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為什么我們總是害怕當眾說話與演講?
對于當眾說話的畏懼,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小到在會議上被指名提問,大到在展會上代表公司演講,當眾人的目光匯聚到自己的身上,總會有一種緊張和擔心的情緒伴隨著我們。
幸運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簡單來說,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克服恐懼,二是提高表達能力。
在開始學習方法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什么是“當眾說話與演講”。
當眾說話涵蓋了各種場合,比如工作中,在會議上發言、向客戶展示方案;社交中,和領導同事吃飯、認識新朋友等等。
這時,無論你面對的是一群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你是講話的主角,有明確的目標,都屬于當眾說話。
在職場上有目標我能理解,可是在社交活動中也有目標嗎?
當然有,但這些目標往往是隱藏的。在社交場合,大家通過你的言行去認識你,你的每一次表達、每一個觀點,都不斷塑造著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在社交中,公開表達的目標就是塑造自己的形象,這就是所謂的“印象管理”。
丘吉爾曾說過一句話:你能面對多少人,未來就有多大的成就。
正是因為有卓越的演講能力,丘吉爾才能在二戰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帶領英國度過最黑暗的時期。
可是我總感覺演講是那些大人物的事情,這對我們來說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下課本。
№.1為什么當眾說話與演講如此重要?
未閱讀
丘吉爾身為首相,他的演講面對的是全體國民,影響的是國家命運;而我們平時的演講匯報、周會分享,甚至是和客戶吃飯,雖然只是面對著一個小群體,也同樣影響著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
不敢、不會當眾說話造成的損失有時不那么明顯,但你可能沒想過,它也會成為阻礙職業發展的絆腳石。
1.告別職場小透明,不被知道的努力就是不努力
重要的項目不給你做?從來沒有被公開表揚?甚至共事幾個月的上司都記不清你的名字?如果你有這些情況,很抱歉,你可能已經成為職場小透明了。
雖然你工作踏實又努力,默默做了很多,但因為在每一次集體會議中,領導問你意見時,你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每一次當眾做報告的機會,你都讓給了看起來更會演講的同事;每一次和客戶吃飯時,你都悶聲吃飯,把沉默當成低調。
因為在重要的場合,你沒能抓住展現自我的機會,所以上司、同事、客戶都不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
因此,如果我們做了10分的努力,就要做出10分的發言。
2.當眾說話決定了你的弱關系,從而決定你的職業發展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根據研究發現,在獲得的工作機會的人里,通過強關系(親朋好友)獲得工作的人數只有3成,而近7成的人是通過弱關系(職場上產生的關系)找到工作的。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弱關系已經成為尋找工作的主要途徑了。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生活,即便我們通過親朋好友的強關系找到了工作,但從長遠的職業發展來看,還是需要不斷建立并培養自己的“人脈”資源——即職場上的弱關系群體。
而這些弱關系群體,基本都是我們在當眾說話與演講時的聽眾,他們平時與你往來并不緊密,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去了解你。但一兩次優秀的發言,就可以幫你展現自己清晰思考和邏輯表達的能力,讓他們記住你。
簡而言之,當眾說話與演講是職場中最重要的隱性競爭力。
—— 理論來源 ——
《大連接》
[美] Nicholas A. Christakis/ [美] James H. Fowler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找工作》
[美] Mark Granovetter
格致出版社
很多人隱約知道當眾說話的能力很重要,卻沒有意識到,做不好這件事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損失。
我現在意識到了,可一旦要我在一群人面前講話,我會有些害怕、臉紅,甚至聲音都會抖。
其實,大多數人都和你一樣,當眾說話時會感到緊張。
美國有一項針對3000名居民的調查,研究人們最害怕的事情,結果是這樣的:
公開演講(speaking before a group)排名第一,而死亡(death)竟然只排到第五。
所以,面對演講,大家都會害怕,你并不是唯一一個。
馬克·吐溫也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演講者:緊張的和故作鎮定的。
不過,就算知道自己會緊張,多數人也不會主動尋求改變。
要尋求改變,就要從自我了解開始。
下面請回答一個小問題,選擇最符合你的選項,輕點一下即可。
在有數十人的公開場合,如果要求你臨時進行一次當眾講話,你的狀態會是:
請選擇
A.很放松,我對自己有自信,隨時隨地都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
B.有點緊張,擔心自己的錯誤被放大,特別是人多的時候。
C.比較緊張,總是覺得自己說不好,所以不想輕易開口。
B.有點緊張,擔心自己的錯誤被放大,特別是人多的時候。
看來你有些畏懼當眾講話,有時候緊張會讓你表現得更好,但有時也會讓你發揮失常。
相信你有這樣的體驗:在陌生人社交場合,在公司的團隊小會中,你總能很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但遇到比較大的場合就開始過分緊張了。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這樣,那么,如何才能在正式場合中也表現得大方自然呢?下面會有答案。
其實,一般我們所說的緊張、恐懼,都屬于焦慮的情緒。
那什么是焦慮呢?
