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論語解悟》里仁 第八、九、十章
后一篇 《論語解悟》里仁第十四、十五章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先生說:君子記掛的是德性,小人記掛的是鄉(xiāng)土,君子記掛的是法度,小人記掛的是恩惠。
懷:思念,記掛義。
德:德性。
土:鄉(xiāng)土,也有譯作土地的,有安于居處的意思。
刑:法度。
惠:恩惠。
[愚悟]
本章談論君子小人記掛不同。君子好德,常欲保持天性的善良,所以常常記掛德性是否符合天道。小人不好德,只顧自己的起居是否舒適安逸,所以多戀安居。君子又多思法度,唯恐自己的言行有違道德,不合于法度,成為有罪之人。小人唯利是圖,善于鉆營,有時為了利益,甚至不惜觸犯法度。君子小人不同如是,只要看他們平時記掛什么,就可以清楚的區(qū)分開來。
讀完本章,余以為這里的小人,并非我們現在所說的卑鄙小人之小人,他們更等同于碌碌無志向、不求德的人,安居圖利是他們唯一的追求。有時想想,你我倘若無志向,不求德,不也是小人一個嗎?所以我們更當慎之警之,以免有小人之嫌。
本章也有用位來解說君子小人的,即君子是在位的人,小人是在下位的人,解說也通,但略有牽強,故不采。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譯文]
先生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來很多怨恨。
放:音fang(仿),有兩種解說,一說放縱義,放縱自己在利益上行動;一說依據,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今暫從后說。
多怨:有兩種解說。一說人多怨己;一說己多怨人。兩說正好相反,人多采前說,今從。
[愚悟]
一個人,如果一切行動都圍繞個人利益,必然會影響處事的公平性,損害到別人的利益,那么招來大家的怨恨也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如果能依仁義而行,處事更多地考慮是否公平合理,惠及大眾,那么大家一定會心悅誠服,自己也會受人尊敬、愛戴。譬如桀紂為一己私欲而天下叛,文王依仁而行而天下服。本章所述的道理簡單明了,不需多說,關鍵還是在于能切實行動起來,遇到利益的時候,多問自己一句,這樣做,合仁乎?合則行之,不合則舍之,相信如此取利,必能少怨多悅。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
先生說: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嗎?(治國)有什么困難呢?不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的,那又拿禮怎么辦?
何有:言不難也,何難之有,有什么困難的意思。
[愚悟]
禮主于敬,而能謙讓,若能謙讓,則必有敬,所以說讓是禮的本質。為國,定有上下之分,上位者如果能明白禮讓的本質,行禮讓之實,禮就能真正起作用,上下能和,如此治國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上位者認為,禮是用來別異同、分尊卑的,而不知道謙讓的本質,容易為禮傲慢不敬,上下易起爭心,禮也只是徒具形式,空有架子而已了,如此為禮,又置禮于何地呢?
為國如此,為家、為鄉(xiāng)、為企何嘗不是,雖然現在禮節(jié)的形式少了,但謙讓的本質卻不曾改變和失去。愿你我多行禮讓之實,多推謙讓之風,以致社會和諧,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