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6年1月31日
閱讀理由:被書名吸引,同時也看到一些書評說是好書。
直到最近,才知道有這么一本好書,迫不及待地找來讀讀,也想確認一下是否是的如那些推薦文章所說的那般,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好書。讀過之后,不由得感嘆為什么早點讀到這本書,那就不用走那么多彎路,也會慶幸,幸好為時不晚。
讀了這本書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自己是個不會閱讀的人。縱觀過去的閱讀經驗,似乎都是停留在基礎閱讀的層次,這也是為什么我總是讀過就忘,明明知道一些東西,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無法形成自己的觀點的原因之一。后來開始反思自省,開始尋找原因和方法,深深覺得養成一個良好的有效率的閱讀習慣很必要。
在作者看來閱讀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學問,從書籍分類,閱讀層次分類及不同的針對方法,在他的細分之下變得清晰明了,有流程可參考,還有詳細的操作方案,走完一套下來,對全書也差不多讀透了,但是也挺費時間的,特別是對于新入門的人來說,需要反復地讀好幾次,反復思考,提問,并回答。
如果真要做學問,像他說的那樣閱讀是必須的,如果純屬娛樂,那還是按興趣來,隨心而讀反而會更好,至少看完可以爽一下,吸不吸收是另一回事,萬一讀到好作品還會有種撿到寶的驚喜。所以在閱讀時,經典和通俗最好都涉獵一些,經典作品就仔細精讀,通俗作品則放床頭閑時翻幾下。而要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就要對不同的作品選擇不同的閱讀層次,既是對作者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一個基礎的原則是,提出問題并盡量回答。閱讀是一個與作者交流的過程,交流過程需要有互動,因們讀者和作者存在不同的時空,所以針對作者的論述提出問題,是最好的溝通方法。
書上提到有四個基礎問題,是在進行任何一種高于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需要回答的。希望自己在進行閱讀時能養成提問的習慣。
問題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這個問題一般粗讀完一本書都能知道,但是要了解作者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關鍵問題來,這就需要一些邏輯思考并畫出全書的架構來了。而我過去常做的是只概括主要觀點,卻未梳理全書的結構,所以吸收到的東西都是零碎的片斷,并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所以我可以嘗試著把全書的結構整理出來,那樣也可以加深印象。
問題二:作者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這個問題是要求找出作者的論點,知道他要傳達的特殊信息。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需要理解力的問題,看能不能get到作者的點,不過有時候覺得這也與作者的表達有關,有的書所表達的東西是很模糊,需要進行分析理解,才概括出來的。這也是考驗讀者與作者的緣分,有緣的會更易get到點吧。
問題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在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清楚之后才能回答的。而我經常是很輕易就作出判斷,凡與本人的認知和三觀相符的,便覺得有道理,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分析過程。不過我又想懷疑一下,或許我的思維過程也不是我以為的那樣,說不定在判斷前,潛意識里已經大概地回答過前面的問題,然后看起來就自然得跳到第三題來作判斷。我覺得以后要養成一種固定的習慣,按順序來,明明白白地把所知道的所理解的先呈現出來。
問題四: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是提供了資訊,這些資訊對你有什么意義?
實話說,我從來沒有回答過這個問題,所以很多書我都還不算真正地擁有,如作者所說的讓一本書屬于你的方式就是讓這本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從來沒有想到過閱讀也是一種與作者交流的方式,沒有這樣的覺悟,大多數都只是有選擇地接受,卻從未試著作出反饋。以后閱讀要記得把這四個問題都過一遍,慢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些都是閱讀此書得到的啟示,而這些啟示是需要在實踐中才能轉化成為我自己的東西。閱讀是一門藝術,有一定的規則,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新手要從遵從規則開始,先熟悉每一個細分的步驟,直至應用自如,然后再忘掉所有的細節,跟隨整體的感覺來,從整體來閱讀一本書。這和畫畫跳舞等藝術的學習過程是一樣的,先熟練每個分解的動作,在音樂響起,才可以隨著感覺翩翩起舞,否則,模仿出來的舞蹈,幾乎都是有形無神的。
希望以后讀到的每一本書,都能真正地屬于我,成為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