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是選擇,你的現狀是過去所有大大小小選擇的結果。高考之后選專業選大學,大學畢業之后選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齡選擇陪伴一生的伴侶,甚至于就算你什么都不選也是一種選擇。
縱觀我過去的選擇,有的選擇堅定不移且至今都不曾后悔過,而且相信未來也不會后悔,作出這些選擇現在想想都覺得當初的自己是明智的,因為沒有它們就沒有現在的我;然而有的選擇毫不掩飾得說現在的的確確是后悔的,有時候還會對自己說要是當初怎樣怎樣,現在就會怎樣怎樣,自己知道時間回不去,生活也不會給你重做一次選擇的機會,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罷了。然而反思的時候,那些現在后悔了的選擇無一不是因為沒有清晰的價值觀造成的。所以我深刻認識到,錘煉自己的價值觀,實質上就等同于提高選擇的質量。
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讓你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著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正確的價值觀取決于腦子里面有沒有足夠多的清晰的概念和方法論。如果掌握的信息不夠充分,掌握的概念還不夠多不夠正確,自然也不能形成正確、清晰的判斷。當初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獲取的信息根本不足,首先是片面理解了這個行業,現在想起來還覺得當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其次是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別人覺得這個行業熱門就去讀了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考,也沒有去搜集更多的信息。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指導的情況下,接觸到專業的實質性內容之后,才發現其實并不適合自己。當然,生活有時候并不會遷就你,先就業再擇業已經是當前嚴峻就業形勢下的一種普遍現象,但你的價值觀越正確,選擇質量越高,做出選擇之后的方向就越接近你人生的正軌。
現如今,剩男剩女一直是大家樂此不疲討論的話題。我們說很多人之所以剩下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他們一直在挑:長相太丑不行!個子太矮不行!人太無趣也不行!收入低不行!學歷差不可以!......乍一看,每一個要求好像都很普通,但是羅列了這么一堆,最終始終遇不上符合條件的那個人。而那些沒剩下的人為什么就那么容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呢?是因為他們的思考的模式是這樣的:對方只要滿足最重要的一條就足夠了。看到了么,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的更深層的方法論,就是添加必要的條件。
一定要盡量做到只考慮且不遺漏那些最必要的條件
回到前面舉的例子,剩男剩女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考慮了太多不必要的因素,對于那些必要的條件卻充耳不聞,打個比方說,一生的伴侶對于你來說最最重要的難道不是具備能跟你共度一生的特性或者說品質嗎?身高學歷相比這些特性來說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另外一個方面,做選擇的時候干脆忽略了那些必要的條件,把眼光釘在不必要的因素上,更容易優柔寡斷,瞻前顧后,甚至錯過最佳的選擇時機。因為有時候必要的條件只有一個,滿足了這個條件,其他的就都不是什么大問題了。現在想來,畢業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仍然不夠清晰,選擇工作的時候把眼光釘在了“工作一定要專業對口”上,沒有去嘗試更多的可能,也錯過了更多的機會。
并非沒有選擇,而是不愿意承擔選擇的后果
文章的開頭也說了,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選擇過于艱難,害怕改變,喜歡維持現狀,覺得這樣比較有安全感,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不愿意承擔選擇的后果。但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去改變,又怎么可能遇到更好的風景呢,又怎么會連接上意外的好運和驚喜呢?在這一方面,其實我挺矛盾的,一方面,我害怕改變,怕自己改變之后情況會變得更糟(比如說2016年自己打算換工作但遲遲沒做行動的時候),但另一方面我又期待改變,喜歡嘗試一些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期待加入一些儀式感讓生活變得不一樣,喜歡了解不一樣的想法等等,然后我就思考到底什么原因會讓我害怕改變呢?現在想明白了,其實是不敢承擔選擇之后的后果,同時也因為我覺得自己所做出的決定沒有一個清晰的價值觀作為支撐,簡單來說,還是因為沒想明白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但現在想清楚了,首先,人格的獨立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對自己的選擇獨自承擔后果,如果連自己的選擇都沒有承擔后果的勇氣,何談人格的獨立呢?其次,相信自己的判斷,想清楚了就去做,結果最壞也不會壞到哪里去,因為你的選擇是建立在清晰的價值觀上,而不是盲目跟隨,人云亦云。正面的積極暗示有助于目標的達成。
通過記錄鍛煉自己的選擇能力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就養成了記錄的習慣,閱讀的時候通過寫想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剛開始訂閱專欄的時候,通過留言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冥想的時候通過備忘錄來記錄自己的冥想體驗,每個月月末通過年度計劃復盤來查看計劃的完成進度,啊之前還建立了自己的反思錄,不過這個習慣沒有堅持下去,是時候該重新培養起來了(通過每日總結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前兩天剛決定要培養起記錄形成日記的習慣,就是每個周末做一次周計劃,每天晚上睡前做第二天的任務列表。這個習慣剛開始實行兩天,發現兩大好處:一是在列計劃列表的時候就相當于給自己的任務來一次梳理,在大腦里面形成一個大概的解決思路;二是一定程度上拯救拖延癥患者。
這些記錄習慣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大腦的思考路徑看得見,同時也方便日后復盤,不斷錘煉元認知。同樣的,從笑來老師那里受到的啟發,我們可以通過記錄自己的決策過程來鍛煉自己的選擇能力,準備一個本子,專門用來記錄自己的“決策過程”,方法和步驟是這樣的:
1.面對任何一個選擇,都可以拿出紙筆開始羅列篩選條件;
2.為每個條件的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
3.考慮每個條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必要,要么沒必要;
4.三十分鐘之內,結果就會一目了然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鐘的時間重新仔細過一遍。實際上,面臨的選擇的重要性越大,越要重復多次。
按照這樣的一個步驟,我近段時間的工作選擇的問題似乎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方向,我把幾個關乎到工作選擇的因素羅列了出來,比如專業對口,工資待遇,文化氛圍(也即環境因素),穩定(周末及正常節假日),發展平臺,興趣這六個因素按照其重要性為其打分排序,然后再篩選出必要條件,最后確定出兩個方向,同時給這兩個方向設定時間節點,盡早做準備。這就是我初步的思考,相對之前的迷茫不確定清晰明朗多了,起碼有了具體的努力的方向。
記錄的習慣讓我們得以回顧,得以反思,有了回顧和反思就會有改進,有提煉最終形成一套完善的價值觀體系。堅持記錄,相信時間的力量,做時間的朋友,最終的驚喜你一定看得見。
注:文章題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