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處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對兒童的發展,起著和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同伴關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視的關系之一,它決定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幸福感。
湯加輝說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有時候并沒有想象中的大,而孩子在家庭之外的同齡群體的影響力往往被小覷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所在的社交圈,對他的影響力逐漸提升。
在孩子的世界中,喜歡和誰交朋友,不喜歡和誰交朋友......這些父母眼中幼稚的事情,對孩子而言至關重要。
孩子們的友情里,不總是童真,也藏著孤立、排擠、霸凌......
孩子的社交情況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也是我們最需要隨時關注并合理引導的問題。
其中,最讓父母擔心的,一是孩子交不到朋友,二是孩子交到“壞”朋友。
交不到朋友,父母還能為孩子創造社交條件,但對于后者,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呢?
每個孩子成長路上都有可能遇上“壞朋友”。
曾經有位家長求助:前段時間給女兒買了她喜歡的禮物,今天怎么也找不到了,一問之下,女兒才說是被朋友借走了。
這不是第一次借東西給朋友,而且常常“有借無還”。
媽媽問孩子:“你不喜歡這個禮物嗎,為什么要借給朋友呢?”
孩子吞吞吐吐回答:“我如果不借給她,她就不跟我玩了。”
媽媽聞言十分心疼,只能有意減少兩個孩子相處的機會,也想方法帶孩子結識其他新朋友。
這位媽媽的煩惱,很多父母都經歷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那么“守規矩”的小孩,這些孩子的本性也不是道德上的“壞”,只不過行為習慣不好,作為父母,我們不免擔心孩子會這樣跟著學“壞”。
比如從來不說臟話的孩子,在結識新朋友后,不經意說了臟話;平時守規矩的孩子,也會跟著孩子霸凌他人。
大人通常不理解,為什么孩子喜歡和這樣的“壞孩子”一起玩,甚至不少孩子還表現得非常卑微,壓抑自己,迎合對方。
其實,這都是孩子太害怕沒有朋友了,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害怕孤獨,更在意同齡人的目光。
為了融入社交圈,往往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決定,哪怕這件事情是錯誤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同伴壓力”。
孩子3歲以后社交意識開始覺醒,慢慢進入一段人際交往的敏感期;上了小學后的孩子,會更加渴望同齡人的接納;等到了青春期,同伴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會超越父母。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朋友不是孩子決定的,但是愿意和什么樣的朋友相處,孩子有著屬于自己的評判標準。
遇到“壞”朋友,是難以避免的。
孩子遇上“壞”朋友,父母應該干涉嗎?
古語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當我們不滿意孩子的朋友時,往往會加以干涉。
有的父母在孩子交朋友的時候,會刻意強調:
“不要天天和學習差的孩子混在一起,你要和學習好的玩!”
更有甚者對孩子說:
“你和我們家境差不多的孩子玩!”
孩子交朋友,家長多少有些功利和現實,但孩子并不會考慮這么多,不會看朋友的成績、家庭,這也是孩子的天真所在。
孩子在擇友時,我們不能拿單一的標準替孩子選擇朋友,破壞孩子這份天真,教他多元化交友觀,才能更好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
所以,當孩子遇到“壞”朋友的時候,我們不建議家長直接干涉阻止。
畢竟,和誰做朋友,是孩子的權利。
即使對方是一個“問題”孩子,也需要父母通過正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他看重的這段友誼,藏著許多問題。
第一,了解孩子為什么和他交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溝通,“對癥下藥”。
第二,不要著急批判孩子的“壞朋友”,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比如這樣問:
他總是帶你做這樣的事,你感覺舒服嗎?
他老是打破你的規則,你真的開心嗎?
(霸凌)如果你是被他這樣對待的人,你感覺怎么樣?
不要小看孩子的辨別能力,他意識到問題時,自然會選擇改變。
整個過程中,父母要保持冷靜,因為對孩子來說,朋友是朋友,如果我們說朋友的“不對”,孩子會反感。
第三,和孩子聊聊你的顧慮,談談如何改變。你可以跟孩子聊聊你的朋友,讓孩子明白,正常的朋友應該是什么樣;再袒露你對孩子交朋友的顧慮,聽聽孩子是怎么想的,很多孩子都會主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防止孩子交到壞朋友: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認知。
孩子交到“壞朋友的”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孩子怕孤獨、被孤立,二是孩子不知道健康的友誼是什么樣的。
避免孩子受到“壞”朋友的影響,與其嚴格把控孩子的交友,不如教會孩子分辨好壞朋友的能力。
孩子進入校園生活之前,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件事。
重點是以下幾點:
1.朋友不會強迫你做你任何不愿做的事情;
2.健康的友誼一定促使彼此一起變好、一起幸福;
3.我們可以拒絕朋友,也要有被拒絕的勇氣;
4.遵守游戲規則,更容易交到真誠的朋友;
5.學著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過一些科學實用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健康的友誼中,朋友之間是彼此平等的、進步的,如果對方總是讓你難過、不舒服,就要認真考慮這段友情有沒有繼續的必要。
孩子學會分辨,才是收獲真誠友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