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聽聽——讓你的閱讀言之有物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仁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為大家講書《說來聽聽:兒童、閱讀和討論》。
記得前幾天,午讀課上,一個孩子捧著一本《植物小百科》站在臺上,小聲地說著:“這本書里為我們介紹了許多神奇的植物。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說話聲音越來越小,我猜她已經詞窮,怎么辦?
“為什么?” 三個字從我口中清晰傳出。
“因為……因為……”臺上是更加窘迫的聲音。
最終我只能說:“看來你還沒有準備充分,回去好好準備,明天再來好嗎?”
我很困惑,“為什么”三個字不能引起她進一步的闡述。當我讀到這樣的語句我才明白過來:
" 為什么 " 這寥寥三個字,面對答題正確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臉帶微笑的贊賞;對答題錯誤的學生而言,往往帶著質疑意味,有時還帶著些許懷疑、拷問的意思,于是,學生或是因為緊張而語無倫次,或是側頭蹙眉,或是感覺受到脅迫怯不敢言。
不說" 為什么 ",我們該怎樣說才能開啟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閱讀分享的狀態呢?
《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第一手實務記錄,說明了閱讀討論進行的概念、流程與基本框架,也提煉出了" 是一種方式,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姿態,一種理念 " 的分享方式—— " 說來聽聽 "。
接下來,我將從“為何”“ 說什么“" 怎么說”“如何讓學生 " 愿意說 "四個方面來介紹“說來聽聽”。
為何要 " 說來聽聽 "?
" 說什么 " 給大家聽?
在書的第二章,艾登 · 錢伯斯將我們閑聊讀后心得加以分析,分出三大類別,稱之為 " 三種分享 "。
一是分享熱情。初聊時,分享自己對該書的狂熱:" 我最近讀的這本書真是棒極了,你讀過嗎?" 一個 " 棒極了 ",極易調動聽者的好奇心,下意識地想要知道這本書講些 " 什么 "。同樣讀過一本書,分享彼此熟悉的情節:" 你喜不喜歡這一段?"" 你不覺得這里特別有意思嗎?" 一本書的演繹與獨特就這樣通過談話中你一言我一語地被逐步界定。
二是分享困惑。" 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 當讀到令人費解或不易讀懂的情節、內容時,可以質疑:" 當如何如何時,是什么意思?。?" 你看得懂這一段嗎?" 可以評論:" 我不喜歡這種結局,你呢?"" 我覺得那個老師的角色沒說服力,你也有同感嗎?""我不懂你為什么對這一幕情有獨鐘。" 閱讀的意義、文本的深入,在 " 特定時空中的讀書團體 " 的討論與理解中得以深入挖掘、多種解讀。
三是分享關聯性。一本書中,語言、情節、事件、角色、象征意義等元素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尋找關聯性,尋找或自行建立不同事物間的互動模式,順木之天,才能 " 讀 " 之有物。在引導孩子說出讀書心得時,可以讓孩子對 " 模式 " 有個初步的概念,比如童話里常常有 " 三個兄弟 ",往往是年紀最小的一位通過 " 三項 " 考驗而得到報償;再比如童話里的反復式敘事風格,并列且遞進等。長此以往,有助于孩子形成一定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逐漸形成和清晰文本脈絡。
" 說來聽聽 " 的閱讀討論,還可以隨興所至,分享思緒;一吐為快,分享情感。不需特別發問,也無須追究出準確答案。
" 怎么說 " 給大家聽?
