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內卷”是一種共象
聽說“內卷”這個詞稍微早一點,大約是在去年底,而聽說“躺平”還是最近幾天。
因為都是網絡新詞,熟悉的人不多,使用的更少。目前,主要還是停留在對其定義與性質的討論層面。
比較而言,對內卷的理解容易達成共識,而對躺平的理解則是人言人殊了。
內卷實際上是特定人群都奔向金字塔的更高層以獲取更高職位、更多收入、更優崗位,或更高學位、更佳學校等,進而在名利場更能夠出人頭地而互相角力的過程。
我在之前的帖子說過,我家小區后面是一個生態城,里面有一些寫字樓,空曠的地方不少,每年7、8月份我幾乎每天晚上會到生態城散步。我一般晚上7點穿過離家約200米的地鐵口,準時出現在去往生態城的馬路上,一路上,就看見許多迎面而來的年輕人。他們行色匆匆,基本上是從寫字樓出來趕地鐵的。等我在8點左右返回的時候,路上還能夠碰到一些晚歸人。
后來,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在地鐵口附近,共享單車公司投放的單車,每天集中投放的時間就是早上8:00-9:00點和晚上19:00-20:00點之間比較多,其他時段則稀稀拉拉沒多少。我沒有打聽過,估計就是適應這些在此附近上班者上下班需要的。
這些年輕的男男女女,是新一代的勞動者,他們為一家人的生計在奔波,為個人的前途在奔波。日復一日地辛勤打拼,年復一年地東奔西走,早出晚歸、晝夜兼程,成為了一種新常態,成為了一種群體性現象,而他們中大多數人獲取的報償與他們付出的時間、精力、智慧、意志卻沒有達成平衡。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謂的內卷吧?!
內卷不一定只發生在職場,也不一定只存在于現在。每個人只要仔細回味,在供給有限,大多數人求而不得的“千人打獵,一人食兔”情況下,內卷就必然存在,或家庭,或學校,或社會,皆然。
宏圖偉業,人人心向往之;建功立業,人人也念茲在茲。但是,古往今來,成就大業乃至霸業的畢竟是小眾乃至個別,大多數人在奮斗的征程中前赴后繼卻顯得碌碌無為。一方面過程中忙忙碌碌,另一方面結果仍然是碌碌無為,這就是內卷。
02對“躺平”的理解
至于“躺平”,實際上是與“內卷”逆生的一種現象。就其表現看,就是不銳意進取,沒有過高的追求甚至是各方面的“低欲望”,不愿卷入殘酷的競爭洪流,通過主動調適,重新設定目標,以求內心的曠達與舒緩。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不再如牛那般勤奮了,不再想充當山中雄獅了,也不再如打雞血那般精神抖擻了。
從一系列個案可以看出所謂“躺平”的大致輪廓:不爭、妥協乃至放棄,既然向上的天花板如鏡中月,如水中花那般虛無縹緲,那就索性放棄對相對意義上更高學歷、更高職位、更高收入、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并“向下突破天花板”,以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的方式應對世俗的生活。
躺平只是退而求其次,只是為了保持內心的寧靜和避免當下一切不因苦心孤詣的刻意追求和不切實際的努力而弄得坐臥不寧乃至他所處的各類基本群體雞飛狗跳的現象發生,并非完全是無所作為,也與頹廢、認慫、沒有進取心、缺乏責任感、沒有拼搏精神等各種指控之間不能簡單劃等號,更不能說他們選擇了消極的生活方式,是主張不買房、不娶妻、不生孩子的族群。
至于自甘墮落、自暴自棄,一味尋找所謂避風港,甚至喪失起碼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終日游手好閑,得過且過,如果也以躺平自詡,乃是對躺平的莫大誤解。
在我看來,躺平是奮斗者的奮斗路上的退避三舍,不是自我沉淪者的進一步沉淪。它首先是對陷于“內卷”洪流中痛苦掙扎的反叛,且不愿意繼續裹挾在這股洪流中。
03“躺平”何以引發共鳴?