不過,“焦慮”一詞看似負面,但如果沒有焦慮,人類根本活不下來。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因為有了不安和擔憂的感覺,才能避開未知的危險,延續生命。
他們聽到草叢里的響聲,感到不安,因此能避開危險的動物;他們擔心明天吃什么,才努力勞作,囤積糧食,活了下來。
所以,焦慮早已寫在人類的基因中,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比如當你感覺升職壓力很大時,你會焦慮,但這也會讓你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所以,有焦慮是正常的。適當的焦慮對我們是有益的、健康的,它讓我們更有動力為自己實現目標。
那為什么會產生焦慮呢,其實是我們的想法在背后影響情緒。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焦慮的來源,我們準備了一個小問題。
下面的描述中,哪一條會讓你在公開說話的時候有焦慮產生?選擇符合自己的選項,輕點一下即可。
請選擇
A. 我也嘗試過積極發言,但反響平平,覺得自己不是很會說話,所以不太想主動發言。
B. 如果我表現得不好,別人對我的印象一定大打折扣,我擔心自己被看輕。
C. 我覺得自己必須要充分準備好才能說,但很多時候又被別人搶占了先機。
事先的準備是合理的,但一定要準備到完美的程度才開口講話,就有問題了。
過度追求完美讓你不敢輕易開口說話,甚至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會產生焦慮。但正是這時,你與很多機會擦肩而過。
健康的、適當的焦慮有助于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當焦慮過度——即變成不健康的焦慮時,它不但幫不了你,還會害你。
而且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還指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大部分人懷有的焦慮都是不健康的。
想要克服不健康的焦慮,我們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從本質上來說,焦慮這種情緒來源于我們的想法和信念。
但當你的想法包含很多的主觀臆斷,而不是源于客觀事實,并且讓你產生長時間的情緒困擾的話,就是不合理的信念——即非理性信念。
№.2我們為什么會有不健康的焦慮?
在美國和加拿大被公認為最有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中,阿爾伯特·埃利斯排在第二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第一,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三),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認知行為療法鼻祖。
埃利斯提出,不健康的焦慮,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心里的非理性信念所導致的,這些信念乍一眼看上去不是我們的想法,但其實常常隱藏在我們心里,不被察覺。非理性信念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過度概括
思考模式:以自己做的一件事情的結果好壞,來評價自己的為人價值。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夸張的思維方式,就像用書的封面去評價一本書一樣。
例子:一次演講失敗就認為自己永遠學不會演講;一次求職失敗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次失戀就覺得自己找不到幸福,一遇到事情就覺得自己完蛋了,喜歡把事情的后果想象到十分糟糕的地步,喜歡說“萬一...怎么辦?”
后果:由此很容易產生自責、自暴自棄和極度沮喪焦慮的心情,影響到之后的行動;很容易指責他人,產生憤怒和敵意的情緒。
(二)過度依賴他人評價
思考模式:過于在意別人的眼光,把自尊建立于外部評價上,自我價值感較弱。
這種信念常伴隨著“每個人都要獲得周圍生活中每位重要人物的贊許和認可”的觀點,雖然人們一般不會把話想得這么具體,但這是潛在的普遍想法。
例子:演講時會覺得臺下人不耐煩,或者在笑自己;盡管有好想法,在會議里還是一聲不吭,生怕被批評、被責備和被嘲笑;時常過度想象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卻缺少事實根據。
后果:會花很多時間去擔憂,會想辦法盡量讓每個人都滿意。但事實是,沒人能博取每個人的喜歡,而且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常常帶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過度依賴他們的評價,會擾亂我們的自我認知,且學不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三)絕對化的想法
思考模式: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他應該如何如何,世界必須如何如何。
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這種信念常與“應該”“絕對”“一定”等詞聯系在一起,也常伴隨著“一個人絕不能在重要的任務(工作、學業、感情、生意、性生活)上失敗”的觀點。
例子:在感情中,我對ta那么好,ta怎么可以不對我好;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好每一個重要項目,展現出我的優秀水平和能力。
后果:絕對化的想法很容易讓人陷入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當人們實現不了時,會更加焦慮和憤怒。
—— 理論來源 ——
《社會心理學》
David G. Myers
人民郵電出版社
《理性情緒》
Albert Ellis
機械工業出版社
《控制焦慮》
Albert Ellis
機械工業出版社
這3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其實都是不合理的害怕,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害怕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害怕自己不能成功完成某件事。
這些過度的恐懼導致了不健康的焦慮,從而對我們的公開表達心態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如果能認識、理解并轉變這些非理性信念,就可以把不健康的焦慮轉為健康的焦慮。
而轉變非理性信念的方法,應用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已經提出,即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
聽起來很深奧,具體要怎么做呢?
