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進食堂就聞到了濃郁厚實的香氣,興致勃勃地要了一碗羊肉泡饃,卻覺得機器切割破壞了饃的紋理,抱怨是在吃快餐充饑而已。我暗自嘲笑著,賤人就是矯情啊。
同事問我“好吃的定義是什么呢?”
我一時竟不知道如何回答。一直以來,“有好吃的不吃你傻呀”都是我的口頭禪。什么是好吃的?是百年老店?是顏值爆表?亦或隊伍排的長?我想,一千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吧。
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喜歡把烤干的饃片掰碎泡在菜湯里,好吃不過湯泡饃,膨脹的饅頭青春煥發,香氣十足。我吃的狼吞虎咽的,直到盤子被我舔的干干凈凈還戀戀不舍,整個餐廳里飄蕩著我的打嗝聲,幸福的久久不能平靜。
直到有一天,媽媽帶我去西安吃了一碗羊肉泡饃。我在小小的店里四處張望,其實那就是饃泡在羊肉湯里,加上少許粉絲幾塊肉幾片青菜,雖不起眼卻香氣撲鼻。小小的白吉饃在母親的手下,掰的黃豆粒大小,早已饑腸轆轆的我一邊嘲笑她一邊麻利的撕成大塊交給了服務員。
可惜,并沒有我期待的美好,饃帶著幾分生硬進入了我的胃里,完全沒有入味啊。我的臉拉的老長,朝母親大聲的埋怨著,母親并不說話,笑著把她的碗端到了我的面前。我詫異,不都是一個店一樣的材料一樣的師傅嗎?卻發現淡淡的面香中,湯汁的味道越嚼越濃,味道真真的好極了。
媽媽告訴我“饃掰的認真,師傅也會覺得你是認真生活的人,會認真的給你煮。對自己吃的,連自己都隨便應付的,師傅也會湊合給你做熟了應付你。”
哦,我點頭,原來,一碗泡饃里還藏著大大的人生哲理啊。
那鮮紅的辣椒醬,大片的羊肉,濃香的高湯, 一直回味在我的夢里。
后來,我赴西安求學,才知道,它和兵馬俑,秦腔并列為西安三大寶。當地人喜歡早上吃一鍋湯泡饃,據說那個湯的味道正宗極了。當然,習慣了早餐豆漿包子的我自然是沒吃過這種美味,卻學會了假裝當地人的樣子,拿起筷子,不攪拌,從上面開始吃,吃遍了同盛祥,米家,老孫家……一個白吉饃,提前一個小時,趁著未餓之際,和同學一邊聊著天南海北一邊慢慢的掰著手里的饃。師傅會問,口湯還是水圍城啊?口湯就是吃完了碗底的湯剛好剩下一口。經過自己DIY端出來的泡饃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吃起來,自帶層次,由淡至濃,再點上一瓶冰涼的冰峰,那四溢的香讓我這個吃貨幸福的手舞足蹈。我也始終記得連對自己吃都應付的別人也會應付你,那是一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吧?
可惜,記憶中的味道越來越遠,有時候,我感嘆,是它變了還是我變了?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機器切的饃塊方便了很多人。再去西安,回民街上飯館林立,各種各樣的清真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吆喝聲,打鬧聲不絕于耳。各種名字的泡饃店,都坐滿了食客,普通和優質之間,大家更傾向于點優質,畢竟大老遠來了,常常看到有小姑娘們吃的底朝天,對著空碗一頓狂拍,每回,我都想問問,姑娘,真的好吃嗎?
我依然背著包,穿梭在小巷里,尋找著老店。依然像兒時那樣,學著母親的樣子,慢慢的掰著饃。你看,饃掰的認真,師傅也會覺得你是個認真生活的姑娘呢!
我是嗓子發炎還要吃辣的張玉晶,世界那么大,謝謝你讀過我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