多年前,艾登 · 錢伯斯繪制了一個叫作 " 閱讀循環 " 的圖表。作為一種有提示性的輔助工具,它串聯了閱讀行為中的每一個環節。
在循環圖表中,艾登 · 錢伯斯用引號強調 " 閱讀 " 這個行為,以凸顯它并非只是對字名的生吞活剝,它更像一出由一幕幕互相關聯的場景組成的戲劇表演。此舉既體現了艾登· 錢伯斯獨到的關注與闡釋眼光,也回應了他在討論過程中定位 " 閱讀 " 的理念,如他的同事史蒂夫 · 比克內爾信中所言:" 閱讀存在于所讀書籍的討論中"。
書中,艾登 · 錢伯斯從討論的角度出發,從而提出了" 四種表述方式 "。
一是說給自己聽。" 除非話從口出,否則我們并不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說給自己聽包含兩方面:傾聽自己的內在想法;擁有基本聽眾,通過和聽眾的互動理清自己的意圖。
二是說給別人聽。艾登· 錢伯斯聯系與戈登 · 韋爾斯關于將 " 說話的層次" 改寫為 " 說給別人聽 " 這一節的討論經過為例,生動具體地證明了 " 通過充分表達,每個人的思考能力都獲得了提升 " 的必要性。
三是大家一起來發言。艾登· 錢伯斯這樣解讀:" 大家一起來發言 " 的私人動機在于加入一個討論團體,通過集思廣益來解決那些靠單打獨斗無法完成的、棘手的、復雜的問題。其公共效能在于,這種集思廣益的行為的確將我們對一本書的認識與理解拓展到單兵作業時無法達到的境地。
四是聊出新想法。艾登· 錢伯斯引用了莉薩 · 保羅提到的一個關鍵詞:" 知性喜悅",主要從反復閱讀同一文本、不斷賦予新的詮釋、享受發掘文本秘密的成就感中獲取。
以上四種表達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極為常見??上У氖?,課堂上沒有足夠多的時間給到學生討論。
如何讓學生 " 愿意說 "
知道 " 為什么說 "、" 說什么"、" 怎么說 ",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 " 愿意說 ",也就是讓孩子有交流的欲望,愿意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大家分享。艾登· 錢伯斯的一些做法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相信孩子的能力:" 兒童也是評論家 "
一般認為,評論是一種經過專業訓練的成人才能從事的活動。為此,多數老師認為和兒童談 " 文學評論 " 是行不通的。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評論能力。孩子如果力所不及,是因為我們低估了學生的閱讀和評論能力,沒有想過或沒有給足時間讓他們經歷一場熱情的語言大探險。
老師的職責所在就是有效引導,幫助孩子善用這份能力,探索文學的奧妙,檢視自己和別人的閱讀來探索文學的本質。
二、提出完整的問題:" 一起來挖寶 "
一次熱烈的討論往往源于一組完整的問題(話題)。相比之下,哪些問題是孩子們愿意參與的呢?
基本問題
1、常見有:" 這本書里有沒有什么是你喜歡(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么讓你覺得困惑不解(奇怪、出乎意料等)?""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些重復在書里出現的固定模式?"
概論問題
2、如喚醒之前閱讀經驗時:" 你曾經讀過類似的故事(書籍、詩等等)嗎?導入閱讀時:" 在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想過它會是怎么樣的一本書嗎?"" 做出結論時:" 你會怎么向朋友介紹這本書?" 還有幫助孩子找出文本的多層次運用時:" 你能在這個故事里找到多少不同的支線發展?"
特定問題
3、不同的書,在表現形勢、內容上也會不同。要引導孩子在文本討論中發掘一本書的物質,需要老師提出特定問題。
例:探索時間如何對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造成影響:"你認為這個故事從頭到尾得花上多少時間?" 圍繞特定人物:" 故事主角是誰?"" 書中哪一個角色你最感興趣?"" 書中哪個人物最像你生活中哪個熟悉的人?" 揭示地點的重要性:"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里?"
三、做個忠實的聽眾:
" 所有意見都彌足珍貴"
" 沒有什么是用不著多說的 "
" 這些我們都知道,可以不用說了。"
你是否有過類似覺得孩子的意見太過淺顯而認為不用多說的經歷?幾次過后,是否發現孩子開始在討論中保持沉默?
和孩子交流閱讀時,讓他們把已經了解的文本內容、足夠清楚的念頭先篩選出來,讓聽者擁有類似的閱讀驚喜,更有利于建立對未知事物的理解,利于進一步探索和深一步的交流。
" 老師,別急著發表意見 "
在孩子交流時,老師最好讓孩子多說,不打斷孩子的交流,避免個人意見影響孩子想法,成為 " 欽定 " 的觀點。
當孩子追問老師的看法時,不妨這樣引導:我待會兒再告訴你,但現在我想聽聽你有什么看法?我的確打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但剛才詹姆斯的發言挺有意思,我想多做了解,省得一會兒又忘了問他。我很樂意告訴你,還有沒有人想發言???莎拉,我想你有話要說吧?當然好啦,可是有一件事我老弄不懂,我倒是想問問看你是怎么想的……
結語:
“說來聽聽”,不論是對剛開始學習閱讀的孩子,還是對成熟的讀者,都是非常適合的交流方式。
“說來聽聽”,既適合共讀同一本書的交流,也適合各自讀不同的書的分享。
“說來聽聽”,我們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同時也傾聽別人的讀書感悟。
?“說來聽聽”,讓閱讀者在交流討論中,品嘗閱讀之樂。?如果,你是一位老師、一位家長、或者是一位常跟圖書打交道的人,不妨讀一讀《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我相信,你也會,一讀就上了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