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難得孩子有一天的空閑,又是清明臨近,于是便想著帶妻女回家看看老娘,也給老爸去上個墳。前一天商量時,孩子很興奮,一是終于不用上輔導班做作業了。二是也想回老家玩一下我安利給她的各種新奇的我小時候玩過的鄉下玩具。并且聲明要用自己的零用錢給奶奶買好吃的。孩子長大懂事了,我心里很是欣慰。
?第二天早起時,天色陰沉,早餐后匆匆上路,一路西行,陰霾愈重,田野里兩邊的麥田已經郁郁蔥蔥了,天地之間一眼望去的綠色地毯連接著北垣和渭河。高速路邊的行道景觀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只是天公不作美,純黃艷粉的花兒們在陰沉的天氣里也顯得少了很多的朝氣。若是春和日麗應該是絕美的風景了。路邊能看到偶有一簇簇的楊樹或者梧桐樹。有些是三五一簇,大多都是田間地頭的獨行俠。讓麥田一襯,愈發顯得孤單。楊樹才綴滿了毛毛蟲一樣的花絮,嫩芽尚未發出。梧桐偶有花朵半開,葉子一樣未見蹤影。也有一些洋槐樹,虬枝張牙舞爪的硬硬的直指天空,似乎與春天在置氣,未見春色。
路兩邊的村莊里大大小小的樓房林立,大都是一個模樣,兩層的樓房,白色的瓷磚飾面,一水的鋁合金門框。新樓舊房攪合在一起,每個村莊基本都是一個摸樣。田間地頭鮮有人影。
?一路向西,路過咸陽、興平、武功、楊凌、絳帳、眉縣。路上的車不很多,雙向八車道開的比較順暢。我一路開著車,看著這些熟悉的莊稼、樹木和村莊。思緒也被拉出很遠。
作為一個老陜人,因為戀家所以畢業工作后還是選擇留在本省。故土難離啊。我雖是眾多從農村走向城市中的一員,但根卻是深深的扎在老家這邊。從西安到老家不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全程高速平原,一馬平川,自從有車之后回家一趟早已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了。這些年雖然每年都要回來很多趟,但是家鄉似乎在一天一天的發生著變化。哪些兒時的家鄉的情景都在逝去。
看著路邊的這些村莊就知道這十幾年村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都在提高,幾乎家家都能蓋起小洋樓,只是卻沒有了長期居住的人,蓋的再漂亮的樓房也不及在城里能有一個溫馨的單元房。農村人已經沒有幾個熱衷于種地了,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原來大半年的工作量現在用機械只要幾天能完成了,解脫出來的大量勞動力都走向了城市。這一大群的農民工或遠或近的在城市里尋找工作和生存的空間。
家里都留給了老人和孩子,而人員的流動,農村生源的不足,又有大量的學生流向蔡家坡鎮或者是縣上,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又成了陪讀人群。紛紛在鎮上或者縣上租房或者買房。而農村卻成了一個個的空心村落。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都還會留戀這塊土地。而年輕一代們沒有在這里長時間的生長和勞作又怎么可能還像我一樣的會這樣的懷念老家呢?
