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遇見鄰居霞,同是當媽的,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孩子。
她問起我兒子誰接送,說我天天這么晚下班,回家還得煮飯,挺辛苦的。
我照實告訴她,兒子自己上下學,晚飯他做好了,我一般炒個菜就行,如果太晚,他就全部做好等我回來。
霞驚嘆不已,羨慕我兒子這么懂事,然后沖著她女兒嚷,你聽聽,弟弟都那么厲害了,你還不敢一個人在家。
她女兒不好意思低下頭,不說話。
霞沖我一笑,她很膽小,現在還要我接送,也從不敢一個人在家,去哪里都要我跟著。
我有些內疚,早知道什么都不說,小姑娘也就不會難為情了。
像霞一樣,很多家長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簽。不管是生活中還是網絡里,經常會有不少家長問:
“我家孩子特別害羞,不喜歡跟人玩,怎么辦?”
“我家孩子很霸道,總愛打人,怎么辦?”
“我家孩子愛撒謊,怎么辦?”
“我家孩子注意力很差,成績不好,怎么辦?”
每每看到這些問題,我都感到有點無奈,真想大聲說,即使知道了答案,如果不改掉隨便給孩子貼標簽的壞習慣,問題還是不能徹底解決的。
其實不止是對孩子,對別人,人們都會經常給對方貼標簽,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對此,社會心理學家李?羅斯認為,我們傾向于把別人的行為歸因到他的性格,卻忽視了真實情況。這就是“歸因謬誤”。
可見這種簡單的歸因,即貼標簽,很容易,但要撕掉卻很難。因為影響實在太大了。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標簽”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其行為和結果往往會向“標簽”所暗示的方向發展。
尤其是孩子,認知能力有限,最容易受別人給他貼的“標簽”所影響。
比如說,如果一個孩子很活潑好動,即使無心地說他有“多動癥”,說得多了,暗示的力量就會不斷加強,孩子就會認為“我原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好動,甚至變得精力渙散,根本靜不下來,這對他以后的學習很不利。
那要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簽呢?
001 多觀察孩子的表現
對于孩子出現種種偏差行為,我們應該通過有意識的觀察,看看孩子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是經常這樣做,還是偶爾。
比如撒謊,當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行為時,不急于糾正,不妨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孩子撒謊都集中在什么事情上,當積累夠了素材,對孩子撒謊的原因就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
002思考行為背后的原因
有了前面的觀察,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思考,拋開行為的表面現象,探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比如,一個被說成“愛撒謊“的孩子,他面對的情況可能是,家長過于嚴厲,為了逃避責罵而撒謊,這是一種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一個被說成“總是咬人”的孩子,可能正處于口腔敏感期,這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一個被說成“破壞王”的孩子,可能是好奇心很重,動手能力很強。
這樣多一層思考,就會依據客觀的判斷找到原因,從而避免給孩子貼上標簽。
003使用積極的語言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那就要努力地用積極的態度和語言暗示孩子朝這個方向發展。
例如,孩子瓶蓋打不開,與其說“你怎么這么笨!”,不如說“試試扭到另一邊。”
當寶寶要打人時,與其說“你怎么又打人?”,不如說“寶寶,你可以跟他握握手哦!”
與其說“你就愛亂扔,不收拾。”,不如說“要送這些玩具回家了。”
與其說“你又撒謊?”,不如說“我希望聽到真話。”
這些肯定的語言,就能給孩子鼓勵和勇氣,當他能做到時,不妨再給他更多的贊賞。久而久之,相信孩子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他也必然會成為一個自信而又上進的人。
記住了,不要再對孩子說那些負面的消極的話了,即使是有意無意說出來,也會把孩子簡單地標簽歸類,一不小心會成為孩子思想和行為上的魔咒,甚至可能會禁錮他的一生。
正如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所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那么,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多說一些積極的話語,多做一些積極向上的事情,去影響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