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幾乎每個月都有知識付費的產品被推薦,“得到”、“喜馬拉雅”、“三節課”、“插座學院”、“混沌大學”、“在行”……數得出來就有十N個。有了學習的好奇心與緊迫感,這一年我主動入坑了幾大知識付費平臺上,大大小小的花費差不多到了3000元。這種花費值不值呢,?希望大家看完之后,對于自己選擇在線教育有一定的參考性。
第一個坑:羅輯思維的”得到“APP
2017年6月,第一次在“得到”上充了208元,花199元購買了“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開始了知識付費之旅。
說起來,“得到”的收費套路堪比理發店的辦卡套路,永遠都花不完!購買一個產品不是單獨支付,都需要先充值再扣除,所以你的賬戶里面永遠還有一部分錢,看到的時候覺得不花也可惜。
在這么多的課程里選了經濟學課,一是看訂閱的人數多,好像當時是超過10W了;二是我從小對經濟學非常感興趣,但一直處于無法深入理解的狀態。
薛兆豐老師的課,得益于他的聲音很好聽,有天生的魅力,而有些人一講你就不想買,估計這是他專欄能突破22萬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薛老師是個年輕有才的老師,講的課也比較生動,舉的例子也比較記得住;但是呢,他的課感覺還是得搭配書本學習更能融匯貫通,不然知識一聽過都是停留在片刻愉悅記憶中,不再去強化就真的過去了,記不住。
得到上,還想推薦一下吳伯凡老師的”日知錄“,吳伯凡老師是我原來單位的才子?大牛。多次聽過吳老師風趣幽默的談話,包括看他的文章,每一次都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評點:
1、適合提升自我認知,建議選擇專業知識分子的課程,主要是目前購買量最大的幾個。
2、不推薦“每天聽本書”這種太捷徑式的欄目,好書的精髓還是得自己親自閱讀后分析出來。
第二個坑:饅頭商學院
2017年7月至今,我在饅頭商學院花的時間應該是最多的,學習的課程也是最多的。為什么呢,比較大的原因是迫于工作競爭的壓力,而且他接近免費的課程也是比較多的。
本職工作主要是偏向于市場方面,為了讓自己更快的熟悉不同崗位的具體工作,加深對產品與運營職務的理解,所以從這點出發,它確實提供了不少的便利。社群運營主要植根于草根粉絲,我不太喜歡入他們的大群,有點太雜了。不斷在地學習過程中,反思對比自己在工作中不足,也是一件好事! ?
評點:
1、適合提升互聯網的專業技能,偏向于運營和產品;師資大部分是?集中在行業資深大咖。
2、廣度有,但是深度還是不太夠。有朋友推薦”三節課“、”起點學院“更佳,可以考慮。??
第三個坑:李善友的混沌大學
這么多APP里,算是花了大錢1000元買了混沌大學的年課。在混沌學習的不是具體的技能,而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經歷或知識分享,提供是思考的方向與方法,通過別人的眼界來拓寬自己的視野。
主張方法論式教學,也有人詬病比較形而上。學習每個講師分享的獨特視角,借他們的廣度幫你看清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可能是最大的收獲。
”混沌“做的是校友式社群,鏈接的是創業者或有志于創業的人,每個入學的人都會分到一個班,區域班級之間的人會組織各類活動,有聚會型,分享型,也可借此認識些各行業的朋友。這點覺得它在我所有的知識付費社群里面,做得最有粘性。(當然我現在已經不是一個愛參加這種活動的人了,覺得太耗精力。)
評點:
1、適合拓寬視野,一般講師都是知名的企業家或專家教授級,與大學式教學更類似。
2、不過每個課程視頻都太長了,看著會覺得拖沓且累,遇上表達沒有那么吸引人的老師,聽著會沒有耐心。
其他的還有”喜馬拉雅FM”,適合于一些生活類的學習,之前聽過紅酒品鑒;英語類學習的更多,”英語流利說“、“薄荷閱讀”等等;一對一的有”在行“,一般建議有非常緊迫且周邊朋友無法或不便幫你解答的疑惑,可以在上面約一下前輩。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入了這么多坑,其實?比較有點負累,有些是沒必要花時間與精力。要記住一點,時間和精力是最寶貴的,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并深耕,很重要!當然這也是一次實驗與體驗,也是非常好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