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搜索到那么多信息的時候,如何處理信息又是另外一回事。究竟哪些信息是可靠的,哪些信息是不可靠的?為什么?原因是什么?“學姐我聽說去美國怎樣怎樣” “我聽說培訓機構說美國認可國內的中文教師資格證” 等等。
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場,當然都會說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當別人說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一下對方為什么會這么說。個人是這樣,換成階級、政黨和國家也是一樣的事情。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看媒體新聞的時候需要多看幾個國家的報道,才能夠比較全面地看待問題。比如高曉松在《曉說》里提到美國的主要媒體ABC、NBC等等都是猶太人掌控的,只有CNN是美國人掌控的,所以在遇到以色列的問題的時候,美國主要媒體基本上都是往以色列一邊倒,很少有看到說以色列不好的地方,只有偶爾CNN會提到幾句。
當時我看到這個恍然大悟,發現自己在本科的時候只知道聽寫新聞,卻從來沒有自己思考過那些媒體的視角。如果不了解這些比較根源的東西,純粹地做那么多聽寫,又有什么意義。英語本來就是為了打開另外一個世界的門用的,我們純粹地去學習一門外語卻不去利用它,那學它又有什么意義?
國內很多事情也是一樣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因為從小被洗腦了的緣故,所以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么要這樣那樣。具體是些什么事我就不寫了,不想談政治惹爭議被封號。。。
所以我一直很喜歡美國的教材,每次看都會感動得淚流滿面。比如美國的歷史書,總是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哪些史料是可信的?哪些不那么可信?為什么?
還有就是,很多時候,一個觀點或者一個人并不是全對或者全錯,需要我們去選取有用的地方而批判不好的地方。比如你可能有一天發現你的偶像說了一句類似于“我支持xx獨立”之類的的話,然后你就由粉轉黑了。其實先不說對方觀點對錯,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如果你就因為這個人的一句話而改變對這個人整個的看法,而放棄學習他好的一面,那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