躺平話題井噴式突發并引起劇烈回響,我看主要有兩個原因:
——社會思潮的影響。躺平現象并非哪個國家獨有的現象,比如英國就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會族群,美國也有“歸巢族”(Boomerang Kids)。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個經濟體在達致一個階段后在超額付出后不能更上一層樓邊際效益降低情況下的思想萌動。在日本,大前研一就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低欲望社會”——“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事實上,在我們國家,現在的所謂躺平與十多年前的“無興趣病”,最近幾年流行的“極簡主義”“斷舍離”“佛系”等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現實生活的重壓。客觀說,依靠個人的努力而實現命運大翻轉的有沒有?答案是:有,但鳳毛麟角;即使有,也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再加上各種機緣巧合。在求學、就業、娶妻、生子、創業、晉升等與學習、生活、工作相關的一系列領域,當下似乎都變得艱難起來。以前有“知識改變命運”之說,許多從農村考上大學的農家子弟因此改變了命運,現在不盡然;以前有“天道酬勤”“勤勞致富”之說,現在也不盡然。
04對躺平現象怎么看?
針對“躺平”現象,不外乎三種評價:
負面評價
作出負面評價首當其沖不是別人,而是父母。即使那些目前對躺平現象持同情態度乃至熱情謳歌的,如果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兒子也是“躺平一族”,恐怕也會立馬調轉槍口,然后炮聲隆隆。
對此,其實不難理解。中國人講究“望子成龍”,希望子女通過“吃得苦中苦”然后成為“人上人”,并且以此光宗耀祖。雖然主觀上不一定想著子女對自己有多少回報,但客觀上還是有“母以子貴”“養兒防老”的問題。這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如果子女努力了一事無成,那只能歸咎于命運多舛,但如果你自我放棄,沒有進取心,父母會覺得他的殷切希望很可能落空。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看不慣躺平的何止父母,還有很多人,比如家族的長老、曾經的師長、單位的領導等。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躺平一族實際上就是消極避世,是惰性乃至墮落,設若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一個單位、一個家族,充斥著大量這樣的人,那必然沒有明天。
正面評價
在國家提倡年輕人要“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當下,在古往今來父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時背景下,面對呼嘯而來的“躺平現象”沸反盈天,有人在唱贊歌。
——有人以為,躺平是一種面對現狀無可奈何的無言的吶喊,更是一場非暴力的不合作場景。
——有人認為,躺平是當代青年的意識覺醒,他們選擇自己的方式生活,值得欣慰和自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在他們看來,無欲則剛,躺平者選擇躺平相當于自己重新定義了成功的意涵,不是為別人設定的成功標準在“螞蟻搬家”式的忙碌,而是回歸了生命價值的真義。
——有人認為,躺平者獨行于社會,人畜無害,卻在改變著整個社會的生態。
——有人認為,躺平是最穩態。人在站立的時候重心最高,坐著次之,躺下最低。因而,只有躺平,才不會摔倒。換言之,躺平最為省力,所耗費的能量最少,維系的成本也最低。
——在輿論的喧囂中,也有人試圖將躺平現象夸大其詞,刻意引向勞與資的抵牾,歸咎于社會問題,甚至是其他方面,試圖激起社會對立。諸如“收割機”“割韭菜”云云,諸如“躺平”者與“躺贏”者的分化......這個輿情現象,倒是值得關注的。下圖就比較明顯。
中性評價
所謂的中性評價,就是對躺平現象同情但不支持、理解但不接受,或者左批痛斥者、右批謳歌者。
首先,是同情。現在許多年輕人在追求高學歷,期待著今后有高收入,但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的卻是高房價、高彩禮、高物價,自身成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這新三座沉重的“大山”膨脹的速度,讓他們沒有喘息的空間,疲于奔命。
其次,是理解。在部分人看來,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輕人并非完全是咸魚心態,也與前幾年出現的“葛優躺”和“喪文化”相去甚遠。他們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只是不愿意卷入社會系統給人們預設好的程序,不想在這個快速而擁擠的進程中,沿著傳統意義上的通過加班、拼業績等方式實現“升職加薪”“買房買車”的路徑走下去。他們選擇在社會系統中成功模式的退隱,而將衡量的標準設定為內心對自我狀態的接納。
