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淘股票,怎樣買得不貴》中,介紹了一些估值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想要做到買的不貴很容易,但要做到買的便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計算。
下面,我來介紹兩種,相對準確的估值方式。
1 企業價值倍數
企業價值倍數的計算公式為:
EV ÷ EBITDA
我們分別了解下,分子和分母到底是什么。
1.1 企業價值
如果從公司并購的角度來看,收購方不僅買入了企業的資產,還買入了企業的負債。企業的資金落入到收購方的口袋,會降低并購的成本;而企業的負債,是將來需要償還的代價,又會把并購的成本提高。所以實際上,并購企業的成本應該是(并購價格 + 公司負債 - 現有資金)。
收購方所付出的成本,其實就是企業價值,也就是分子EV(Enterprise Value)。因此,EV的計算應該是這樣的:
EV = 總市值 + 負債 - 現金
其中負債中的無息負債部分,可以不算作成本的一部分。因為在企業運營中,應付賬款、預收賬款等無息負債,其實是企業侵占其他別人的資源。這很常見,特別對于那些強勢的企業,如沃爾瑪,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往往很高,并且這樣的高比例可能一直會持續。這些資金在會計意義上是負債,卻不像借來的錢需要強制償還。
那么EV計算的公式,可以稍作調整:
EV = 總市值 + 有息負債 - 現金
其中:有息負債 = 短期借款 + 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性負債 + 長期借款 + 應付債券 + 長期應付款
1.2 企業盈利
我們再來看分母,還記得我在文章《一個指標,找到好企業 》中提到的EBIT么,EBIT(凈利潤+ 利息 + 稅)是指息稅前利潤。那么EBITDA呢?
EBITDA就是在EBIT的基礎上,加上折舊和攤銷:
EBITDA = 凈利潤+ 利息 + 稅 + 折舊 + 攤銷
折舊和攤銷其實是過去已經支付過的成本,從會計上均攤到各個年度來進行計算。把折舊和攤銷加上,才能更好地反映當期獲得的現金流情況。
相比市盈率,用企業價值倍數(EV ÷ EBITDA)可以更加準確地衡量公司價值與盈利之間的關系。我們投資一個企業,希望能夠在多少年收回投資的成本,看看企業價值倍數是否符合我們心目中要求就行了。
2 企業價值倍數V2.0
2.1 計算穩定的利潤EBIT
我們用企業價值倍數衡量企業價值與盈利之間的關系,有一個隱含的假設,就是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是穩定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過去的數據中,找到一個盈利的均值,當作穩定的EBIT進行計算。
不過由于EBIT的增長,帶來的利潤也會影響到投入的資本。因此,直接使用平均的EBIT,不大合適。我們可以使用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ROIC:
ROIC = EBIT(息稅前利潤) ÷ IC(投入資本)
公式稍微變化一下,就得到了:
預期的EBIT = 近幾年平均的ROIC × 最新年報的IC
其中:IC = 股東權益 + 有息負債 + 無息長期負債
ROIC取多少年的平均值,這個可以自行決定。我個人是取5年的平均值。當然,如果ROIC是呈下降趨勢,并且最近一年的ROIC比均值要小,那么就取最近一年的ROIC。
2.2 用EBIT計算企業價值倍數
企業價值倍數是(EV ÷ EBITDA),如果使用息稅前利潤(EBIT)進行計算,其實更加合適。
首先,由于EBIT小于EBITDA,低估企業的盈利,會更保守。其次,折舊和攤銷這些成本雖然在過去已經支出,但在未來,這些支出可能還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應該去掉。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折舊其實是將過去支出的成本分攤到之后的會計年度里面。對酒店來說,不管之前裝修得多豪華的,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后,這些裝修都會顯得陳舊。如果不重新進行裝修,就會影響客流和收入。所以,每隔幾年就重新裝修的成本,是一筆不可避免的支出。
攤銷一般是指取得無形資產,所支出的成本。對于軟件行業來說,開發的軟件系統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套系統開發好后,可以重復多次出售。但是隨著技術的革新,之前開發的技術會顯得落伍,如果不重新進行開發,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為了適應市場需求,開發新系統的投入,也是一筆不可避免的支出。
因此,我們對企業價值倍數的計算公式稍微進行一下調整,然后得到:
企業價值倍數 = EV ÷ EBIT = EV ÷ ( 近幾年平均的ROIC × 最新年報的IC )
2.3 可以接受的回本年數
企業價值倍數,其實是投資的回本年數。投入的資金,在多少年可以回本,我們可以接受呢?
對投資收益的要求不一樣,可以接受的回本年數也就不一樣。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其實可以有這么一個準則:就是對于優質的企業,貴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說,對于優質企業,回本年數可以適當調高一點,反之則調低一點。具體怎么判斷呢?可以參考以下的調整邏輯。
首先根據護城河判斷:
寬護城河:+2年
窄護城河:+1年
無護城河:+0年
負護城河:-1年
然后看近五年EBIT的平均增長率:
快速增長(20%以上):+2年
慢速增長(5%到20%):+1年
無增長(5%到20%):+0年
負增長:-1年
最終,經過調整,我們得到了一個最終可接受的回本年限N。
2.4 計算可接受的股價
把N代入到企業價值倍數中,就可以得到:
N = EV ÷ ( ROIC × IC )
可以接受的年數N,和近五年平均的ROIC,之前都已經計算得到了,其他的變量都取最近一期年報中的數值即可。那么我們可以得到:
可接受的總市值 = EV - 有息負債 + 現金 = N × ROIC × IC - 有息負債 + 現金
其中:IC = 股東權益 + 有息負債 + 無息長期負債
有息負債 = 短期借款 + 1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 + 長期借款 + 應付債券 + 長期應付款
用計算得到的總市值除以企業的總股本,就能得到可接受的收盤價。
2.5 得到扣除安全邊際的估值
估值的過程還沒有結束,因為我們還要估算一個安全邊際。
我們估算得到的價格,是模糊的,不準確的,既可能低于實際的價值,也可能高于實際價值。但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打一個折扣,低于真實價值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那么,這個折扣,應該怎么取比較合適呢?
我們可以根據企業ROIC的波動以及負債情況進行判斷。由低到高可以是10%、20%、30%、40%、50%。這里提供一個大概的參考值:
ROIC波動范圍較小,負債較低:10%
ROIC波動范圍中等,負債較低:20%
ROIC波動范圍中等,負債中等:30%
ROIC波動范圍較大,負債中等:40%
ROIC波動范圍較大,負債較高:50%
然后,最終的估值就是:
最終估值 = 可接受的收盤價 ×(1 - 安全邊際)
注意:回本年數和安全邊際的估算,都比較主觀,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