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了天賦,也提到:要認識和發揮自己的天賦。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常常不愿意深入認識自己,反而隨手給自己貼上一些標簽,束縛了自己的天賦。實際上,給自己、給他人貼標簽的行為,不僅會阻礙我們進行深入的自我認知,而且在他人的負面標簽下,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制造一個“自證預言”,讓自己不幸被他人言中
一、你可曾經歷過無地自容的瞬間
小時候在奶奶家,經常有一個走街串巷做買賣的中年男人經過門口。不知為何,我每次看到他,都十分害怕?;蛟S是他長得太兇,或許是他的表情,或許是他挑著的那個貨擔,反正一個小孩子的恐懼總是很難理解的。
每當他出現在門口,我就會飛快地躲到門后面,再也不敢出來,奶奶喊我出來叫人,我也不理不睬。有一次,她嘆了口氣說:這孩子怕生,將來怕是沒什么出息。
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根本無法明白,“怕生”跟“出息”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只是,奶奶向來重男輕女,我一直為博得她的喜歡而努力,但是今天卻因為一個陌生人讓她喪失了對我的信心。在那一刻,我自卑得無地自容。
在此之前,我并不害怕其他生人,但從那刻起,我突然開始害怕,拒絕跟陌生人接觸。我不確定你們小時候是否有過相似的經歷,后來跟一些朋友說起來,不少人都有,比如因為一件小事,被大人說“笨”、“內向”、“多動癥”、“老實”“頭腦簡單”同時,還會被貼上“長大會吃虧、長大沒出息”的標簽。
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再也沒有比這種標簽更糟糕的事情了,這比考試不及格還要糟糕一百倍。因為這種標簽否定的是我們的未來,而考試,僅僅代表一次。
當然,你可能足夠幸運,沒有上面的經歷,但我想,你大概聽過這些:“你是天蝎座啊?很腹黑啊?!薄澳憷习迨翘幣?那么吹毛求疵,你太不容易了。”“你性格這么內向,不適合做銷售”“你這么理性,肯定很冷漠,沒有同情心?!薄澳銈冾I導這么大年紀還沒結婚,又是女人,肯定很變態?!薄扒懊孳囬_得那么爛,肯定是女司機。”“他看起來這么年輕,給不出什么有用建議的。”“在地鐵上吃東西,這么沒素質,又是外地人?!?/p>
當然,好像也有正面的。比如“你是摩羯啊?工作肯定很努力的。”(我還真聽過,有按照星座來招人的奇葩公司)“你性格這么外向,跟誰都聊得來,肯定人緣兒好?!薄澳闶潜狈饺税?怪不得這么爽快?!?/p>
我們似乎非常輕而易舉,并且常常難以自控地對別人說出我們對一類人的判斷,但是,卻常常為別人對自己下某種判斷感到憤怒。
二、“貼標簽”的行為靠譜嗎
像我們這樣,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給一類人貼上標簽進行分類,形成一種固定看法的行為,其實是一種普遍現象,嚴肅一點的說法就是“刻板印象”。問題是,這些刻板印象,都正確嗎?
2015年轟動全球的社交活動“#ilooklikeanengineer”(如果你去網上搜索,應該還可以看得到),分享出來的那些照片,會讓你不相信他們都是工程師。
人們常常會在見到他人的30秒之內,就不由自主地形成了第一印象。并且,除非繼續深交,否則很難改變。而這些印象,往往是基于外貌、性格、學歷,等等,但這些信息,是我們根本不需要深入認識對方就能夠知道的。
那么,這些跟外貌、性別、學歷相關的刻板印象都是哪里來的呢?跟我們的教育、經歷相關。
比如,一對父母從小教育他們的女兒說“女孩子應該穿粉色,男孩子才應該穿藍色”,那么她今后看到一個穿粉色衣服的男孩子,很可能會感到厭惡。當然,如果在她的成長經歷中,發現周圍很多男孩子都穿了粉色,那她可能會漸漸改變這種印象。
可是,這種來自教育和經歷的刻板印象是否正確呢?
