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假設
在上一篇文章《好好學習之好好學什么》里指出,學習是讓假設逼近現實的過程,學習的重點是可以裂變的臨界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臨界知識改變思考的習慣和看世界的方式,提高認知效率。
于是,問題來了,如何才能知道或者檢驗自己的假設和思考是正確的呢?
咦,你會想,這簡單呀?
如果事情最后的發展和我想的一樣,那不就代表我想的是正確的嗎?
事情可真的沒有這么簡單!請看下面的例子:
- 曾經人們都紛紛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如果把地球當成不動的,太陽的東升西落,的確是符合太陽繞著地球轉呀。當哥白尼宣揚日心說時,憤怒的民眾把他當成褻瀆宗教的罪人燒死了,而不是接受新觀點。
- 再或者你曾經想要學習一項技能,在遇到困難后選擇了放棄,你和自己說我不擅長學習這個所以學不會。事實也表明你想的是對的,因為你確實沒學會。后來,你一再以自己不適合拒絕嘗試新事物,新事物也確實和你無緣。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事實和想的一樣,但是你能說這樣的假設和思考是正確的嗎?相信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延伸閱讀《如果你認為OTC和你沒關系,那它就和你沒關系》)。
再深入思考下,不難發現當我們做出假設后,如果事實和預想的不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下意識的做出習慣性防衛,“合理化”自身行為,讓事實和假設保持一致。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檢驗思考正確與否,可真不是看事情的發展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樣就好。有句話說的好,
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是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
新問題來了,如果判斷假設符不符合事實的標準不在于事實是否和你預料的一致,那么應該如何檢驗假設或者思考的質量呢?
我的思考是問題本質在于你對思考的假設,這個觀點啟發于我最近學到的一個臨界知識——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在《好好學習》書里,指出要破除習慣性防衛,關鍵在于要保持綠燈思維,對與自己認知不同的事物和觀點保持開放的心態,并能夠及時修正自己的認知。
恰巧最近我也在看《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這本書,驚喜的發現綠燈思維其實是批判性思考的一個表征。
批判性思考的前提是承認認知的局限性,我們已有的認知不僅受自己生活的時代、地域的影響,也會受身邊的人和大眾文化的影響。
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個體,書中給出了下列思考原則:
- 把你對任何人、議題或情勢的第一反應看作是嘗試性的。無論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 判斷你為什么會作出這種反應。考慮你是不是借鑒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者名人、電視中虛構的角色。如果可能,確定是什么特定的經驗影響你作出這樣的選擇。
- 考慮你有可能對這個人、議題或者情勢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應。
- 詢問你自己是否還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應更恰當的反應。你在回答時,排除你的制約條件的影響。
不知道你此刻的想法是怎樣的,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些原則看起來簡單,踐行起來卻很難。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假思索的行動和急于維護自己的觀點或反駁別人的不同意見是難以克制的。可笑的是踐行克制恰恰是批判性思考的另一個表征。
嗚,難道批判性思考也是死路一條?
不然,在事情發生時,我們一開始是很難克制自己的第一反應,但是事后反思就相對來說來說容易些。反思是培養評判行思維的有效工具。
《好好學習》在書中花了較大篇幅分析了關于反思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的總結和個人體會。
好好反思
首先,反思的本質是校正假設的過程。那么,你需要校正的第一個假設應該是關于反思的,即
如果有問題,那一定是我哪做錯了。
這個轉變的重點在于,事情進展不順,要積極尋找內因,特別是當你的第一反應是別人的錯。用成甲的話說,
我把我的生活想象成一個需要通關的電腦游戲,我是游戲的玩家。
所有的怪物、困難和關卡,都是完成游戲必須面對的任務。
如果有一關自己沒通過,那就是我的責任,而不是游戲的問題。
其次,高質量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設定一個標準,每天與之對照。如果你不知道應該如何界定這個標準,書中成甲列出的他當時基于《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總結的八個每日反思點,就是一個很好的范本,這也是我最近在踐行反思的一個方法。這樣每日的反思不僅有了目標性,而且也是一個短期正反饋。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高質量反思的另一方面在于如實記錄生活中有價值的事。它可以是你的觀察、疑問和想法,也可以發生的不愉快的事(例如:和家人吵架了),但是在記錄的過程中,一定要詳細的記錄思考過程,甚至身體反應,要把這些和當時的事情結合起來,否則就只是流水賬,價值會降低很多。
如實記錄是聯想、啟發、歸納、演繹的的大集合,是調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去重新理解過去一天發生的事情。
它的價值在于不僅讓我們把生活中的經歷的感受和當時的思考快照下來,更重要是為你日后的回顧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最后,如果把如實記錄比喻成理下一個種子,那么定期回顧就是為種子提供生長所需營養,讓其茁壯成長的過程。
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它不僅讓曾經的記錄增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短期反思經驗的局限。
回顧的過程也是我們從原始記錄中精煉信息,提高記錄信息密度的過程。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制定長短不同周期的回顧,可以從一周開始慢慢迭代。當記錄內容時間跨度越來越長后,可以逐漸增加長周期的回顧。關于這一點我還在努力踐行中,等我有更多心得了,再詳細展開哈。
小結
本文分析了檢驗假設正確與否的標準不在于事實是否和假設“一致”,而在于我們在思考時是否運用了批判性思考。
為了有意識的刻意練習批判性思考,我們指出反思是一個相對容易上手的方法。
好好反思有三個關鍵的點:
- 反思是校正假設的過程,要努力尋找內因。
- 高質量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設定每日反思的標準;另一方面是如實記錄。
- 要定期回顧,讓記錄升值。
最后,我在總結《好好學習》中關于反思內容的過程中,發現了批判性思考這一臨界知識。
如何發現更多的臨界知識,運用臨界知識將是我們下一篇文章的內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