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悶地周末早晨起來做了半天ID排版,中間出去吃了半碗面條,到了下午三點,實在被文字圖片搞得煩悶,跑到操場上透透氣,本應該是例行的跑步而后健身,今天是實在跑不動了,走了幾圈,邊走邊聽“蕭秋水”老師的知識管理,完后完成課后的作業。
今天聽到《認識自我,讓知識圍繞著自我從新出發》。很巧的是最近由于各種事情有些苦惱,課程雖然未必能藥到病除,但是反芻與自省,從新認識自己和真正客觀的審視一下自己,如今確實是有必要的。
結束老師說可以做一個小測試:給自己一分鐘寫下幾個小問題來形容自己,然后再找來朋友同事領導等再來用一分鐘寫下對自己的形容詞。對照一下,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為什么互有差異?
一邊走一邊用手機記時,寫下自己對自己的形容詞,之后又隨便找了幾個朋友和長輩讓他們幫忙寫一寫,結果就是——大相徑庭……
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些還有所相當,但多數也是不盡相同。而別人與自己的評價,沒有一個,完!全!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一分鐘,馬上能想到的自我評價是:聰明、與眾不同、怯懦、自卑沒自信、丑但是有覺的有了頭發會很帥、情商高。
不知道是自我感覺良好,反正優點沒有一個相同的,類似的都沒有。缺點也沒有相同的。
朋友們的給出的評價以肯定較多,缺點的話人們有時候更習慣說好話吧,所以相對中肯。但是如此的大相徑庭讓人乍舌。可能是遠近親疏上,有的因為關系還不是十分親昵,有的是因為地域原因好久不見。還有有時候在長輩面前自覺不自覺的刻意隱藏遮蓋或者主觀能動的發揮。或者是因為對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情而所產生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或者隨意放縱或者相敬如賓先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云云。可能這些都有可能讓別人覺得我就是那樣的一個人。這是朋友長輩們差異的原因所在。
至于自己的評價。有時候自己對自己真的不是很能看的清,要不然“認識你自己”可能就不會稱為一條真理箴言了。可能就是人自己所期待自己的樣子和自己實際表現在現實別人眼里的樣子就是兩個樣子,因為這點的認同差異導致了人自身期待的回應,最后產生極多的問題。哦,對,比如你為什么不喜歡我啊,我那么棒?
小時候一次印象很深的美術課,我們邊畫畫,老師邊和我們閑聊,說到畫畫也能看出孩子的性格,而我就是想放開但是放不開的樣子。這話說的真對,小時候我就很贊同了,可是不以為然,到現在有點如夢初醒,也不怪其中一個朋友評論我“傻乎乎地”,倒是真的挺客觀的。太拘束了時間長了變成靦腆,時間長了是老實,有思想卻不露鋒芒久而久之就是平庸。怪不得我總覺得說人“老實”是罵人的話。又有朋友說“不善表達”與上面也可能是同根同源。歇后語: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說的就是這一點。
后來仔細琢磨一下所有的評價都是可以連成一個串,便是套在你身上的標簽。與其說自己眼中的自己是想讓自己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當然是優點方面。而怎么破處別人眼中的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簽,從而化繭,成蝶。這就是需要學習和知識管理,有方法有目標有途徑的成長。
最后結尾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做到足夠的城府,是不是就可以讓自己想在別人眼中成為什么樣子就能成為什么樣子,像是“千面人”一樣?
一舉一動,都是承諾,會被另一個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