常常不正確!因為,我們的社會一直在發展,你從小被教育的觀念,很多都發生了變化。
再者,每個人過往的經歷其實是有限的,我們只是大千世界中非常渺小的個體,我們見識的世界太小了。
所以,我們來源于過去的教育以及自己有限經歷的那些刻板印象,其實很多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說,很可能是一種偏見。
三、我們為什么要貼標簽
既然不正確,我們為什么還是忍不住這樣去想呢?我們的大腦為什么還會主動形成這些明明不正確的刻板印象呢?
原因一:這是我們對抗恐懼的一種生存經驗
生活在地球(銀河系中微小的太陽星系里的渺小的藍色星球),我們都渺小得跟塵埃一樣,隨時隨地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死去。
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規避風險,對抗恐懼。這些刻板印象,某種程度上講,成了一種躲避風險的經驗,能夠降低我們的恐懼感。
比如,你好幾次開車,發現馬路殺手常常是女性,所以看到女性開車,你會更加小心,躲避由此可能引發的交通事故。
原因二:抱團競爭的一種方式
人類有一種將他人劃分進“群內”和“群外”的天然傾向。
群體之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競爭,當資源稀缺時,我們傾向于關閉群體邊界,偏愛群內人員,卻歧視群外人員。
因為當我們屬于某個群體的時候,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很有安全感,讓我們在應對外來競爭的時候,感覺自己更強大。
所以,這就解釋了,當周圍的人都站在我們對立面、不同意我們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非常驚慌,會迫切希望找到一個有共鳴的群體。
舉個現實一點的例子,假設你出生于某個城市,被告知,作為一個本地人你不能被自己所在城市的大學錄取。
原因是他們開放了比過去更多的名額給新移民,這個時候,你更有可能會對新移民產生偏見,并且支持限制他們入學的政策。很多大城市,本地人跟新移民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互相的偏見,跟這種心理有很大關系。
當然,即便沒有群體間的資源競爭,在劃分內外群之后,我們依然是有情感傾向的,我們傾向于偏好自己的同類。一個外向的人,常常更容易對內向的人有偏見。一個有高等學歷的人,常常更容易對學歷低的人有偏見,這是發自情感的天性。
在績效評估中,有一種評估偏差叫做“個人偏好錯誤”,就是說,管理者傾向于給類似自己的人以較高的評價,也是這樣的道理。
原因三:社交便利
根據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Robin dunbar)的研究,150人是人類智力允許其擁有的穩定網絡的人數上限(也被稱為鄧巴數字)。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跟認識的每一個人深入交住。
我們常常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他人:對熟悉的人,常常把他看成一個有個性的人,而對不熟悉的人,傾向于進行歸類。比如,讓你想象一下西方人的形象,你會這樣形容美國人:隨意、有創造力、自由。你會這樣形容法國人:浪漫、自大、享受生活。
但是,如果我讓你也用幾個詞來歸納中國人,你會怎么歸納呢?你大概會告訴我,你做不到,因為你覺得:中國人都是不一樣的,中國太大了,中國人多樣化嚴重。
原因在于,我們對其它群體不熟悉,所以總是傾向于認為,他們很同質化。即便你告訴自己,他們是不一樣的個體,但潛意識中,你仍然把他們歸為一類。
這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自己是80后,就會覺得90后都一個樣,很容易給90后貼上很多標簽,但我們不會給80后貼,因為對于群內人員,我們承認多樣化。
四、貼標簽的負面作用
那么,貼標簽會有什么負面問題呢?
