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常說:“人生不僅僅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曾經(jīng),我將其奉為圭臬。畢竟周星星告訴我們“人活著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qū)別”,高考前老師也灌輸我們:“選擇遠方,哪怕風雨兼程”。直到想起我身邊的幾個故事,才發(fā)現(xiàn),高曉松的這個座右銘,如果運用在情感生活中,有多么可怕。
【真·悲劇情種:G先生】
我的朋友,姑且叫他G先生,是我在B論壇的網(wǎng)友。根據(jù)他自己描述,長相“上等偏中",學(xué)習“中等偏上”,樂隊里的“阿信”,足球隊里的“卡卡”。
從初中開始,追求G先生的女生就不斷,名副其實的“少女殺手”。當然,G先生也不是濫交的人,他通常會按照相貌身材,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辰八字精挑細選,只選擇自己愛和愛自己的妹子交往。但是,從初衷到研究生畢業(yè),他的女友換了一任又一任,幾乎沒有一個超過一年。
他自嘲為“習慣性失戀癥”。
在他的定義里,“愛上一個人”很容易,可一旦情感平淡穩(wěn)定的,就覺得自己不那么愛了:明知雙方什么都沒有錯做,各種方面都各種合適,但就是堅持不下去!
總之,最后不是他提出分手,就是那個女孩提出分手。
因為往往在這個時候,總是會遇到一個新女孩,讓他覺得各更合適:相貌身材,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生辰八字,覺得簡直更完美的真愛2.0!
然而,歷史如魔咒般不斷循環(huán),半年以后,新女孩又變成了舊女孩,然后有又新新女孩出現(xiàn),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他說,曾經(jīng)有哥們兒給他支招:“如果出現(xiàn)兩個愛的人,請選擇第二個,因為如果你真愛第一個的話,就不會愛上第二個。”
G先生一直奉行這種“政策”,但是結(jié)果卻是痛苦異常:“解脫了,是該承認是個錯啊!若結(jié)局一樣,我又何苦再想……”
為什么每段愛情的最后都是傷人傷己,為什么我就不能像別人一樣,擁有一段天長地久的甜蜜愛情?
我開玩笑對G先生說:“不如你選擇跟我半年吧,我搭上自己(當時還單身哈)來幫你看看你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G先生大笑:你就算了,別最后連個能吐槽的人都沒有!
【戀愛如同買衣服】
我有一個閨蜜(姑且叫她J姑娘),長得清麗無比,成績好,人也很善良,還能歌善舞。按道理,漂亮女孩完全有資本依靠美貌來吃飯,但她依舊很努力的學(xué)習奮斗。
大學(xué)以來,雖然追求者絡(luò)繹不絕,但對于男友,她十分慎重。朋友們都問她:為什么不先試著接受對你好的男人? 寧愿嫁一個愛你的男人,也不要嫁一個你愛的男人呀?她一直說:那不是我想要的。
后來,她終于有了男朋友,閨蜜團雖然都祝福她,但是覺得以她的才華和能力,應(yīng)該可以找到更好的,為什么這么選擇他呢?
她跟我們講的一個理論:挑男朋友就像逛街買衣服,當你在第一家店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特別心動,你通常不會馬上買下。因為你知道,后面還有這么多店,一定會有更合適。于是你開始往后面逛,逛到后面,看到無數(shù)件好看的衣服,心動的不得了,但是和第一件相比,感覺上像是差了那么一點點。最后,再三糾結(jié)下,想回到第一家店買一開始的那件衣服,結(jié)果那家店已經(jīng)關(guān)門了。我一生只想挑一件衣服,就是在最合適的時候找到的那件衣服,絕不回頭。
七八年過去了,就在不久前,J姑娘和那個男生有了他們美麗的愛情結(jié)晶,生活幸福得讓人艷羨。
【眼前的不是茍且】
G先生和J姑娘都是顏值和魅力值很高的人類,但是在價值觀上的不同,導(dǎo)致兩個人的感情經(jīng)歷有著天壤之別。
G先生永遠追求遠方,卻從來不知道“眼前的茍且曾經(jīng)是過去的遠方",而“現(xiàn)在遠方會是未來茍且”。
J姑娘則追求自己的內(nèi)心的迷信:值得愛的人很多,但合適的時間遇到的合適的人,便是對的。
作為朋友,我不批判孰是孰非。
我甚至覺得G先生很享受這種不斷新鮮刺激的戀愛過程;而J姑娘也在自己的選擇中受過一些不必要的苦痛。
只是,我不覺得G先生這樣的狀態(tài)能持續(xù)到80歲,更不覺得他真正能獲得內(nèi)心深處的喜悅和滿足。
而J姑娘則在也許艱苦的“奮斗中”感受到了深度的精神交流,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彼此的欣賞和喜悅。
【戀愛,不要超過三次】
閨蜜圈中有一個傳言,不要交談過3次戀愛以上的人。
第一次戀愛,誰都沒有經(jīng)驗,如果真心付出了,失敗了,便能能明確自己的需求,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第二次戀愛,有了歷史的經(jīng)驗,人們至少能謹慎選擇戀愛的對象,有所慎重,有所拒絕。失敗了,便能品嘗冷暖,不計得失。
第三次戀愛,了解了自己,看清了自己喜歡的人,也經(jīng)受了激情過后的平淡,拒絕了誘惑,經(jīng)歷了挫折,心痛,更能接受平淡的當下,知道去珍惜眼前的不容易,和平淡生活是件多么幸福的存在!