從蔡家坡下了高速,再走十分鐘爬上北原就到家了,從公路拐到村里的小路上,現在村里的小路已經不像小時候是那種土路了,現在國家都給每個村子都修成了村村通的鄉間公路,路兩邊都種上了行道樹和花草。兩邊的墻面也都刷了白,畫了漂亮的宣傳畫或者題上了標語或者是詩詞。原來路邊的一些空地都打了水泥地面修成了健身廣場。和城里很多小區一樣的建身設施。只是這些廣場卻鮮有人影,偶爾有的不過是周末回家的幾個半大小伙子扔幾下籃球。在家帶孫子的老頭老太太們陪著孫子蕩個秋天。健身器材孤零零的呆著廣場里看著車來車往。
進了村子,小雨下起來了,淅淅瀝瀝的。干凈的街道上卻見不到幾個人,現在平時能在村里呆著的大都是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這個天氣也都估計是呆在家里看電視上網吧。很多家的大門都上了一把鎖。每年只有夏收和過年的時候村里的人影才會多起來。一般都是不過半月,又都走的干干凈凈。村子里顯得安靜而落寞。路邊經常有各色城里淘汰下來的寵物狗倒是不少,只是到了鄉下,個個蓬頭垢面,見到人或者車不免興奮的吠叫幾聲。
到家門口的時候,老媽已經在門口等著了,估計是遠遠的聽見車聲了。見到我們高興的招呼,見到孫女也是笑的合不攏嘴。大姐正在院子里拔草。院子里的菜園長滿了青草,大姐忙的兩腳帶泥,菜地里已經拔了一大堆的雜草。老媽是上周才從寶雞大姐家回到老家,大姐見到我們不免說起老媽的固執。暖氣都還沒停,天氣還冷著天天吵著回老家,剛好趕著這幾天倒春寒,家里冷的不行。我笑著說老媽在家里從來都是說一不二,你還不清楚咱媽啊。大姐笑到,說老娘老了就該聽聽兒女的了。又說老媽今年的記性大不如前等等,說起老媽的身體我不由的心里緊張。
這幾年老媽身體一直不好,身邊基本都是大姐和二姐在照顧。大姐孩子都成家立業了也有空閑。才能陪著老娘看病修養,在老家在寶雞無微不至的照顧,每年都像候鳥一樣,冬天移居城里享受暖氣,一到開春就回到老家種菜養花。大姐是我們姊妹五個的老大,照顧老媽的重擔每次都義無反顧的主動挑起。如果大姐有事回寶雞了,二姐就會過來照顧老媽。大哥和大嫂也幾乎是每周都回來看望,照顧家里和地里。老家這棟房子和院子就成了我們姊妹五個和老媽最牽掛的家了。
家里的房子是我剛畢業上班后父親蓋的,已經有十六七年了,當年父親說是自己養了五個孩子個個都很爭氣,三個大學生讓他在村里也倍感自豪,老小也上班了,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了,必須蓋棟像樣的房子。我和大哥都在城里工作,本來想勸父親蓋幾間大房就可,我們又不回來住,但是父親執意要蓋兩層樓房,說是我們逢年過節回來每個人都是一家子,每家都要有間房子。只是這一蓋,父親勞累過度也重疾染身。
房子起來后的第二年父親就撒手人寰。房子還沒內裝,只是住的人卻已經沒有了心勁。平時心強好勝的老媽在父親走后一下子就老了很多,接下來的十幾年里抑郁癥反反復復的折磨著她,直到近幾年才在藥物的幫助下有所好轉不再犯。原來說一不二的脾氣也柔和了,麻利的腳步也遲緩了,原來的好記性也大不如前了。每年不管在哪個孩子家里過冬,總是惦記著家里的一草一木,一旦天暖總要著急回來。
因為下雨,屋子里的尤其感到冰涼,大姐洗手去準備做飯,妻子穿的少了點,扛不住凍坐到老媽的炕上去了,女兒一個勁的要我給她找著找那,她要用個籃子和樹棍和嬸子來做一個捕雀神器。只可惜天冷下雨,麻雀都縮在屋檐下不肯出來上她這個簡陋的套。盡管誘餌是看著不錯的面包屑。女兒玩的索然寡味。在屋門口轉來轉去,也沒找見一個能玩的小伙伴。下著雨的街道更加的冷清了,女兒嘟著嘴坐在沙發上看起了熊出沒。
我陪著老媽拉著家常,問東問西,老媽給我說村里的我哪個伯伯去世了,去世之前已經顛三倒四,不認識人了,走失過好幾次了。哪個嬸子又住院了,一下子花了好幾萬,國家還能給報一半;哪個嫂子去城里給兒子帶孫子了,怎么和媳婦處不好了;誰家的丫頭嫁人了,房子買在哪里了。女婿還是外地人,長的很個子不高;哪個誰家的小子又從城里帶了個媳婦回來定親,彩禮要十萬; 誰家的小子創業失敗想不開自殺了,媳婦留了一個多大的孩子就走了;哪個老太太獨自在家看孫子,突然病死在家竟然沒人知道等等奇聞異事。村里村外的這些家長里短都是老媽回來后的另一個嬸子串門時給老媽學的,老媽然后如數家珍一樣的給我再講一遍。期間不免一番感嘆。
聽著哪些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名,我努力的在記憶中搜尋他們的模樣,看能否一一對上號。我上學離開老家到現在也有二十幾年了,哪些我熟悉的長輩和同輩們大都老了,很多人陸續都不在了。和父母同輩的人中已經沒有幾個了,當年年輕的嫂子們大都做了奶奶,不是去城里就是去城里帶孫子了。現在村里見到的老人基本都還認識我,年輕一點的基本上互相不認識了。兒童相見不相識也很正常。這個村子越來越落寞了。
