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我們達成一個重要共識:不健康的焦慮會搞砸你的公開表達。但非常幸運,我們是可以控制和轉變它的,方法是應用心理學家埃利斯(Ellis Albert) 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一方法的核心是“ABCD模型”。
Part1? ABCD模型
? ? ? ? 先講ABC,A是不愉快事件(Adversity);B是信念和想法(Belief);C是結果(Consequence),包括情緒和行為。
? ? ? ? 打個比方,昨天娜娜參加了一個工作面試,面試官的態度很不好,而且當場就拒絕了她,這是A(不愉快的事件)。娜娜很傷心,也很擔心和害怕之后的面試,這是C(結果)。表面上看,是不愉快的事件(A)導致了娜娜的極大焦慮(C),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然而這是片面的,事實上,不愉快的事件不會直接導致你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因為在A和C之間,其實還存在一個變量B——你的信念。追根究底,是A先引發B,B才觸發C。如果我們能控制好B,那么壞的C就不會發生。
? ? ? ?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過,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擾亂人們的B(信念),一般都是非理性的。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還挺理性的,這是因為非理性信念平時會藏起來,可是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件時,它們就現身了。但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認,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信念是否理性呢?與埃利斯同屬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流派的心理學家Maultsby提出了檢驗標準:
復習一下昨天學習的三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由于不同的B(信念)會導致不同的C(后果),重點就在于你能否將非理性的信念轉化為理性信念。
? ? ? ? 我們現在前面ABC模型的基礎上,引入D——辯論(Dispute)。我們可以主動和非理性信念(B1)進行辯論,以產生新的、健康的理性信念(B2),扭轉局面,產生新結果(C2)。
? ? ? ? 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 ? ? ? ? 快到年末了,桃子的公司即將舉行年終匯報會議,桃子將代表部門上臺做展示,她緊張萬分。
? ? ? ? A.過度概括——“我知道這沒什么大不了,可我就是害怕,我為什么這么沒用?”
? ? ? ? B.過度依賴他人眼光——“如果我上臺說話結巴了,同事笑我怎么辦?”
? ? ? ? C.絕對化的想法——“我必須做好這次演講,絕不能搞砸?!?/p>
我經常是B,看一下B的辯論案例。
桃子與自我的辯論
桃子有演講焦慮,一上臺就容易緊張,說話容易結巴。
要是我在臺上,說話結巴,肯定被其他同事笑死了,好丟臉。
桃子過度依賴他人評價的非理性信念出現,辯論開始。
桃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結巴了,同事真的會嘲笑你嗎?你是會看到他們嘲諷你的表情,還是會當面聽到他們的諷刺呢?(事實型)
雖然他們不會表現出來,但心里肯定會這樣想。
這里面有多少是客觀事實,有多少是你的猜測呢?(事實型)
首先,我們誰都不是別人肚子里的蛔蟲,很難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在無法判定他們真實想法前,覺得他們在取笑自己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就算有一些同事當面取笑你,事情有那么糟糕嗎?就真的不能忍受嗎?難道就是世界末日了嗎?
那倒不至于。
而且如果他們真的笑話你,你起碼知道了這個同事并不那么值得信賴的。
再假如,你看到一個上臺之后因為緊張而導致講話不流暢的同事,你和你的同事會笑他嗎?
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
所以如果你結巴了,大家更可能會鼓勵你,替你惋惜。
桃子,再這樣想哈,假如現在上臺的是你的朋友,她很緊張,你會怎么勸她呢?(后果型)
我會安慰她,叫她別想太多,盡力就好。
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怎么做才會更有利于她達到自己的目標呢?
那就是多花點時間準備,把演講內容記得更熟練,這樣講起來會更順利。
這就是和桃子和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辯論過程。
看上去,辯論就是在勸慰自己,毫無章法可言。
其實不然,這其中是有方法可以照搬的,心理學家就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思路。
心理學上已經證實了,人傾向于按自己的方式假定他人的想法,而且這種假設往往不準確。
像桃子總覺得別人會笑話自己,但其實她并沒有看到,也沒聽到別人的嘲諷,只是心里這么假設,這就并非是客觀事實。
二是后果型辯論——即把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
就像案例中的桃子,先跳出自己,設想如果要幫助朋友解決問題,朋友該怎么做才最有利于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吧?
沒錯。三是邏輯型辯論,比如一個人因為一次或幾次的失敗,就得出自己沒用的結論,是不符合因果邏輯的。
如果真的沒用,應該每件事都失敗,那過去的成功經歷又怎么說呢?是這么多姿多彩的經歷,組成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并不會因為一次的挫敗而被下定義。
以上心理學家埃利斯的三種辯論方法。相信你,會有比上面例子中更溫柔得當的辯論方法,法無定法,只要辯論得通,什么方法都可以。
在這里,老師想問問大家,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些道理嗎?
以我來看,未必見得。這三種方法不難,辯論也不難,難就難在跳出自己,開始跟自己對話的那個轉折點。
所以,辯論(D)其實是給我們一個契機,讓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看,去想一想。我們的信念其實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埃利斯的話。
看了桃子的案例,大家對辯論可能還是有些模糊,這時,寫作就成為一個很有用的方式了。
當我們寫下同非理性信念的辯論(D)過程,我們的想法就會變得更加合理、清晰,具體怎么做,請大家翻開課本。
№.1 ABCD模型自助表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處的時代戰亂不斷、災禍頻發,在這樣的歲月里,他用寫日記的方式跟自己進行對話,這就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沉思錄》。
通過追蹤記錄自己的心理,奧勒留變得更加理性和達觀,他的思想也影響了埃利斯。
ABCD模型自助表作為埃利斯提供的一種思維練習,就是讓我們通過寫作去重新審視自己,用辯論讓想法變得更理性、更有建設性。
ABCD自助模型表(空白方框為填寫處)
A(不愉快的事件)
1.說說困擾你的事情是什么?
