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出武漢東南300里地,車程2個小時,蒲圻(現赤壁)的羊樓洞到了。
? ? ? 這個地方有意思。在“攜程”、“去哪兒旅行”、“同程旅游”等APP上,有的查得到它,有的查不到;而能查到它的,又沒有關于它的“詳情介紹”。結果,查來查去,只知它為“明清古鎮”,“有2200米的老街”等大致情況,余皆不詳。
? ? ? 要不要去游羊樓洞?遂成為一個頗費躊躇的問題。因為現如今,“古鎮”之類景點,實在太多。最終,出于“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出去轉轉”的考慮,還是專程到了羊樓洞。
? ? ? 導航把車直接導到了羊樓洞村委會。因為不清楚游覽路線,也不清楚古鎮里方不方便停車,便把車停在村委會,然后往古鎮走去。
? ? ? 后來回想,因為不清楚而取這樣的走法,無意間竟恰恰是最佳路線。因為,途經第一處,便是新修建的“青磚茶博物館”。
? ? ? 這個博物館,并不算特別顯眼,不知為何,也沒有外在醒目招牌指示,但內里嶄新,分單元介紹中國古代茶文化、羊樓洞及其青磚茶來龍去脈、萬里茶道等,圖文、展品均可稱好。
? ? ? 重要的在于,把博物館看過,充實了相關歷史的人文的知識,再往下走往下看,眼前景物與歷史印象相融,現場感覺自然大不一樣。倘先看古鎮,最后看這個博物館,缺失了歷史背景的了解,現場恐怕感覺就差些。還有可能,因為這個博物館離古鎮有些距離,不少人會錯過它,那就必然留下遺憾了。甚至有人還會因此誤會,以為這樣一個幾乎全是翻修仿舊建筑恢復的“古鎮”,并無什么可取之處。
? ? ? 也因為先看了博物館,提醒我想起來,這羊樓洞,其實并非從未聽說,而是聽說過卻沒往心里去。有一陣子,湖北武漢的媒體很熱鬧地宣傳過:它是“萬里茶道”的始發地之一。
? ? ? 所謂“萬里茶道”,即明清以來,凡三四百年,先內地與漠北,后中國與俄羅斯,逐漸形成的多條茶貿易往來通道。歷史上,羊樓洞、蒲圻及其周邊一帶,因產銷特色青磚茶,曾名揚天下,聲播萬里。
? ? ? 獲知,羊樓洞茶歷史的始終興衰,主要有這樣幾個重要節點、或重要事由:
? ? ? 明代高拱、張居正籌劃“隆慶和議”,啟動內地漠北通貢互市,羊樓洞一帶始發茶葉邊貿,周邊逐漸形成為集中茶葉生產與銷售區域,今天蒲圻仍有萬畝茶園。
? ? ? 清代太平天國內亂,福建等地茶源北貿阻斷,羊樓洞一帶遂替代成為茶葉外貿的主要產銷地區之一。擴大生產與出口的需要,青磚茶在羊樓洞應運而生。
? ? ? 青磚茶經特殊的發酵工藝制成,成品壓縮為長方扁平磚形,口味優佳而便于運輸和保存,羊樓洞終于形成最大規模的青磚茶產銷地,其最盛時期,尺寸之地,居住人口竟逾4萬之眾,其中更不乏碧眼隆鼻的洋人,尤其是俄羅斯人。萬里茶道,讓小小羊樓洞與赫赫圣彼得堡,有了青磚茶銷往與消費的始點與終點關聯。尼古拉二世在武漢與張之洞會談,青磚茶產銷為議題之一。據說,廣袤的俄羅斯土地上,有被羊樓洞青磚茶培養出口味的茶民大有人在,至今也不乏有青磚茶愛好者繼往開來。
? ? ? 近現代,光緒末年間,因為茶葉產地的擴大,特別是磚茶制造地的轉移,羊樓洞日漸衰落,漸被冷落。
? ? ? ……
? ? ? 從青磚茶博物館出來,再走一段,往左上去有個雷家大院,往右下來便是古鎮。
? ? ? 雷家大院里面有當年制磚茶作坊舊址,也有些古趣建筑,門口有自稱“民營”的人值守收錢。看過了博物館里面磚茶生產線的模型,再看不看作坊舊址其實都無所謂。
? ? ? 而帶著博物館的余韻,在老街,走走因為真正保存有古代風貌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試在眼前街容鎮貌透出歷史映像來:
