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茶山里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在山風吹響的樹林里,風一過,就能嗅出野生茶成熟的節奏。
阿坤就住在這種地方,福建泰寧白石頂山,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一個PM2.5常年為個位數的地方。
福建當地喝茶的傳統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村民們每天早中晚,三碗茶必不可少,他們有句老話:「一日不飲則滯,三日不飲則病」。
阿坤還記得爺爺輩傳下來的歌謠:「走東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
有好山好水的地方,才能產好茶,白石頂山就是這樣的好地方。
阿坤聽有學問的人說,泰寧地區屬于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山巒起伏、怪石嶙峋,全中國也就七八個地方能有這種地理條件。
當地的土壤、水源、氣候,天然適合茶樹生長。
在他生活的村子后面,順著山坡往上,就是一片原始森林,那里零星的分布著200畝左右的野生古茶樹。
自小愛茶的阿坤,喜歡跟著長輩上山采茶。
一般出發的時間都是天剛蒙蒙亮,阿坤看到長輩們要上山了,會急急忙忙換上草帽、膠鞋,背上竹簍,戴上手套、護袖、蛇皮口袋,一切弄得齊備了,就跟著大人們順著村后的一條小路上山了。
這條小路只有一米多寬,它是世世代代上山采茶的村民,一步一步踩出來的。走在路上的時候,阿坤會跟著大人們一起哼著一些山歌,看著路兩旁高聳的山峰,和峽谷里濃密的樹林。
小路走到盡頭,便豁然開朗,200畝的古茶林就在眼前。
阿坤的長輩常說:「信山有山神。如果山神讓我采得到,就是采到了,如果山神安排采不到,就是采不到了。」野山茶長得肆意、任性,隨遇而安。采摘好手找上一天,背簍里最多能收獲五六斤,年少的阿坤采得就更少了。
很多年后,這位福建小伙子出去闖蕩,見到其他地方的茶園,發現他們的茶葉產量更多。于是阿坤萌發了一個念頭,能否用現代科學結合老家祖傳經驗來種茶?
他請教專家,查閱書籍,結合祖輩口口相傳的經驗,開始了試種。在村后,阿坤帶著幾個茶民,開墾山地,對茶進行科學培育。
后來,業內把這種茶叫做「栽培型野生茶」。茶山不同于茶田,山是低洼起伏的,不像田地那么平坦,只能小規模種植。
祖輩們的種植方式被歸納為“頭戴帽,腳穿鞋,腰系帶”,阿坤特地去向村里的老人請教這個說法,他們笑著說:山其實跟人一樣,人要穿衣戴帽,山也要草木植被,不能裸露,這樣生態系統得到最大的保護。
茶樹的生長條件很挑剔,極其依賴土壤、水源,還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這條生態鏈缺一不可。
阿坤不打藥,不施化肥,每天還得去「剪」草。
有人可能會困惑,為什么草要用「剪」的?因為在這片野生的茶園里,草是不能全除掉的,得留下少部分雜草和小灌木,和茶樹共同生長,所以他才會用剪刀來干這件事。
其他茶農對這除草不除根的做法感到不解,阿坤說:「把野草都鋤了,就不野生了。」因此茶雖然經過了人工修整,卻和野生狀態無異。
這樣種出來,樹齡長,采摘量少,沒有農藥、重金屬殘留,保留了野生茶的品質。
阿坤家的茶葉是用原生態的肥料,他們家的茶農把炒制過程中產生的次品特意留下來,混合著采自山里的天然植物肥料,用于施肥。
烘焙茶葉用的炭是荔枝木炭,無煙、無塵、無味、火力旺,這原料泰寧本地沒有,要從外地采購,僅這一項所需的成本,就遠遠超過別處茶園。
從種茶到炒制成品,他堅持著這種原生態的工藝。在阿坤看來,他的種茶理念,就一個「凈」字。泰寧一帶山清水秀,PM2.5值常年是個位數,本身就是一片凈土。
在這種原生態的環境里,種一片野茶園,需要「凈」的心態,凈到不急不躁,才能跟大自然打交道。
每年秋天,阿坤的朋友們會來泰寧,在大金湖里劃個船,去白石頂山徒步爬山,順道采些山林的果實、茶葉。每次朋友們行程的最后,都是帶著山里的收獲,到阿坤的小茶室里,泡上一壺自種自采的野山茶。大家坐下來捧起茶,說說這一年各自的經歷,生活里的趣聞逸事,聊聊剛看到的景色。
現在,阿坤的野山茶園慢慢進入正軌,接下來,他想在茶山腳下,設計一座民宿,讓更多的人了解野生茶。
阿坤常常想,這樣的山水,這樣的茶,要是不跟大伙兒分享,有點可惜。如果你也愛茶,愛生活,想跟他交朋友,阿坤會熱情地接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