而如果三次戀愛都失敗了:那么這個人要么不會認清自己,要么不會認清他人,要么無法接受平淡的幸福。
這樣的人,可能在情感上比較愚笨或者心智上有所缺失,或許還需要跌倒多次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愛,你可能只是他跌倒時被磕破的一件外衣。
【學(xué)不會知足的人永遠得不到想要的幸福】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最后的幸福:G先生也不是天生就習慣性失戀,至少他從來不劈腿。
相反,他是個特別理想化的人,希望能夠獲得完美的愛情。他相信一見鐘情,
但是每個女朋友無論當初多么美好,到了最后他的評價只有兩個字“厭倦”。
以下是他的常用吐槽術(shù)語,對每一個女友都適用:
“我和她(舊女生)真的不合適,我們幾乎沒有共同的愛好,blah blah ……(開啟瑣碎人生攻擊模式)我最討厭了”
“最討厭那種綠茶婊,說他們總是帶著目的接近自己,然后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騎驢找馬,只把自己當跳板。”
“為什么每個女孩戀愛的時候都像秋香,相處都和姨太太們一樣打麻將?”
……
如果一定要幫G先生找個原因,我覺得,那就是沒有成熟到“第三段戀愛應(yīng)該進階到的階段”,一直在失敗的戀愛中循環(huán)。
在他看來,每次戀愛的激情背后的平淡其實都是“茍且”,只有戀愛初期的激情才是“遠方”,這就是為什么,即使痛苦,也在老鼠轉(zhuǎn)輪一般不斷的追求那點虛假的“激勵”,始終沒有克服骨子里的原始欲望,而不去追求那份“推遲的滿足”—— 那就是第三段平淡的戀愛。
【沒有長大的小孩】
作為一個“實習”心理咨詢師,我知道,本質(zhì)上,所有的“習慣性失戀”都源于他內(nèi)心的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從弗洛伊德學(xué)派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心智因為某些童年時期的原因,停留在某一個階段沒有得到實質(zhì)的成長:要么一直尋求的“大人的”獎勵來獲取前進的動力;要么獲取“虛榮的玩具”來表現(xiàn)自我的價值。
而G先生,在1歲時,母親因為工作的原因經(jīng)常不能在他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形成了他的焦慮型依賴人格。
因此害怕失去母親,所以母親在時候格外粘人,然后投射到異性身上。對他來說,戀愛是必需品,因為他需要那種時時刻刻被人關(guān)注和依戀的感覺,并且認為別人對他的依賴才是愛。而他自己,則喜歡與別人肌膚接觸,如果被別人觸碰肌膚,容易誤會成愛。
可是一旦在戀愛中,他對愛人是苛刻的,無法忍受風平浪靜,一定要忽遠忽近的“興風作浪”,轟轟烈烈才算愛,一旦趨于平靜,便覺得索然武威,愛已經(jīng)消逝。然后,“性格不適合”,“沒有共同愛好”,便成了他尋找下一段"狂風驟雨"的理由。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焦慮型依賴人格很容易吸引同樣的焦慮性依賴人格,因為互相接觸讓它們愛的感覺會翻倍。但是,結(jié)局往往就是,即使兩人分開,各自卻仍得不到實質(zhì)的成長。
那些個吟唱著“生活是茍且”的人,很容易在不斷的失望和吶喊中放棄掉眼前美好的世界。
作為朋友,我自然想幫她解脫,再又一次失戀之后,我推薦他看《少有人走過的路》。這是我和我先生看過之后,都覺得心靈得到洗禮的書籍。
雖然不知道G先生現(xiàn)在實踐的怎樣,但是目前,他的新戀情已經(jīng)成功維持了兩年,我希望它們能繼續(xù)幸福下去。
當然,在情感當中,沒有人能做另一個人的老師。我們都是學(xué)徒,謙虛的學(xué)習著生活交給我們的一切,獲得心靈的成長。
做好眼前,當下就是遠方;做不好眼前,生活便是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