聽著老媽絮叨,我卻在心里深深的憂慮起來,村里的老人們越來越少,好勞力也越來越少,孩子們越來越少。村子里的到處是炊煙的情景也很少看到了。老媽經常會憂慮的說,等她百年之后連個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人都去城里掙錢去了,除非不得已已經沒有幾個人愿意呆在農村了。盡管農村的設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聽說繼自來水、有線、寬帶之后,天然氣也會拉到每家每戶。但是在當下的中國,在這樣的農村又能真正留得住哪些人呢?城里人都向往有一處田園,養花種菜,給自己一個安閑的田園生活。而農村人卻把這些舍棄掉一頭扎進城里,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
記憶中小時候那一到放學或者收工,滿村的炊煙和孩子們的嬉鬧聲以及媽媽們喊孩子回家吃飯的情景和聲音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了。村里最有錢的人家房子蓋的跟別墅一樣,門口的玉蘭花開的繁花似錦,只是門口長滿雜草,大門緊閉,老太太早就被兒子接到城里看病去了。空留下一院子的寒鴉嘰嘰喳喳。還有幾家人家敗落,后代出去打工再沒有回來過的,家里老房子已經坍塌,滿園一人高的荒草。
?想到這些,不免有些黯然。農村人集體走向城里,現在國家一味的要發展城鎮化,把農民趕到城里真的是好事嗎?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又如何在城里站的穩腳跟呢?什么才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呢?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是不是到我們這一輩就開始凋零了呢還是賦予它更多的時代特征了?國家也一直在扶持農村的基礎建設和醫療建設,但是,為什么還是找不見我們想象中的繁榮呢?
我這十幾年來一直在城里打拼也算是在城里扎下了根。但沒有一天不感到危機感的。每天都為了自己和孩子不敢懈怠。同樣在城里的堂哥在城里頻繁的更換工作,為被克扣騙走的工程款著急上火,為早早輟學的子女焦急,為能買一套城里的房沒日沒夜的勞作。而家里早就蓋好的房子也就是過年回來住幾天又匆匆的趕回城里上班。想想看,等我們這一輩老了還能想著回老家來養老或者回來看看。那孩子們呢?我估計大多已經沒有了這份鄉情了,在長年累月的打工生涯中慢慢融入城市,心中也不太會在有這樣的鄉情了吧。
?吃過中午飯,二姐兩口子聞聽我回來了也趕了過來。姐夫去年的上班的工地完工了,今年還沒有工程,姐夫閑在家里,五十出頭了,工作不好找,聽人說現在很多工作需要會開車,便想借這個空擋學個駕照,在寶雞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結果科目二還沒有過。便泄氣了,想讓我給找份工作。我直言這個年紀城里人有技術的找工作也比較困難,很多單位45以上不會考慮,讓你干體力活你也干不了了,找個要學技術方面的,你也學不動了。干點清閑的又賺不了多少錢。在城里一吃一喝剩不下幾個。二姐立馬憂慮起來,因為他們剛傾其所有在寶雞給兒子買了房,每月的按揭還要還的。兒子還在上學,每個月生活費都要上千塊,自己在村辦工廠的工資還不夠兒子用,看到二姐這樣我也不由得心疼起來。告訴她不要著急,我會想辦法給姐夫找工作的,只是你們干嘛這么早的給兒子買房呢?二姐理由一堆,兒子談的女朋友在寶雞,現在城里結婚,沒有房子誰嫁給你?而且再過幾年房子又會漲,到時候也是買不起。家里的房子兒子肯定是不愿意回來住。女兒工作穩定基本不用操心,就這一個兒子,不給他買房,靠他自己在城里買房得多少年才能買得起啊。我也無力反駁。這就是現實,二姐兩口子這么多年的辛苦奮斗最終是在城里給兒子買套房子,五十多了還要必須要出來工作。靠種地根本就賺不了幾個錢,這也許就是很多農村家庭的寫照吧。
回家回的沉重,這些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凝結。仔細想來,老家這樣的變遷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大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逃不開這樣的宿命。只是,是好是壞又有誰能說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