負面作用一:導致標簽對象的消極行為
刻板印象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偏見,而偏見容易導致歧視,歧視則會導致消極行為。
當我們跟他人交流,尤其是信任的人交流的時候,這種刻板印象會左右我們自己的行為,而我們會接著制造一個自證預言。
羅森塔爾效應我們都聽過,明明是隨機分出的一組學生,為什么當心理學家告訴校長:這些孩子經過科學測定都是智商型人才的時候,這些孩子們最終真的干出了非凡的業績?
這是因為,人們下意識地會接受自己喜歡、崇拜、信任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當刻板印象聽久了,比如你很尊敬的領導告訴你“你性格內向,不適合做銷售”的時候,你很容易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行為。你會制造一個自證預言,那就是:我性格這么內向,果然不適合做銷售。
再舉個例子,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位高權重的人派給下級女性比男性更的工作任務,并且對她們的表現有更低預期的時候,她們往往更加不自信,由此便證實了老板的預期。
負面作用二:增加標簽對象的焦慮感
刻板印象威脅,是刻板印象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擔心自己真的會符合他人對我們所屬群體的刻板印象。這種由刻板印象引起的焦慮,會影響我們的表現。
比如說,你所在的公司比較講求資歷,傾向于認為,年輕人常常沒有經驗,遇事處理不周到。當某一天,你有機會去處理一些跨部門溝通的事情時,你會感到很焦慮。
一方面你想要證明給自己看,他們說的都是錯的,同時,你又會擔心,其它部門的同事會因為這種刻板印象,而不把年輕的你放在眼里。
再比如,在一個男性主導的企業里面,如果大家傾向于認為,女性不適合做管理。那么當你有機會做管理的時候,你會非常擔心別人對你有偏見,你甚至擔心,自己的下屬會因為自己的性別而產生不服的心理。
這些焦慮和擔心,常常會讓你躊躇不前,影響本來的表現。
負面作用三:降低我們與標簽對象深入交往的機會
事實上,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消除,因為我們有拒絕不支持我們刻板印象的信息的傾向。
比如,我們認為女司機就是馬路殺手,那么,當我們看到一個馬路殺手的時候,如果恰好是位女性,我們就會得意地告訴自己:看,我說得沒錯吧。
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馬路殺手,發現竟然不是女司機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嗯,這只是個特例。因為,我們天然的傾向是記住與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而忽略與之矛盾的信息。
另外,由于歸因偏差的緣故,我們傾向于不考慮情境的因素,而把結果歸因于個人行為。
比如,如果我們認為內向就是不善言辭、不善溝通。所以,看到內向的人做任何舉動,我們都認為是內向導致的,并不會考慮背后的原因、當時的情境。
再比如,如果我們認為女性都很拜金,那么,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滿身名牌的女性,會歸因于她拜金。
這種傾向會導致什么問題呢?會阻礙我們與他人深入交往的機會。
當我們給另一個人貼上標簽之后,我們會認為:嗯,他就是這樣的。于是,我們便不再想去深入了解這個人。
所以,當我們給他人貼上標簽的那刻,正是我們親手關上進入對方內心大門的時刻。
五、如何撕掉標簽
我們絕不可能對每個人深入研究一番,所以,貼標簽這種行為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當面對我們所在意的人的時候,無論是主動貼標簽,還是被動貼標簽,都是我們需要盡量克服的。
1.如何避免主動對他人貼標簽
第一,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我上面說過,這種行為是人的天性,刻板印象也是自動生成的,因此,克服它需要用心以及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就像讓你看一個人來推測他的職業一樣,當我們事先沒有告訴自己“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在自然的狀態下,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墒?當我們把文章看到這里的時候,你會知道:嗯,我不能憑長相來判斷職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因為我們有意識地剔除了自己的刻板印象,準備客觀地思考一下長相跟職業的關系,理性告訴我們,其實并沒有關系。
所以,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才能減少給別人貼標簽的行為。
第二,主動接觸甚至依賴其他群體成員。
我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常常來自于過去的經歷,可是我們的經歷都太有限,視野都太窄了,所以才會有這些偏見。
可是,如果兩個群體的人之間有更多的接觸,當我們看到太多針對于原先刻板印象的特例的時候,會有利于自己消除偏見。
比如,很多公司現在都會成立跨部門項目小組,在攻克一個困難項目的時候,不同的群體成員在一起工作。這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需要群外人員的幫忙,互相合作和依賴,就能加深彼此的信任,有利于消除一些刻板印象。
第三,見識更大的世界,并時刻保持好奇心。
男人手拉手就是Gay(男同性戀),你也這么認為嗎?可是,如果你知道,一些印度男性喜歡手拉手,那你還會這么看嗎?
