987年
一
文章基于愛默生的哲學家靈感。其以文學聞名,而哲學方面長于靈感,拙于體系。
二
哲學家往往試圖建立自己的思想的體系,而沒有一個體系是普適的。除去體系,思想更加純粹。
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每個人憑借著內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超驗主義),表達的是對人性完美發展的可能性的希望與信心。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在現實中卻成了碎片。
三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有著自然賦予的創造力,創造欲卻受到書——別人的思想的威脅。開卷未必有益,讀有感觸,和自己的經歷、想法結合,才是活的知識。創作欲旺盛,無暇讀書也無妨。
四
人生在世要有所寄托,公認的兩大支柱是職業和家庭——事業和愛情,然而兩者的美滿需付出大的代價,得到了人仍有可能感到空虛。
人應該擁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僅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不囿于社會的成規習見,有一個自足的童心。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你仍然屬于你自己,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盡管去體驗痛苦和歡樂,將都其作為人生的寶貴體驗存入心靈。
五
關于大智若愚、大悲若喜等精神的逆反。
悲劇是深刻的,領悟悲劇也需要深刻的心靈,危難關頭最能檢驗一個人靈魂的深淺,一個人一生遭遇不幸,卻可能從未體會過悲劇的情感,而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可能經歷巨大的內心悲劇。
最高的嚴肅貌似玩世不恭。普魯塔克: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是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做成的事情,是最高的智慧。尤其在信仰崩潰的時代,佯顛裝瘋的狂人倒是一些認真對待信仰的人。真正有信仰的人,試圖闡釋信仰的真諦,被視為異端,而不得已以懷疑論來表達自己的信念。
4自我二重奏1992年
一有與無
自我是否存在?我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從生到死。我可能不存在,我的存在是需要證明的,人的一生可能是一個夢?
二輕與重
辛涅克爾:對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對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在宇宙的生成變化中,我是一個偶然的存在。然而正是因為渺小的我的存在,使得宇宙的無窮與永恒獲得意義。個人的悲歡離合構成人類的大悲大喜。
三靈與肉
肉體與靈魂結合。
靈魂體驗幸福或者悲劇時,往往被肉體拉回到塵世,擁有肉體似乎是一件尷尬事。(或言:精神離不開肉體需求滿足的基礎,有時被肉體束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