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看了日劇《我的房間空無一物》,內(nèi)心很受觸動。自此開始了整理之路,之后陸續(xù)看了《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極簡主義》等等書籍、紀錄片、電影,從剛開始的大扔特扔,到消費升級反彈,再到好好使用每件物品,整整7年時間,終于把自己生活狀態(tài)從整理-雜亂-再整理-復亂的節(jié)奏中循環(huán)中脫離出來,通過這些年從困惑到收獲,從學習到實踐,想要讓自己不被生活的瑣事困住,首先:要認識接納自己。
第一階段,追求極簡。那個時候我看身邊的物品都充滿了厭惡,仿佛他們是我自我完善的,現(xiàn)在回想,最開始我不斷地丟棄的過程,其實是對當時自己的否定和不尊重,我很多時候會無意識地活在他人的評價體系中,比如常常會擔心自己不夠白、不夠高、不夠瘦,這個階段我丟棄的最多的舒服的平底鞋、寬松的服飾,當時看著自己舍棄掉的幾十公斤物品,心里既開心又失落,對于自我產(chǎn)生了批判和否定。留下的物品是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所需要的,但卻不符合自己當下狀態(tài)的物品,在使用的過程中自身不舒服,內(nèi)心也并沒有感覺更良好。這個階段的自己苛求自己,也苛求別人,會因為某件事情沒有做好而郁悶很久,會因為旅行途中沒有拍下精致的照片而悶悶不樂,自己常常感覺很累,身邊的人也不輕松。
第二階段,是自己內(nèi)心不夠篤定,加上各種消費主義慫恿下的品質(zhì)提升,仿佛擁有了高品質(zhì)的物品,自己的狀態(tài)也會變好,這讓自我沉迷于打造各種人設的陷阱中,現(xiàn)在回想起來很虛幻也有點兒可笑。在這個階段,自己擁有物品的品牌和價格雖然提升了,但自己還是經(jīng)常感到空虛和迷茫,于是開始了大量的學習,從易經(jīng)八卦、到心理咨詢,從服飾搭配到攝影編程,報了很多年度課程,充了不少學習軟件的會員,很多時候的學習好像只是在填補掉自己恐懼的時光,這其實是另一種層面的囤積,仿佛學習了這些內(nèi)容,我就能夠成為自以為很厲害的自己,但實際只是感動了自己,物質(zhì)空間輕簡了,卻讓精神空間被塞得滿滿當當。這個階段的自己不停地要求自己,常常搞的身心疲憊,當目光轉(zhuǎn)向了自身,總是能找到自己的不滿足,現(xiàn)在想來很像千與千尋中千尋父母對待食物事物的態(tài)度,我只想占有更多的知識,彌補自以為是的缺憾,最終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只想不停占有的貪吃怪。現(xiàn)在知識信息的爆炸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遠離不必要的信息,也是一種保持本心,輕松生活的途徑。
第三個階段,在我隱約感覺生活與我的愿望背道而馳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接納自己,也許是家人從小給予的期望,讓我潛意識中不停地與自己較勁,把很多自己不需要的期待和標準都背負在自己的身上,糾結擰巴地裹腳前行。當我意識到這些并不是自身真正需要的時候,不再用賺多少錢、有多少名牌、認識多少大人物來定義自己,突然感覺釋然了,曾經(jīng)把我封印住的透明屏障突然消失了,。現(xiàn)在我的生活給我一種舒適自在的感覺,屋子里的物品不少,但是我不會再帶著厭惡的情緒去看待它們,好好使用留下來的物品,內(nèi)心也充滿了感恩和幸福,能夠以一種更加平和的狀態(tài)去相處。學到的東西也不再成為壓在心頭的負擔,而變成了生活中的樂趣,成為個人成長的養(yǎng)料。
當我不再一味地追求極簡,也不苛求自己擁有的物品要在100件以內(nèi),反而生活變得更加舒心,沒有愛而不得的痛苦,也沒有有而不用的遺憾,暫且稱這是一種輕簡的生活狀態(tài)吧。借用《極簡主義》一書中“Love people & use things”(珍愛人·善用物),輕簡生活的第一步,請好好愛自己,接納自己,不要用批評的眼光去苛求自我,沒有人是完美的,最重要的是用愛的光照見自己,進而照亮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