? ? ? 這是一個以茶、青磚茶的產銷為中心、為周期、為生態的小鎮。這里的居民,有一些聯系著周邊幾十幾百里的茶園,那些茶園的種植、采摘與收益,因而與小鎮的茶制品產銷,息息相關;
? ? ? 還有一些居民,是小鎮制茶作坊的經營管理者和工匠雜役,他們的存在,構成小鎮工商經濟的主體,其生產能力及規模,根本上決定著小鎮的生態規模;
? ? ? 再就是官管商貿包括公共事務如郵局和外貿部分的居民,其中的高管,當為小鎮生活的上流人物。這部分居民維持著小鎮生態中的官商和諧,用現在的說法,叫“互利共贏”。
? ? ? 這部分人中的外商,當年他們的服色十有八九會與本地居民保持著一致,因為他們不“成眾”,沒有場所和活動,需要他們男的西裝筆挺女的長裙蓬松,所以,所有的外國人,在古鎮中也并不會因為“奇裝異服”而特別扎眼。相反,暑熱時分,薄衫短袂,睡在藤椅上搖著蒲扇汗流浹背、被嗡嗡飛鳴的蚊蟲攪擾得不勝其煩,大約才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唯一支持他們在異國他鄉偏遠小鎮生活著的動力,便是源于小鎮茶經濟的利益期望。那么,他們可曾留有關于小鎮生活的文字記憶?他們有沒有深度融入當地人生活?
? ? ? 還有的,就是茶從茶園到作坊,再由作坊往萬里茶道始發的運輸大軍了。他們的行色,他們的運輸工具,他們成群結隊往來發出的聲響,包括他們互相的呼應說笑,他們在自己餐宿的簡陋場所吆五喝六的喧鬧,都在時間季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從而讓小鎮生態呈現茶經濟的周期性。
? ? ? 春從新茶開始,主要是茶園往小鎮來待加工茶葉原料的單向物流。隨著茶制品的開產外運,夏秋之間,當為茶原料與茶制品進出的雙向流動。漸漸此消彼長,大約在冬季吧,只剩下茶制品的外運……周而復始,始而復周。
? ? ? 如此這般,除了為小鎮居民提供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的雜貨店,各類酒樓茶館,客棧車店,也自然會分三六九等的食宿而來。燈火闌珊處,隱約閃爍著風塵女子的倚門賣笑,也或在可見之中。
? ? ? 那么,小鎮的古色氣息中,除了中國傳統村鎮人居地都有的以柴火為主甚至難免還會混雜有些許糞便氣味的所謂人間煙火氣,還會經久不息著茶的悠悠清香吧?我在博物館的青磚茶展覽單元中,鼻息間溫馨而雅令人心怡的茶香,乃是從古鎮往昔生態中穿越回來的歷史回味?
? ? ? 可以確定,這個羊樓洞,既有通常景點古鎮所見的一樣,也的確有著自己的不一樣。
? ? ? 想到了湖南洪江,作為一個貿易重鎮,官府商貿、銀號洋行、物流民居、飲食男女、等等,麻雀雖小而肝膽俱全,其小天地乃生活全景式。
? ? ? 而羊樓洞,以目前恢復的舊址及其可以想象的景象看,專一于茶經濟,特別體現相應的茶生態,而未必有全景式人文生態,恐怕就是它的地方及景點特色了。現在的羊樓洞古鎮老街,翻修出新,多有茶館茶社,也顯然在著意彰顯它的這種茶特色。
? ? ? 也有它的遺憾。在它始興到興盛再到衰落的漫長過程中,特別是在它興旺的那幾十年,關于它的風土人情,關于它的歷史細節,關于它的故事傳說,關于它的軼聞趣話,并沒有文人墨客為之墨色留畫、妙筆生花,即便與鎮結緣中有斷文識字的當時中外人士,也并沒有什么文化信息傳世。老街青石板底下深埋著的前塵往事,于今無從翻動重現,翻新的古鎮建筑有其形,而無其靈,也就在所難免。大概還是因為茶經濟模式單一單調了、人居人流及其生活場景偏狹了。總而言之,這古鎮還是小了,因而文化底蘊也便單薄了。
? ? ? 當然,有特色就好。象我這樣不喝茶也不懂茶的人,都覺得來此一游值得,愛茶的朋友,來看看博物館,尋尋舊址,逛逛老街,泡泡茶館,再思通古今話接中外地聊聊,肯定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