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艾德勒的大作,這個作者可能我們不太熟悉,但是提到《大英百科全書》,相信大家都應該聽過,本書的作者就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在1972年,這本書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從此由莫提默~艾德勒與查理~范多倫兩位作者共同掛名。有一部叫《機智問答》(Quiz show)的美國電影就是根據查理~范多倫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這本書風行70年不衰,可見其在閱讀上為讀者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全書從閱讀的層次、閱讀層次的說明、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最終目標四個方向作為基本的骨干,將閱讀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說明、檢討與建議。
在閱讀的層次上,作者認為應該有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之間是有關聯的,較高級閱讀層次包含了較低級閱讀層次的特性。
通俗來講,在基礎閱讀中,讀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書上面的字,知道一個句子在說什么。比如“貓坐在帽子上”,讀者并不真的關心貓是不是坐在帽子上,或是這句話對貓、帽子或整個世界有什么意義。他關心的只是寫這句話的人所用的語言。
在檢視閱讀中,特點是強調時間,譬如你可能會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念完兩倍厚的書。要求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通常很短——抓住一本書的重點。這個層次要解決的典型問題是,這本書在談什么?例如在完成檢視閱讀后,應該能回答這樣的問題:這是哪一類的書,是小說、歷史,還是科學論文?很多人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孜孜不倦,甚至連目錄都不看一眼。他們在只需要粗淺翻閱一本書值不值得讀的時候,卻拿出了仔細閱讀、理解一本書的時間。這其實是加重了閱讀的困難。
在分析閱讀中,特點是在追尋理解。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一本書,那么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整本書主要就是在談這個層次的閱讀。
有了分析閱讀的基礎后,閱讀的最終目標,主題閱讀便能順利進行了,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里行間的比較還不夠。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很顯然,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同時可能也是所有閱讀活動中最有收獲的。
在本書中,除了上述層次的閱讀外,對于輔助閱讀、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活力與藝術等,也有所討論,并提出相關的看法,對于閱讀概念與價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銳的觀察。
有許多人閱讀完書籍之后,便迅速的遺忘書籍中所提的相關內涵了,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得要領的。本書創造性的列出閱讀者在各種層次的閱讀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不但幫助讀者在以后的閱讀過程更清晰的理解和領會書中要旨,單單是在閱讀本書時,這些字體加黑加粗的規則也使閱讀過程輕松不少。
比如在第五章: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中,作者認為關于一本書,讀者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1、整體而言,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2、作者細部說了些什么,怎么說的?3、這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4、這本書和你有什么關系?從這四個問題里,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時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重要了,否則你可能讀過很多書,卻不知所以然。所以作者強調“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后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這是絕不可忘的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
其實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有相當的多,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寶貴概念更是能讓我們一生受益。筆者在讀完這本書后,對于以往只是閱讀而不去探究“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因而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感到汗顏。就像中文版本翻譯者在序言里說:自己四十四歲才讀這本書深感懊惱,如果在他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他會少走多少閱讀的冤枉路?這恰恰也是我想要表達的,任何一個讀書的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如果不能很早,那也不要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