2.可以是真實或想象的,內心或外部的,也可以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發生的事。
B1(非理性的信念)
1.我是怎么想的?我為什么這么不開心和難受?
2.想法里有沒有非理性信念:過度概括/過于在意別人眼光/絕對化的想法等等?
C1(結果)
1.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過度的焦慮。
2.一些無建設性的行為。
D (辯論)
質疑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1.我的信念是源于我個人的主觀猜想,還是符合邏輯的呢?
2.我的信念和事實相符嗎?有客觀證據支持嗎?
3.我的目標是什么?為了達到我的目標,有別的更好的做法嗎?
4.事情真有那么糟糕嗎?就算真的發生了,又怎么樣呢?
B2(新的理性信念)
1.不會全盤否定自己,評價行為,而不是人。
2.不會完全把自己的價值和自尊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
3.沒有絕對化的想法(用我想要、我希望、我渴望來替代我必須、我一定、我絕對)
4.我不喜歡這樣,但就算真的發生了,我也可以忍受。
5.起碼從這件事里,我收獲了......
C2(新結果)
1.有正常情緒(如適度的焦慮),但不會沉浸其中。
2.我該采取的有建設性的行為。
ps:自助表中,辯論(D)和理性信念(B2)的區分并不是完全分明的,而且這個表不僅適用于演講,也可以用在工作、感情、人際交往等方面。
這就是ABCD模型的自助表了,課本內容作為講解,大家可以直接收藏下面的圖片。
ABCD模型是從思想層面著手,和自己的觀念辯論,改變認知后再改變行為。
埃利斯還提供了一種方法,是直接通過行動來影響和改變人的心理。
Part2:暴露療法
所謂暴露療法,就是直接將自己暴露在害怕的情形下,逼迫自己通過行動克服恐懼和焦慮。我們用埃利斯本人的故事來說明。
害羞的男孩
埃利斯的自述,來源于《控制焦慮》一書。
19歲前,我很害怕跟女同學說話,我從沒有接近過任何我愛慕的女生,盡管我在心里瘋狂地想象和她們交往的情形。
每年有200天,我會去家附近的植物園,然后坐在長椅上等待,每當有女性坐到旁邊離我30厘米的長椅上時,我就會看她一眼。
我是想跟她們搭訕。
但是,我永遠也不會這樣做。因為我實在是太害怕了,我只會在她們走后,狠狠地罵自己一頓。
19歲那年,我終于下決心要作出改變。
在此之前,我已經讀了很多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書,我知道恐懼很多時候都是由直線式思維造成的。
(和非理性信念辯論)基于閱讀所知,我清楚自己的緊張不適感不會有什么致命的后果——我應該不會死。
我也想象過一些可怕的事情,她們會打電話叫警察,會覺得惡心,會翻著白眼走開,但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我讀過行為學家華生的實驗,他治愈非常害怕動物(如老鼠和兔子)的兒童是這樣做的:
華生先把兔子放在離孩子比較遠的地方,讓孩子觀察兔子;再放近一點,然后跟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然后一點點地把兔子向孩子移近。很快地,孩子就不再害怕兔子,并且愿意撫摸它們了。
受到華生的啟發,我開始要求自己每天去那個植物園,而每當看到有一名女性獨自坐在長椅上時,我就去搭訕,我堅持了幾個月。
我不去想自己的焦慮,只是立刻坐過去,就算有人馬上起身走了(30人左右),我也不管。
在沒有走的人里面(大概有100個人),我會跟她們閑聊幾句,像是天氣、花、樹、蜜蜂等普通的話題。如果她們不排斥我,我再聊聊愛好、工作、家庭等等。
最后,我沒有跟她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談戀愛,但我完全擺脫了接近女性的恐懼感。因為我發現,和她們說話,并不會發生什么讓我害怕的結果。
她們不會傷害我,也不會嘔吐著跑開,也沒人打電話叫警察,更沒有發生我想象的一些可怕的后果。
我的緊張和不適完全消失,我不再害怕和女性交談了!這就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其實很多同學都沒有埃利斯那么嚴重的心理問題,不過他的方法倒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就是暴露療法,用行動改變認知——先不要管心中的恐懼,直接暴露在害怕的事物面前,然后你會發現,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
對于當眾說話也是一樣。
我們可以先從熟悉的朋友和親人開始,多練習對一個主題發表清晰、有趣的講話,在和他們吃飯或聊天時,主動跟大家提起話題:“我有個事兒特別想講……”
面對親友,我們還是比較放松的,這樣練習幾次之后,你就會慢慢增強自信和膽量。
之后,再往前邁一步。你需要多把握工作中的當眾說話的機會,比如在和同事吃飯時多搭一句話,在小型的會議討論時主動發表意見,主動擔任會議主持人的位置,總之,多練多說。
當然,你可能會有說得不好的時候,會聽到一些反駁或質疑的意見,鬧個大紅臉,甚至被對方說到啞口無言。但是這又怎么樣呢?這難道是不可接受的嗎?(提前與自己辯論)
之后,你就可以勇敢地嘗試在一些更大、更重要場合的說話與演講。循序漸進,持續練習,你會發現,說出來真的沒那么難。
好,解決不健康焦慮的兩種方法我們已經學習完畢,今天主要內容也是這兩大方法。
很多人不想說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觀點很平常、乏味,沒什么好說的。
其實這可以用發散性的多角度思維來解決,明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