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遍聽樊登老師講的《自驅型成長》這本書,感受多多,忍不住寫下來。
目前,人們自驅力的缺乏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就比如現在最常見的關于孩子自驅力的缺乏。
眾所周知,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心頭寶,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會千辛萬苦地小心呵護著孩子的成長。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些精心培養的孩子離開父母去上大學后才發現,沒有了外在的約束之后,這個孩子就會徹底地放松。
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在小學、中學、高中階段處在以學習為重,家長的掌控之下,事無巨細的掌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讓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以便于能夠上到一個好大學。
可是我們現在需要思考的是:把這個孩子塞到了某一個有名的學校里邊去,作為家長的我們就真的能夠心滿意足地結束了這一切嗎?
想想看,大學之后,他還需要面對更加漫長的人生,如果在整個過程和步驟中,他自己都沒有參與感,他成為了一個空心人,他沒有自驅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讓孩子上大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這樣反思下來,就會發現大量的家長逼迫著孩子上大學的本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是覺得,我的孩子應該上一個更好的學校。
而這本《自驅型成長》,就是告訴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了解怎么樣讓一個孩子產生內驅力,產生自律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對所有的家庭、組織和企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書中說,現代家長教育有四個錯誤觀念:
1.通往成功的途徑是一座獨木橋,而孩子萬萬不能被別人擠下來。
2.如果你想擁有好生活,在學校就得擁有上佳表現。
3.催的越緊,逼得越狠,我們孩子就能越成功,長大后就越有出息。
4.今天的世界要比以往兇險得多,家長必須一直緊盯著孩子,才能確保他們不被傷害,也不至于讓孩子闖禍。
其實這四種觀念,很難讓孩子產生內驅力和自律的能力,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觀念。
通過這本書我了解我們的大腦。知道了大腦中到底是什么部分在做決策。
調節壓力、控制沖動的最重要的三個部分分別是:
①前額皮質。前額皮質是我們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我們發展出語言、邏輯、推理能力的一個部分,這個地方叫作領航員。
前額皮質決策的時候,人是冷靜的,理智的。但是壓力過大的時候,它就會掉線。
比如我們跟別人吵架或者是生氣的時候,就會說不出話來。
②杏仁核。如果前額皮質掉線就由藏在腦子中間后邊的杏仁核部分接手。
杏仁核像一個斗獅戰士一樣,它是人類大腦中最早長出來的部分,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情緒腦”。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或者孩子壓力過大的時候,就變得易怒,就會大喊大叫或者躲避,一句話都不說,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狀態中。
原因是什么?就是因為此刻掌控大腦的是杏仁核,如果一個人持續長期地存在著過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就會分泌更多的壓力荷爾蒙。
這樣就會導致腎上腺進一步分泌皮質醇。皮質醇就像是身體為了長期作戰而引入的援軍,它的濃度在人體內慢慢上升,以幫助身體應對壓力。
長期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會弱化海馬體里的細胞并最終殺死它們,而海馬體是創造與儲存記憶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在急性壓力下,學生會產生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的原因。
所以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人類的大腦是會受傷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天天在孩子身邊不停地指責和嘮叨,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比如我現在作為兩個小朋友(哥哥三年級,妹妹一年級)的家長,就對于自己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完全沒有感覺,就覺得很正常。
內心里覺得你是我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得為你的性格養成、生活、學習等方面負責。我都是為了你好,才會不停的督促你,滿懷著愛意不停的嘮叨你,我嘮叨你兩句怕什么。
但是現在反過來想一下,假如是我們的父母或者領導,天天在我們身邊這樣嘮叨我們。光想想就會覺得極其痛苦。
更何況是一個孩子每天被大人們批評、指責、嘮叨?所以從現在起,我要善待我的孩子,學會閉嘴。
因為我們的嘮叨就是一種慢性壓力啊,而這個慢性壓力會傷害到孩子的大腦,讓它產生皮質醇。
然后就是這些壓力會使得孩子的前額皮質不發育或者發展緩慢。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夠形成自控力呢?沒有自控力何談自驅力!
怎么樣讓一個孩子能夠擁有自控力,就是要讓他的前額皮質得到足夠的發展。這個發展來自于家長,也就是作為家長的我們要讓孩子擁有掌控感,讓他們有選擇權,讓他們能對自己的很多事做出決定。
目前我跟孩子們最大的沖突就在于作業。寫作業、交作業、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是有沒有按照老師或者我所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
最近讓我特別生氣的就是孩子周末休息兩天,第一天玩,第二天提醒該寫作業了還在玩,一直磨蹭到了晚上才開始寫,一寫寫到夜里十一點或者十二點。
這時候我就會特別生氣,問他們為什么昨天不寫。現在耽誤睡覺什么的…我現在經常會為作業的問題而批評他們。
其實過后冷靜下來也知道,作業的事和愛他們這件事比起來,哪個更重要?那一定是愛他們更重要。
他們身體好,他們愛我們,他們跟我們關系融洽,這些要比作業的事重要得多。
所以通過這本書,我們還要學會做一個顧問型的父母,學會說這句話:“我那么愛你,我才不要跟你吵作業的事”。
父母們一定要做到:
①家長退讓一步。
孩子過的是他的人生,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我們不必事無巨細的去安排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父母的責任是給他們講清楚,他們都有什么樣的選擇,這些選擇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
不用威脅,不用夸大,講明白就好了,他們有他們決策的權利。
②無條件地愛孩子。
父母的最重要的責任是給孩子愛,給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然后關注、支持,而不是不管。
要讓孩子知道,作為父母,我們很關心他的事情,但是我們只能給他們提供輔助作用,做決策的人是他們自己。
③讓孩子做主。
要學會對孩子說三句話:
“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誰更懂這孩子,當然是孩子更懂他自己,所以要告訴孩子“你更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并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
“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
或者你可以可愛一點,說:“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小腦袋。”(這句話讓孩子擁有獨立的判斷力。)
“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
(這句話會給孩子非常強烈的心理暗示,他們會明白他們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到。)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作為父母,要成為“非焦慮臨在”,讓家變成一個安全的地方。
一是我們可以更多地欣賞孩子,二是不要懼怕未來,三是管好自己的事,四是學會接納現實。
讓自己成為一個“非焦慮臨在”,讓孩子見到我們就覺得安心,出了什么事,只要見到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全,也就是我們要給給孩子營造的一個安全的氛圍。
怎么來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人的一生,有三個基本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需求,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他們大腦的自驅力就會大大提高。
作為一個人,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喜歡探索,才是我們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力量的來源。
就像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去獨立思考、身體力行。
這樣他們才能擁有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決斷力。
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熱愛或者摯愛的事物,并進一步發掘他們的內部動機。
讓他們做自己的主人,掌控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非我們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