別著急,由于內容較多,我們今天沒法細講這個療法。
明天,我們會詳細講解如何利用“ABCD模型”和暴露療法,轉變非理性信念。
好,可是,要想學會當眾說話與演講,只要改變非理性信念,不再害怕就夠了嗎?
當然不是,只消除過度焦慮還不夠,若自身能力沒跟上,還是會沒底氣,也學不會公開表達。
其實,晴子其實知道從商家、食客和投放渠道三個角度分析,她具備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但她缺乏邏輯化的梳理和呈現能力,所以被總監打斷。
她一會說試試這個方案,一會說那個方案也可以,講話思路不清晰,讓人抓不到重點,也浪費大家時間。
而小雨就懂得用“結論——理由1+理由2+理由3”的形式清晰地表達想法,可見邏輯思維對說話的重要性。
不止如此,當眾說話與演講需要五大能力。
關于如何培養和鍛煉這五大能力,我們會在之后的課程里詳細展開,好,現在來回顧一下今天課程的主要內容。
昨天,我們達成一個重要共識:不健康的焦慮會搞砸你的公開表達。
但非常幸運,我們是可以控制和轉變它的,方法是應用心理學家埃利斯(Ellis Albert) 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
這一方法的核心是“ABCD模型”。
先講ABC,A是不愉快事件(Adversity);B是信念和想法(Belief);C是結果(Consequence),包括情緒和行為。
打個比方,昨天娜娜參加了一個工作面試,面試官的態度很不好,而且當場就拒絕了她,這是A(不愉快的事件)。
娜娜很傷心,也很擔心和害怕之后的面試,這是C(結果)。
表面上看,是不愉快的事件(A)導致了娜娜的極大焦慮(C),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然而這是片面的,事實上,不愉快的事件不會直接導致你產生過度焦慮的情緒。
因為在A和C之間,其實還存在一個變量B——你的信念。
追根究底,是A先引發B,B才觸發C。如果我們能控制好B,那么壞的C就不會發生。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明白了這個道理。
而擾亂人們的B(信念),一般都是非理性的。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還挺理性的,這是因為非理性信念平時會藏起來,可是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件時,它們就現身了。
但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認,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信念是否理性呢?
與埃利斯同屬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流派的心理學家Maultsby提出了檢驗標準:
先復習一下昨天學習的三種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由于不同的B(信念)會導致不同的C(后果),重點就在于你能否將非理性的信念轉化為理性信念。
老師,有句話是: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有時我明知道不該這樣想,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你的問題很好,想法確實很難控制,埃利斯對此也提出了解決方法。
我們現在前面ABC模型的基礎上,引入D——辯論(Dispute)。
我們可以主動和非理性信念(B1)進行辯論,以產生新的、健康的理性信念(B2),扭轉局面,產生新結果(C2)。
我們用一個案例來說明。
快到年末了,桃子的公司即將舉行年終匯報會議,桃子將代表部門上臺做展示,她緊張萬分。
同樣是緊張,但背后可能是由不同的非理性信念導致的,我們看該如何與非理性信念辯論?請在下方選擇你最想看的案例。
B.過度依賴他人眼光——“如果我上臺說話結巴了,同事笑我怎么辦?”
來看一個案例
這就是和桃子和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辯論過程。
看上去,辯論就是在勸慰自己,毫無章法可言。
其實不然,這其中是有方法可以照搬的,心理學家就為我們提供了三種思路。
一是事實型辯論——即檢查自己的想法里有多少是客觀事實。
心理學上已經證實了,人傾向于按自己的方式假定他人的想法,而且這種假設往往不準確。
像桃子總覺得別人會笑話自己,但其實她并沒有看到,也沒聽到別人的嘲諷,只是心里這么假設,這就并非是客觀事實。
二是后果型辯論——即把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
就像案例中的桃子,先跳出自己,設想如果要幫助朋友解決問題,朋友該怎么做才最有利于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吧?
沒錯。
三是邏輯型辯論,比如一個人因為一次或幾次的失敗,就得出自己沒用的結論,是不符合因果邏輯的。
如果真的沒用,應該每件事都失敗,那過去的成功經歷又怎么說呢?是這么多姿多彩的經歷,組成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并不會因為一次的挫敗而被下定義。
以上心理學家埃利斯的三種辯論方法。相信你,會有比上面例子中更溫柔得當的辯論方法,法無定法,只要辯論得通,什么方法都可以。
在這里,老師想問問大家,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些道理嗎?
