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有倆個朋友。一位是剛和老公移居墨爾本,有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大房子,周末就周邊度假喝個小酒,上圖就是家附近海邊的樣子。另一位是旅居紐約的攝影師,鏡頭里是時尚秀場和我們熟悉的藝人。她們代表了倆種我向往的生活。
而目前我的生活是在老家-一個國內的二線城市過著普通上班族和尿布灶臺的典型中國普通女人的生活。
當朋友圈如此近距離的拉近彼此的生活場景,你就會感嘆,同樣當年是同學,為什么人與人的生活差距這么大。
每個女生都曾經也有夢想和憧憬中的生活,當29歲來臨,猛然發現自己已經活在那個“未來”里,但生活卻不是想象中的那個陽光燦爛的樣子。
想要改變,現實又有如此多束縛住手腳的東西。你想要接觸高大上的商務實戰?你不住在北上廣;你想移居? 你不是富二代也沒有嫁個富二代;你說想拼搏走出自己的道路?你的沉淀和資源有限;你想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業?不一會嗷嗷待哺的娃娃在枕邊哭了起來;當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早已錯失, 未來的目標又該是什么?青春最黃金的四五年,我在迷茫無助孤單中度過,仿佛是睡了一大覺,醒來發現自己的青春已逝,已嫁作人婦已為人母,似乎只完成了人生清單上的結婚生子,而這倆項的完成往往意味著很多東西很難改變了,同時負擔和責任更重了。
然而,如果不面對現實甚至否定現實,就會變得嫌棄老公怨念老公,怨念父母,把責任推到周圍人身上,這樣的做法是幼稚和不理智的。
看到我的人常說我匆匆忙忙,是的,那其實是我內心的焦慮,我急我壓力大,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又有很多覺得做的不夠好的事情,我焦慮得想把生活囫圇吞棗似的吞下而沒法品味生活本身的問題,甚至覺得我這樣不夠陽光燦爛的平凡生活不值得品味,似乎只有那些鏡頭里令人欣羨的時光才是美好的。但我知道這是錯誤的。
就像無意中看到的一句話:其實,生活本沒有那么多恐慌的。所有人的恐慌,從來不是社會帶給你的,而是你自己把自己從內心一直侵蝕到外表的慌亂不堪。
對于和我一樣城市里希望有夢想能飛翔又焦慮的小人物來說,告訴自己,只有接受現實,接受自己的缺陷弱小的地方,才能慢慢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生活往好的方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