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
納蘭性德作詞很多,也曾經(jīng)在抄寫《飲水詞》時,喜歡過其中諸多兼有名氣與感觸的詞句。
但唯獨這一句,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卻又感覺因其流傳度實在太高,也沒法逃脫爛大街的不幸命運。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因為它過于揭示人性關(guān)系的本質(zhì),才使大家因其深愛幾百年,感嘆幾百年,遺憾幾百年。
在深愛或遺恨以前,都是因相遇而始。
沒有毫無緣故的愛恨,大家過分追求初見之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一開始兩個人相遇,便都投入太多感情,而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沒有辦法保持永恒的新鮮感與毫無疲憊的熱情度,光此一點,總有一方可能先放下來。
曾經(jīng)因這句話感觸尤為之深的時候,是在《甄嬛傳》的故事里。
其中女子性情各不一,但都在甄嬛的主角光環(huán)之下行走,大家或隱忍,或遺憾,或悲痛的過完了宮墻內(nèi)的那段人生。
看過前幾遍時,尤為感嘆甄嬛兩段感情的無常與不幸,她在雍正臨終時說下一句話:也許一開始本就是錯的。
那一刻,實在令人唏噓。曾經(jīng)的他們初見時,無不令彼此心動,只或許對皇上而言,閱歷的增長只會消減感情的真摯,而對年輕時的甄嬛而言,她那份飽滿而愿白首的感情,卻不是心中已有一人的皇帝所能承載,于是細細流逝,最終決堤。
此后我仍看過數(shù)遍此劇,之后從對甄嬛命運的感慨之余,忽而發(fā)覺,眉莊的悲情一生,或說更體現(xiàn)這首納蘭詞中所用典故,班婕妤的命運跌宕。
班婕妤遇漢成帝時,也曾萬千寵愛于一身, 但她卻過分知禮,也曾拒絕與帝王同輦,如此節(jié)制懂禮的后宮女人,若非圣明之君,必會有能哭能鬧能玩心機的其他女子將其地位削弱,于是最終因趙飛燕的讒言陷害,與趙氏姐妹后來在宮中的飛橫跋扈,她與漢成帝之間有了疏離,自然,也已對帝王感情死心的她,決定保全自身,以太后為護身符,使自己可免于陷害。
這一步步走來,無不是眉莊對生活的選擇。
初入宮時,她也曾希冀美好,但她從來面無波瀾,人淡如菊,雖不爭搶卻也心懷自己能一世周全的美好心愿。
無奈陷害,疏離,心死,在她身上終于上演。
看清君恩如流水,此后她所認為的生活,不過是皇上施舍的感情,或只是一口冷飯,于是她寧愿獨守內(nèi)心孤寂,也不愿再委曲求全,偽善相對。
她最終選擇班婕妤的歸宿,以服侍太后避免后宮爭斗,也可少見已然厭倦的后宮爭寵或失寵。
相遇或許只是緣分偶然,而相愛,卻是彼此選擇。
很多次感慨這些物是人非的感情時,總是免不了想起那些初見之時,哪怕是彼此間淺淺一個微笑,都是恰到好處而深入內(nèi)心的美麗。
也正因為故人心易變實在令人不忍接受,此后很多人都愿意將這句詞新編為: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不如不相見。
也許不曾遇見,便不會因愛而傷,不會因情而困,但有些相遇,卻依舊是回憶寶庫里需要豐富的經(jīng)歷,也許它令你疼痛,卻使你清楚知道你已擁有深情愛過的痕跡。
人生不好走,會留的傷痕太多,每遇見一個人,再錯過一個人,都可能舊傷未愈,還添新傷,但愛是清晰而難以抹去的。
甄嬛愛過雍正,才知果郡王是更適合她的人,眉莊愛過雍正,才知雍正并不深愛她,班婕妤愛過漢成帝,才知漢成帝并非理想明君,也不必傾心侍奉。
但凡經(jīng)歷過,總有得與失。
希望這世間多一些放下。
遇見時,我們曾知彼此是最好的人,于是交付深情,同甘共苦,但因變故,只能疏離,卻不必哀嘆或挽回,這也許是愛情的成長與轉(zhuǎn)彎。
也許錯過或辜負,總好過不曾遇見你,而你教會我的愛與恨,或許就是這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