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的一個詞——躺平,火了。
躺平,按照網絡流行語解釋,就是淡泊名利,追求平淡,低欲望的生活方式。這和前兩年流行的“佛系”簡直是一脈相承,出奇的一致。
跟著職場君,一起來吃個瓜,躺平一下。
躺平烽煙起
2021年4月,“中國人口吧”的用戶,發布了一篇帖子,名為《躺平即是正義》,文章講述了自己如何用躺平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包括飲食控制、幾乎不勞動、拿到演員證在橫店演尸體等等內容,通過極低的生活消費跟有一搭沒一搭的打零工,維持一種“自由”的狀態。
經歷很神奇,言談很平淡,討論很激烈。廣大網友同志們在平臺上評論的沸沸揚揚,大多數年輕人對此比較認同,躺平群眾基礎很高。從社會角度講,這是負能量,需要進行引導和宣導。
果不其然,5月20日,某些新聞網站忍不住了,開動輿論機器進行教育批駁。文中質問年輕人到底怎么了,教育年輕人應該對未來抱有信心,努力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文末強調在壓力面前選擇“躺平”是可恥的,沒有任何價值,相信大多數年輕人還是能對此保持清醒認識,努力奮斗與拼搏。
文章形式很常見,內容很一般,結果很稀爛。
為啥不能躺平?
職場君看了《躺平即是正義》之后,既不認同,也不反對。
談不認同,是因為文章內容稍微有那么點消極,長期處在這種壓抑、放縱、郁悶的環境中,很容易讓人心理和身體健康出問題。但職場君也不反對,每個人都有獨立選擇的權利,無害他人,過自己的生活,沒什么不可以,誰也管不著。
關鍵是,年輕人躺平,也確實無可奈何。南方新聞網也提及了,本該活力四射、斗志昂揚的年輕人為什么動不動都想當廢人的原因,那就是各方面壓力大,遭遇了各方面的情境,生出渺小感、無力感、無奈感。光是就業、婚姻、社交問題,就讓年輕人心態郁悶了。
職場君前面也提及了,2021年高校畢業生909萬,他們即將整裝上陣,走向職場。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嚴峻的國際形勢,中美貿易戰在持續深化推進,勢必會對中美貿易產生影響;前段時間歐洲議會決定取消《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審議會,這標志了中歐方面的投資關系發生巨大轉折;近段時期,大宗商品持續漲價,原油、鐵礦石、鋼材價格持續走高,后疫情時代的綜合復雜問題在持續暴露。
一切問題都是源于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根本乃在生產和消費,而就業則是解決生產、消費問題的根本途徑。特定時間、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內的就業量是保持守恒的,進多少,出多少,年輕人有幾個能找到順心如意的工作?據智聯招聘2021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2020年畢業生工作滿意度為28.4%······看到此處,職場君聯想到了內卷,再想想婚姻問題、社交問題等諸多問題,年輕人“躺平”心態,真的是無可厚非。
站著說話不腰疼
自由,就是做一切無害于他人的事情,這也是法律法規所保障的人的權益。
年輕人躺平礙著誰了,職場君也想放松一下自己,躺平一段時間,難道就不行了嘛?面對嚴峻的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年輕人也想放松一下自己。不是所有人都是李佳琦,更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董明珠。前段時間,格力的董明珠針對年輕人的工作求職狀態,發表的看法,還沒有完全消散,現在又出現媒體批評年輕人躺平是逃避,甚至定性為可恥,要求年輕人不負韶華,努力拼搏。
年輕人成不了董明珠,不愿意被割韭菜,不愿卷入內卷,還成了個錯了,這可真是顛倒黑白,站著說話不腰疼。
職場君一直都覺著,干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掌握規律,正視人性。
剛畢業的那幾年,誰沒受過企業壓榨的苦,又有誰沒有承受過出力不討好的郁悶與無奈。還是那句話,奮斗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奮斗,起碼可以舒坦一段時間。這不是逃避問題,更不是自暴自棄,總要有個方法舒緩一下壓力。企業管理的土鱉化造就了當代年輕人的有性格,社會的浮躁與內卷導致了當代年輕人的躺平與佛系。
分析問題要公正、客觀、全面,解決問題要求真、務實、具體。這才是真正站在年輕人的立場去公情、去分析、去解決核心問題,才能讓年輕人心有敬畏,努力奮斗,而不僅僅是斷章取義,一味批判,昧著良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