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的第一章,核心就是在告訴你為什么你知道那么多,依然沒有過好這一生。成甲說因為你所知道的僅僅是信息,這些信息只有能改變行動是,才是知識。今天小六又深化了一下,說這些知識只有不斷反復的練習,才能成為你的能力。
成甲把能次分成三個層次: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然后小六問我們在這三個層次,各自具有什么能力。然后對于這個作業,我有點蒙了。
我想來都不是那么有自信的人,每每收到別人夸贊,總覺得這不是應該很普遍的事嘛,或者說這就是一些日常形成的習慣吧,遠遠沒有打到多大的能力吧。所以對于自己的能力這碼事,總感覺太模糊了。
所以,這個作業該怎么做呢?
帶著這個問題又翻了一下成甲的書,發現他在解釋結構能力的時候,是用到了一個他自己的一個例子的。于是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一個案例把自己的能力拆解下呢。似乎可行。那么我該把什么東西確認為我的能力呢?面對這個問題,我又想起了小六說的,不斷反復的練習,可以把知識內化成你的能力。突然豁然開朗,原來所謂的能力,其實可以是你生活中不斷反復練習形成的那些習慣。
于是,我覺得小六這個作業被我翻譯成了:用一個案例來提煉一下你生活中那些不斷聯系過的好習慣和技能。
這個作業就這么完成了:
這幾天剛好有個朋友手里拿了一個項目,想讓我看一下這個項目盈利情況,這幾天正在安排時間處理。
通過這件小事情,我會看到底會用到什么樣的公共基礎只是,也就是執行能力:我需要跟朋友商定項目價格,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完成它,在此之前需要好好保存相關資料。這些事情正好體現了成甲課本上說的溝通談判,時間管理,資料保存等能力。
在完成這件具體項目本身上,會用到我大量專業知識,例如稅務,財務,投融資。甚至辦公軟件。這些都是成甲說的專業能力了吧。忽然后想到,專業能力不只如此,若要像成甲書中說的一個人或成一個隊伍,我想,我會把外語能力等等都算進來,只要能拿出來到大街上混口飯吃的,都應該算在內吧。
最后結構能力,突然就想起來我工作上一個習慣,就是我會把excel中幾乎所有數據都會設置鏈接,一直連接到數據源。曾經有個同事拿他做的表格找我幫忙時,我問她某個數據怎么來的,她想了想說忘記了。那是我發現原來我不經意間養成了多好的一個習慣。如果我把能力定義成一個反復聯系的知識或習慣時,那這個也算吧。隱藏在它后面的是為所有數據尋找驗證和支持的能力。
又想起另一件事,我們戰略管理課程的期末考試上,老師讓我們每個小組從某本書中選擇五個案例來做representation。當時所有小組都是隨便找了五個案例而已,只有我當時帶領小組用五個案例把整本書的重點內容概括了一遍。這讓老師十分滿意。現在看來,這其實是一種系統思考的能力了。
于是,有了下面的作業:
寫完發現,原來我沒自我想象的那么不堪么。于是,幸甚。而做這個作業的過程,不也是一種結構能力嗎,想到這里,竟有點洋洋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