05要為年輕人的奮斗創設一個好的環境
如前所述,目前對躺平的理解五花八門,并無統一的觀點。在我看來,要仔細甄別“真躺平”與“偽躺平”。
——因為躺平是與內卷相伴生的概念,是對內卷的反動,也就意味著躺平者有過奮斗的體驗,因此,從來不曾努力、不曾進取的人,一直處于渾渾噩噩狀態,甚至自甘落后,無病無災情況下等待嗟來之食的人是不能歸入其中的。
——躺平并非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亦即由超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超高的目標設置轉向超低強度的學習和工作、超低的目標設置,而是適當降低。他們只是在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不愿意陪著千軍萬馬跑到遙不可及的終點抑或虛無縹緲的頂點。躺平是一種舒適狀態,但凡真正努力過的人如果是一蹶不振,破罐破摔,那他的內心必然是煎熬的、掙扎的,不可能是那種比較閑適的平靜如水的狀態,也就不可能是所謂的躺平。
所以,真正的躺平是奮斗者的退避三舍,是對環境審時度勢后的自我評估,是尋求最佳本益比的重新定位或再定位,是對生活方式的適當修正與調適。
每個人只要不違法亂紀,不違背公序良俗,過自己期望中的生活樣式,都是無可厚非的。
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這是舉世公認的。所以,躺平在中國實際上并沒有多少土壤和生存的空間。從文化看,在“入世”與“出世”的選擇上,我們的文化基因并不允許我們懈怠,這也是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也是在開枝散葉后能夠在世界各地扎根的原因之一。
從現實看,要想遁入山林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只要你還在塵世之中,所到之處,素來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者獲嘉許,不勞而獲、無所作為者受鄙棄。要在躺平后一直保持內心的波瀾不驚,難上加難。
躺平倒不是表象上的身處何處、做何種營生、過什么樣式的生活,而在于他以什么樣的心態看待當下和未來,看待自己與他人。躺平的要旨是在特定的情勢下主動調適,建構起適合于自己能力、興趣、稟賦、意志與修為的新空間,營造一種新的人生策略,并追尋身體的舒泰和內心的寧靜。
有道是:人到中年萬事休。對于那些為自己、為家人、為單位、為事業打拼大半輩子的臨近退休的人而言,身體機能的退化、對新事物的木訥,往往力不從心,而子女的成長可謂后繼有人,臨近退休之際可以坐享其成的憧憬,不少人往往就少了年輕時的血氣方剛,抱持著“洗洗睡覺”的心態。他們在這個階段的佛系心態,或許就是一種躺平。
但是,年輕人不一樣。他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未來的接班人”,在“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期許中,在“后浪”推動“前浪”的過程中,他們顯然是未來之于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中流砥柱。他們如果在沒有他們父輩、祖輩年輕時的奮斗史和激情正酣的歲月卻要如同父輩、祖輩那樣“洗洗睡覺”,那就容易爆發代際之間的沖突。
當然,新一代的年輕人也不容易。從小到大在拾級而上的學生生涯,就被裹挾在無休無止的內卷之中,讀到一定程度后進入職場,不論做什么行當、什么崗位、在何處奔走、績效如何,一連串不斷加碼的考核和不期而遇的“末位淘汰”,難以使他們安之若素、甘之如飴,付出與報償不均衡、現有的個人努力在房醫教面前不堪一擊。
他們實際上早就在自我調整,不同城市之間的輾轉挪移、不同單位之間的閃婚閃離,就是明證。只是這樣的調整,多是局域的、暫時的、不觸及根本的。
人群越擁擠的場域,就越容易發生內卷;反之,在那些人去樓空的場域,情形就完全不同。古代先賢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種情況的發生,只能是在小國寡民的社會。人口的不斷增多、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的高速流變,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場域早已今非昔比,如果沒有符合人性的規訓,內卷就是大概率。
在看不到春耕之后的秋收,看不到努力之后的回報,有人在一路行進的中途出局,更換一個新跑道,或者吸收新能量后繼續沖刺,都是無可指摘的理性選擇。
問題在于,如何做到地區間、行業間的均衡發展以避免過度的擁擠現象的發生?如何做到讓大多數人真正有獲得感、幸福感?如何合理調控收支之間的平衡?如何讓真正的奮斗者各得其所?如何形成對未來的良好預期?......這些都是深層次問題,需要各層級的主事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