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作者
駱賓王(626?—687?),唐朝著名詩人,浙江義烏人,初唐四杰之一。傳說駱賓王出身貧寒,但非常聰明,幾歲就能讀詩寫詩。有一天,家里來了一位客人,想考考他作詩的才能,正好看到門前池塘里游過一群白鵝,就讓駱賓王以鵝為題作詩。駱賓王略一思考,脫口而出,就有了這首傳唱千古的名作。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一起理解
《詠鵝》字面含義不難理解,朗讀重點是把握文字特色。前兩句從鵝的叫聲寫到動作神態,一氣呵成。后兩句寫鵝游泳時的樣子,句式上對偶,自然工整;顏色上對比,艷麗鮮明。既朗朗上口,又畫面感十足。
生動感受
《詠鵝》雖然短小,但是感受內容豐富鮮活,開頭的“鵝、鵝、鵝”可以理解為鵝的叫聲,想象一群鵝由遠及近緩緩游來,聲音越來越近。朗讀者對鵝叫聲的方位和大小作出反應。后三句同屬于視覺感受。“曲項向天歌”重在神態與方向;“白毛浮綠水”是靜態畫面,凸顯其優雅,“紅掌撥清波”是動態畫面,凸顯其活潑。這些感受都可以通過語速、語勢[]和吐字感覺的變化表現出來。
創意表達
朗讀時先進入作品情境,用連續三聲清脆明亮“鵝”表現出初遇鵝群時的驚喜歡樂;“曲項向天歌”一句想象著白鵝仰天高歌的樣子,聲音向上揚起;“白毛浮綠水”一句表現白鵝浮游水面的姿態,聲音放松舒展,“浮”字適當拉長,表現白鵝的從容優雅;“紅掌撥清波”一句語速略快,與鵝掌撥水的樣子相呼應。這樣設計朗讀,不但語調輕快,富于變化,而且可以啟發孩子對詩句展開更為細致的想象。
朗讀貼士
朗讀《詠鵝》需要清脆明亮的聲音,你知道怎樣讓自己的聲音更明亮嗎?來,教你一招。想象自己吐出的字就是一顆顆子彈,說話的過程就是子彈發射的過程。平時講話子彈都是飛向正前方,現在,想象在你嘴巴斜上方兩三米遠的地方放了一個靶子,朗讀時努力把每一粒子彈都發射到那個高高在上的靶子正中。這樣,你的聲音立刻就會變得更加明亮了。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