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達,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在一些家庭中,競爭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并且一直持續到他們長大。媽媽們就把他們的小孩子們送去上各種各樣的班,并且她們總是把他們與其他的孩子們做比較。”她認為:“這是不理智的,人們不應該把孩子們逼得太緊。”
安娜一家是一戶典型的美國家庭。對于安娜的三個孩子來說,生活是非常忙碌的。“放學后的大多數日子,”安娜說:“我帶我的一個兒子去練習籃球,我的女兒去訓練橄欖球,然后我還要帶上我的另一個兒子去學習鋼琴。或許我可以刪掉孩子們的幾個活動,但我相信這些活動對孩子們的未來很重要,我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成功。”就這樣,疲憊的孩子直到晚上7點后才能回到家。他們不得不快速地吃完晚飯,然后去做他們的家庭作業。
中國古詩有云:“少壯不努力,老大突傷悲。”更有“程門立雪”,“聞雞起舞”,“頭懸梁,錐刺股”歷史典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發圖強,努力拼搏。所以,中國的孩子們有時周末比上學日更忙,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將來可以進入一所好學校,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習考試技巧,練習體育運動,學習特長技能,不得不去上那么多的課外輔導班。
為什么不讓孩子只做孩子呢?為什么不讓孩子有時間放松和自我思考呢?
或許大家會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但是正面的壓力能為我們帶來高績效,是一種積極的信號。面對壓力時,只有將心智喚醒,懂得自我調適,才能降低情緒負擔,真正快樂的工作和生活。事實上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在感到壓力時,會越戰越勇,努力解決問題;而有的孩子面對壓力時,會變得非常低落,用忙碌、拖延或自欺來逃避,結果問題沒有解決,自己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比如我閨蜜的兒子,今年四歲多,我閨蜜一直稱他為“小暖男”,就是這樣貼心的“小暖男”在他媽媽督促他練習鋼琴時,不但沖我閨蜜大喊:“再也不想學鋼琴了”,甚至還用手推搡了他的媽媽,然后就把自己關在自己房間里。再比如我的一位學生,是一位勤奮,踏實,努力的女生,生怕辜負爸媽和老師對她的希望,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凡事都力求做到完美。就這樣的一位女生沒有等到學期結束,就不得不退學,回家接受治療,因為她最近總是頭痛,耳鳴,渾身乏力,夜不成寐。
為什么面對壓力時,孩子們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呢?
一是人格的影響作用:如何對待、理解和處理壓力源,會受到人格特征的影響。
外控型人格:認為個人生活的主導力量是外力,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內控型人格:認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根源都在自身
二是認知評價的結果:
積極的認知評價,根據現實調整需要與動機,對傳入信息進行正確評價,發揮應對能力。
消極的認知評價,則認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模糊,不能正確判斷及有效應對。
讀到這里的親們,你們是不是很想了解壓力到底是什么?
所謂的壓力,就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stress)是一個外來詞,來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痛苦。現在所寫的單詞“Distress(悲痛、窮困)”的縮寫。有“緊張、壓力、強調”等意思。
《好好教導孩子》(英語版)一書中說,年輕人的時間表要是排得大滿,他們“通常會出現壓力帶來的癥狀,尤其是頭疼,胃疼等身體不適。”當發現孩子正面臨壓力,我們該怎么辦?
首先,鼓勵他們把感覺說出來 ,當然我必須給予足夠的耐心,能夠靜下心來去聆聽孩子們的心聲。
其次,重視他們的感覺 ,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他們從未遇到的,他們還不知道如何處理。
再次,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睡眠, 缺乏睡眠會讓孩子的思考能力減弱,應付壓力的能力也會大大降低。
最后,幫助他們找到舒緩壓力的方法。或許聽聽音樂是舒緩壓力的不錯選擇,輕柔的音樂能令人心情平靜。而搖滾樂、重金屬則能起到發泄情緒、放松身心的作用。或者陪孩子去郊外走走,聽聽大自然的聲音,也能令人心曠神怡。又或者鼓勵孩子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下棋,游泳,爬山……總能放飛心情。
盡管想要孩子成功是很正常的愿望,但是擁有快樂的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