以我來看,未必見得。這三種方法不難,辯論也不難,難就難在跳出自己,開始跟自己對話的那個轉折點。
所以,辯論(D)其實是給我們一個契機,讓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看,去想一想。我們的信念其實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埃利斯的話。
看了桃子的案例,大家對辯論可能還是有些模糊,這時,寫作就成為一個很有用的方式了。
當我們寫下同非理性信念的辯論(D)過程,我們的想法就會變得更加合理、清晰,具體怎么做,請大家翻開課本。
№.1 ABCD模型自助表
未閱讀
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處的時代戰亂不斷、災禍頻發,在這樣的歲月里,他用寫日記的方式跟自己進行對話,這就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的重要里程碑——《沉思錄》。
通過追蹤記錄自己的心理,奧勒留變得更加理性和達觀,他的思想也影響了埃利斯。
ABCD模型自助表作為埃利斯提供的一種思維練習,就是讓我們通過寫作去重新審視自己,用辯論讓想法變得更理性、更有建設性。
ABCD自助模型表(空白方框為填寫處)
A(不愉快的事件)
說說困擾你的事情是什么?
可以是真實或想象的,內心或外部的,也可以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發生的事。
B1(非理性的信念)
我是怎么想的?我為什么這么不開心和難受?
想法里有沒有非理性信念:過度概括/過于在意別人眼光/絕對化的想法等等?
C1(結果)
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過度的焦慮。
一些無建設性的行為。
D (辯論)
質疑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我的信念是源于我個人的主觀猜想,還是符合邏輯的呢?
我的信念和事實相符嗎?有客觀證據支持嗎?
我的目標是什么?為了達到我的目標,有別的更好的做法嗎?
事情真有那么糟糕嗎?就算真的發生了,又怎么樣呢?
B2(新的理性信念)
不會全盤否定自己,評價行為,而不是人。
不會完全把自己的價值和自尊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
沒有絕對化的想法(用我想要、我希望、我渴望來替代我必須、我一定、我絕對)
我不喜歡這樣,但就算真的發生了,我也可以忍受。
起碼從這件事里,我收獲了......
C2(新結果)
有正常情緒(如適度的焦慮),但不會沉浸其中。
我該采取的有建設性的行為。
ps:自助表中,辯論(D)和理性信念(B2)的區分并不是完全分明的,而且這個表不僅適用于演講,也可以用在工作、感情、人際交往等方面。
—— 理論來源 ——
《拆除你的情緒地雷》
Ellis Albert
機械工業出版社
這就是ABCD模型的自助表了,課本內容作為講解,大家可以直接收藏下面的圖片。
ABCD模型是從思想層面著手,和自己的觀念辯論,改變認知后再改變行為。
埃利斯還提供了一種方法,是直接通過行動來影響和改變人的心理。
所謂暴露療法,就是直接將自己暴露在害怕的情形下,逼迫自己通過行動克服恐懼和焦慮。我們用埃利斯本人的故事來說明。
原來我們的大心理學家,也經歷過這么焦慮的青春期啊,哈哈。
沒錯,其實很多同學都沒有埃利斯那么嚴重的心理問題,不過他的方法倒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這就是暴露療法,用行動改變認知——先不要管心中的恐懼,直接暴露在害怕的事物面前,然后你會發現,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
對于當眾說話也是一樣。
我們可以先從熟悉的朋友和親人開始,多練習對一個主題發表清晰、有趣的講話,在和他們吃飯或聊天時,主動跟大家提起話題:“我有個事兒特別想講……”
面對親友,我們還是比較放松的,這樣練習幾次之后,你就會慢慢增強自信和膽量。
之后,再往前邁一步。你需要多把握工作中的當眾說話的機會,比如在和同事吃飯時多搭一句話,在小型的會議討論時主動發表意見,主動擔任會議主持人的位置,總之,多練多說。
當然,你可能會有說得不好的時候,會聽到一些反駁或質疑的意見,鬧個大紅臉,甚至被對方說到啞口無言。但是這又怎么樣呢?這難道是不可接受的嗎?(提前與自己辯論)
之后,你就可以勇敢地嘗試在一些更大、更重要場合的說話與演講。循序漸進,持續練習,你會發現,說出來真的沒那么難。
好,解決不健康焦慮的兩種方法我們已經學習完畢,今天主要內容也是這兩大方法。
解決了“不敢說”的問題后,就要面臨“說什么”的問題了。
很多人不想說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觀點很平常、乏味,沒什么好說的。
其實這可以用發散性的多角度思維來解決,明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點。
大家快去完成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