再比如,在小城市里,30歲沒結婚,就意味著女孩兒不夠好,或者太挑。但在北上廣,30歲沒結婚的比比皆是,你司空見慣了,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
總之,見到更大的世界之后,你會調整自己的認知。
其實我們往往發現,那些見識更廣的人,刻板印象更少。而那些特別偏激的人,往往視野很窄。
2.如何避免被動貼標簽
第一,正確了解自己,并且讓其它群體認識到這一點。
我曾經問過很多自稱內向的人“你們知道什么是內向嗎?”很少有人能夠答對。
我在公眾號里曾經寫過幾篇關于內向的文章,澄清了性格、能力、人品跟行為的區別,很多人都驚呼:這是我第一次認識自己。
其實,當你對自己都不了解的時候,怎么能期望別人能夠主動了解你、消除對你的偏見呢?
所以,想要避免別人對自己貼標簽,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
第二,打破自證預言,多看反刻板印象的例子。
有一項研究,研究者給大學男生和女生看了六個商業廣告之后,要求他們完成數學測試。這些人被分成了兩組,每組都有男生和女生,他們的數學水平都差不多。
第一組看到的廣告是跟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的,比如廣告中的女性,看到打折化妝品就很瘋狂。第二組看到的是反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比如,女人對于工程方面的知識非常了解。
最后的測試結果顯示,第二組女性的測試分數跟男性對比組的分數相當,而第一組女性的分數明顯比同組男性低
所以,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被太多刻板印象束縛了,不妨多看一些反刻板印象的文章、書籍、電影等等,這會減少你的焦慮感,也避免這種刻板印象成為一種自證預言。
當然,除了閱讀之外,你還可以多跟一些群體內的反刻板印象的人接觸。
第三,爭取群體地位上升。
群體地位的上升,是最本質的能夠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只是,需要一個群體的共同努力。處于一個劣勢群體的時候,你有責任去證明,你所在的這個群體,并不像他們所說的那樣。
金伯莉·J·達夫的《社會心理學》里面,提到2007年蓋洛普民意洳驗顯示:88%的美國人愿意投票給合格的女性候選人。可是在1967年,這一比例為57%,而1937年的時候,只有33%。
我們可以說,是因為女性地位上升引起的刻板印象減弱;但也可以說,因為刻板印象減弱,帶來了女性地位上升,這兩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只要進入了良性循環,其實會越來越容易,但是,我們需要一個契機,來打破過去的循環。
總之,撕掉你身上的標簽,你會發現,自己的舞臺更大、空間更廣。同樣撕掉你在別人身上貼的標簽,你會發現,你的同伴更多。
總結:
1.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給一類人貼上標簽進行分類,形成一種固定看法的行為,稱為“刻板印象”
2.來源于過去的教育以及經歷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一種偏見。
3.貼標簽的原因:對抗恐懼、抱團競爭、便利社交。
4.我們常常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他人:對熟悉的人,常常把他看成個有個性的人,而對不熟悉的人,傾向于進行歸類。
5.標簽的負面作用:導致消極行為、引起焦慮感、阻礙深層社交。
6.如何避免對他人貼標簽:建立意識、接觸外群、見識世界。
7.如何避免被動貼標簽:了解自己、多看反例、提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