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上的那句,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頗有意思,脩是因為干燥而縮到一起的意思,又叫脯,在這里指代肉干、臘肉。束是十條的意思,所以束脩就是十條老臘肉,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條臘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看來要想向孔子請教學問,也是需要一定的財力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十余條老臘肉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隨便拿得出來的。孔子對確實拿不出十條老臘肉的人,也不會就拒之門外,但拿著十條老臘肉來拜師學藝的,應該是教得更認真,會不厭其煩地把自己知道的東西都講給他聽,一點兒都不會覺得麻煩。
這和我們想象中的孔子的人設似乎有很大的差別,一個名滿天下的大師級人物,怎么能口口聲聲將十余條臘肉掛在嘴邊呢?來作為收徒標準呢?可大師也是人,也是要食人間煙火的,不是神話里的人物。也說不定,孔子拿這些收來的臘肉去做了公益,去接濟了那些在人間煙火里掙扎的窮苦人。
從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實際的、可愛的人,說得明明白白,讓前來求知者有個心理準備,要想讓老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拿出你的誠意——十余條老臘肉。不要金子,不要銀子,拎著十余條臘肉上門拜師,想象著就挺有喜感,多么接地氣呀!
孟子曾經對梁惠王說:“如果‘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很好了。”就是說在那個年代,一個人到七十歲時,每天能有一頓肉吃,或者每兩三天吃一頓肉,就是很好的生活了。能吃上肉的,也不會是窮苦人家。臘肉不只是象征著人間煙火,也反應出了經濟實力。
孔子一次要收十余條臘肉,可能還要看是什么臘肉,用什么樣的煙火熏制臘肉也是有講究的,用烏木、紫檀木或者櫻桃木、沉香木考過、熏制過的臘肉,其香味肯定也是不一樣的。孔子肯定是一個對吃肉這件事有見地的人,對送來的這些臘肉是用什么木材熏制的,一聞就會知道,也就可以從人們送的臘肉的香味里看出他們拜師的誠心和實力。
推而廣之,我們對人性也有了一個常識的理解,并且要堅定的相信,即使是再好的朋友,看他時都要記得帶禮物。如果實在想不到帶什么,那就帶上兩吊臘肉,既有煙火氣,又有《論語》感,背后還透著隱隱的贊美,贊美收臘肉的人就像孔子一樣。不過,這只能針對讀過《論語》的人,知道這是表示尊重,不知這個典故的人,看你拎著條老臘肉登門拜訪,也許會不屑一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