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時,難得孩子有時間,自然要帶他們回老家看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等等親戚們。我家孩子這一代,對于親戚的感覺已經很模糊了。他們出生的城市,離開父母的出生地千里之遠,堂的,表的兄弟姐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幾年才能見到一次,屬實跟陌生人沒什么差別。
甚至爺爺奶奶也見得少。我家二樓有一對老夫妻,沒有孫輩在身邊。有時候我沒空,二老就幫忙照顧小寶。以至于有一次我跟小寶說我們一起回老家看看爺爺奶奶吧,小寶奇怪地說:“我的爺爺奶奶不是在二樓嗎?”
中國幾千年來的家族聯系,慢慢薄弱至此。現在的年輕人,不論主動被動,沒結婚沒孩子的為數不少,親戚必然也越來越少,直至形單影只。
社會發展如此,很難說哪一種更好。當然按照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俗,大家族,互相照應,團團圓圓熱熱鬧鬧,是最幸福的人間煙火。但現在這個時代,說好聽點是好男兒好女兒都志在四方,實際點就是誰不要謀生啊?一年一兩次,一兩年一次能回家看看父母就已經不錯了。
然而許多年前我就發覺,每次回老家之后,我都覺得有些焦慮。這次依然。故此,我開始問自己為什么?
記得早些年未婚的時候,每年一回到老家,左鄰右舍聽到誰家誰家的孩子回來了,就都會來看一看。幾位叔叔嬸嬸大伯大媽就聚在我家的院子里聊天,總免不了將我一番夸贊。一個說這孩子從小就懂事學習好,這工作也好,掙了錢給你爸媽;一個說那大城市發達,能在那兒工作了不起,一定能掙不少錢,以后要給你爸媽蓋新房,給你媽買金項鏈金戒指;一個說姑娘你那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惶愧無地。那些在農村呆了一輩子的鄰居們,見到這樣一個走出了農村在所謂的大城市工作的姑娘,毫不保留地捧出了他們全部的贊美和羨慕。但我怎么當得起?所以每次休完假返工,我都要加倍努力,格外小心,生怕一個不妥,丟了工作,那怎么能做到他們口中的掙大錢,給媽媽買金首飾,給爸媽蓋新房的美好想象? 當然更不能讓父母操心失望。
后來已婚,再回去,聊天的內容稍稍不一樣了。鄰居們開始會說誰家姑娘嫁到了福建,生了一對雙胞胎,那個男的開了一家工廠,很有錢,給岳母也接過去了。還說后面那家的妹妹,大學畢業進了一家什么公司,一年掙大幾十萬,這不,才給她弟弟在城里買了房。
如此,我變得更加惶恐了。因為我既沒有找著開工廠的老公,也萬萬沒那個能力給弟弟買房。所以結束假期回來上班的那一個月,也是格外的勤勉。
倒也不算是壞事。
及至人到中年,兩個孩子慢慢長大,我弟弟也已結婚生子。爸媽傾盡全力給他買了房之后,就留在城里幫弟弟帶孩子。他們和我們都漸漸認清并且接受了一個現實,就是能好好地過著現在這樣的日子已算不錯,不奢求更多了。
但我的焦慮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這次回去,發現我爸更老了。胳膊上臉上都開始有老年斑,整個人又干又瘦。他剛因為輕微腦梗出院不久,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人總是有點呆呆的。沒事就坐在那里發呆,或者用手機斗一會兒地主。我在家的時候還總引著他和我說一會兒話。但我想我不在的時候,他是不是就是一直這樣一個人呆坐著。看著他的時候,我時常有些恍惚,這哪里還是當年年輕力壯,在晚上睡覺前會和我跟弟弟玩成語接龍和腦筋急轉彎玩得哈哈大笑的爸爸。
回家第二天的時候天氣有點涼。那天我外出回來,看見爸爸穿了兩件襯衣。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兩件好像都有一點小,扣子也沒扣好,衣服皺皺地掛在身上。腿上是一件假的阿迪的黑色短褲,一雙浴室拖。他坐在桌前吃飯,微彎著腰,很專心地低著頭,短短的頭發都是白的。借著去給他盛粥的功夫,我悄悄抹掉了幾滴不爭氣的眼淚。
我媽倒還好,因為她要帶孫子。小孩頑皮,她每天必須大呼小叫地管著,煩則煩矣,倒是精神頭兒十足。她精神頭兒不足也不行啊,七樓,沒有電梯,小孩一天要上下幾趟。可憐我媽快七十歲了,跟在孩子后面氣喘吁吁地爬上爬下。然后還要做飯,打掃衛生,做家務。
我生氣的時候就說她:“誰讓你要生兒子!”我媽就懟我:“你兩個都是兒子,我看你以后怎么辦。”
我?我希望我跟她不一樣。
我小時候我媽就很辛苦。她是個地道的農民,每天要下地干活的,真真是披星戴月,汗滴禾下土。我媽腰不好,老是疼,就是年輕的時候總是彎腰勞作的緣故。等到兒女們長大成人,我爸的退休金也足夠他們二老用的,我滿以為她要開始過上安穩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沒想到的是,時代不一樣了,要想娶上兒媳婦,對,沒錯,是她要娶兒媳婦,在農村老家有棟小樓房不夠了,要大幾萬彩禮,要在城里買房。于是她一生的積蓄,就這樣如水流而去,沒了。
在家的那天,我們無事閑聊。她扯扯上衣說:“你看我這件衣服,十五塊。”又拽拽褲子:“這褲子十塊。”如果不是知道我爸一個月好幾千退休金,而我前不久給過她錢,回來又給了她錢,我都要慚愧死了。但我只是撇撇嘴,看了侄兒一眼,說:“你錢都花在孫子身上了,怪誰?”她愛憐地摸了摸孫子的背,說:“是啊,都花他身上了。”她嘆口氣又說:“那你說怎么辦呢?”
是啊,怎么辦呢?年輕的爸媽要上班,掙錢養家,誰來帶孩子?眼看著兒子兒媳生活不易,她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量補貼他們一些。
我老是說我媽,她們這一代的父母,把給兒子買房,娶媳婦,養孩子當成自己的義務。像我老家前面的大媽,給兒子蓋新房的時候,就在新房院子的角落里蓋了個不到十平方的小窩,兒子兒媳住新樓房,他們住角落的小窩。我大伯母家也是,新樓房蓋起來,兒子兒媳住進去之后,他們就在廚房里搭了個床鋪棲身,新樓房里空著幾間房養蜘蛛。
我跟我媽說,我才不會像她一樣,花光自己的養老錢給兒子用。她笑著說:“看你現在嘴硬,到時候就不一樣了。”我有多愛孩子?十五歲的哥哥在夏令營兩個星期,我可能會因為想他而含淚;六歲的小寶,我愛他甚于自己的性命。但我以后會像我媽一樣砸鍋賣鐵給他們買房娶媳婦嗎?我希望我用不著,更希望即使用的著,我也不會這么做。
所以這次回家之后我焦慮什么?
我擔心父母的身體,心疼他們想回老家的小院里過著侍弄菜園的閑散日子但不可得,我也焦慮我自己的養老。要是有朝一日,我必須像我媽一樣,住在自己不想住的地方,腰疼胃疼還要給兒子帶孩子,那我該怎么辦?我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要什么時候去實現?假如我這一生,讀書,工作,養孩子之后還要過著這樣的生活,在病痛中結束自己的一輩子,我要怎么回答哥哥經常問我的那個問題:媽媽,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但我兒子長大了之后,會不會又問我說:“媽媽,那你說我要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