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余漫。
隨著孩子的出生,做為寶爸、寶媽的我們經常會覺得——我家寶寶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最聰明的寶寶。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的我們會發現孩子身上擁有各種讓我們不太滿意的特點,比如:太懶了、膽子太小、不愛喊人、不愛說話、愛說謊、見著人就躲……
總之,各種各樣的標簽,會出現在我們孩子的身上。有的是我們自已說的,有的是周圍人說的。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隨意給孩子貼標簽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到他一生。
一、什么是標簽效應?
要講為什么不能隨意給小孩子貼標簽,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先講講什么是標簽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典型案例:
心理學家克勞特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一群參加實驗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然后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分別說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而實驗的結果是什么呢?不用說,那種被下了好的標簽定義的人,在后來被再次要求捐獻的時候更樂意捐獻更多的東西,而壞標簽的人甚至比沒有下過任何標簽的人捐獻得更少。
這種感覺,有點像“破罐子破摔”的感覺,反正已經很破了,還能糟糕到哪里去,大不了不能用唄。而一個孩子被我們貼上了一個不太好的標簽,他也會想:哦,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啊,那我就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
二、當我們無意識的給孩子貼某些標簽的時候,孩子就可能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好吧,也許我用“努力”這個詞有不太對。我們看看心理學上面是怎么說的——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請大家好好回憶一下,自已有沒有說過以下這種話:
“我家的那娃有點膽小!”
“他啊,膽子太小了,見到陌生人也不喊人,像他爸小時候。”
“哎喲喲,別說了,笨得要死,什么都覺得很慢,愁死我了!”
“三分鐘熱度!”
“就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氣死我了。”
“不行,他太小了,這種事情還不能做。”
“他不喜歡吃水果。”
“他不吃蔬菜,就喜歡吃肉,完全不知道怎么辦。”
“很挑食,跟他爸一樣。”
“很懶,跟她媽一個德性。”
……
在我身邊發生的最明顯的一個案例:做為年輕的85后,我姐跟姐夫都喜歡睡懶覺,所以當時豆寶出生的時候,我姐的婆婆就給豆寶貼過標簽——爸爸、媽媽都這么懶,你長大了估計也是一個小懶蟲。
事實上,在后來豆寶慢慢大一點的時候,跟著我姐、姐夫睡的他確實有愛睡懶覺的習慣,好像是踐行了婆婆所說的“小懶蟲”。我姐和姐夫擔心老這樣下去不好,跟婆婆商量了一下,以后不準再叫豆寶小懶蟲,而他倆也糾正自已愛睡懶覺的習慣,給孩子豎立起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很快三歲半的豆寶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每天晚上10點準時睡覺(表示,在養成好的習慣后,我姐這個時候有可能還在電腦桌前忙碌,但豆寶十分自覺,乖乖爬來床上睡覺)。現在的豆寶絕對不是小懶蟲,早睡早起,非常自覺。
也許這個例子不夠明顯,那么我再舉一個:在我上中學的生涯當中,文科班被分為了兩個班,一個是好班,一個自然是混日子的差班。好班的學生成績自然會好一點,這不用說,但有一種情況——成績中不溜丟的那種,有可能會在好班,有可能會在差班。
巧的是,我剛好有幾個關系比較好的朋友,他們在分班前的摸底考試中出現了一些狀況,明明是差不多的成績,有一部分考得好一點,分到了好班,有的沒發揮好,分到了差班。
我那個發揮不好,被分到差班的同學曾經一度以為自已是“差生”,甚至差點自抱自棄,上課不在專心聽講,下課也不做作業,逃課出去玩等等。再一次的期末考試,成績差得一踏糊涂,把我們幾個小伙伴都驚呆了。
作為關系比較好的同伴,我們自然不愿意對方這樣下去(表示她父母外出打工,根本沒有人管她),趕緊拉攏過來,讓她天天跟我們一起學習。再下一個學期的考試中,成績果然有所提升,跟班主任申請調回好班。
再次回到好班的她意識到自已不是“差生”,比我們所有人都積極,認真學習,即使成績在好班里不算好的,高考也沒有高到一所比較好的學校,但依舊堅持升學,拿到大專文憑,至今在自已的工作崗位上干得不錯。而那些依舊留在“差班”的,不能說全軍覆沒,但明明有繼續升學的機會選擇放棄的,不是少數,最后也不了了之。
雖然不想這么說,但說真的,對于中不溜丟的那一波人來說,好班、差班的標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從而影響到未來的考試結果。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好班的人似乎永遠在好好學習,而差班的人破罐子破摔,也就那樣了,沒有那么積極。
三、既然壞標簽不能貼到孩子身上,必起壞的作用;那么好標簽可以用嗎?
壞標簽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太好的影響,甚至影響終身,那么是不是說所有的標簽都不能用呢?既然標簽具有一種的“導向作用”,那么有的時候,善用好標簽,可能會讓我們在引導孩子朝著某個方向努力的時候,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舉一個非常明顯的案子,寒姐家的小豆丁,大家應該還記得吧?我以前請寒姐講過她是如何引導她兒子愛上幼兒園的。事實上,寒姐一直覺得小豆丁的性格有點弱,就是有點那種“老好人”性格,遇事就躲,被人欺負了也只會避讓、躲開,永遠不知道還手。
寒姐擔心這樣下去不行,她跟婆婆商量了一下,采用的是積極標簽+鼓勵式教育模式。下的標簽是:小豆丁是個勇敢的奧特曼!鼓勵式教育的方式是:我們不主動欺負別人,但有人欺負你的時候,你可以打回去。
是的,沒錯,寒姐甚至用了“打回去”這個詞,可以想見小豆丁的“弱”已經弱到了什么程度。
后來小豆丁確實會好一點,當比他小幾個月的小朋友霸道地跑過來搶他的東西時,他不會不顧自已也想要玩的想法,一點也不拒絕的直接給對方。甚至有小朋友跑過來推他,他也會強勢的說不:“你不能推我,我是勇敢的奧特曼,我會打你的!”
捂臉,寒姐是因為她兒子太弱了,才用這樣的標簽,如果是家里的寶寶已經很強勢,喜歡欺負人的家長,就不要用了,咱們用些溫和的,比如:我們是會分享的好寶寶!
四、即使是好標簽,也要謹慎使用,太多的光環可能會讓孩子面臨巨大壓力,退無可退
即使是好標簽,個人也不覺得可以毫無底線的、無限制的使用。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這樣一個詞,雖然好的標簽能夠帶來一些“正”的導向作用,但當這個導向已經超過了孩子的極限,那么帶來的就不是一個好的導向作用,很可能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逼著他不得不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甚至有一種——退無可退的感覺。
當一個人有這種被逼到絕境,完全沒有退路的感覺,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們有時候,會在經常聽到或者看到這樣的新聞,XXX博士跳樓自殺,一些名校的博士為什么不退學,選擇自殺?
其他的原因我們先不說,僅用貼標簽這個角色去談這件事情,大家就會發現,這些能夠上名校的博士他們一定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是父母嘴里的驕傲。既然是驕傲,他們就只能做得更好,絕對不能后退,讓別人說三道四——哦,原來也就這樣,還以為考上博士很牛逼呢,結果連博士都沒讀完就回來了,跟我家那個考不上博士的有什么區別?
考上了都沒讀完,這個孩子一定有問題。十有八九他本來就沒有那么優秀,是他爸媽想辦法花錢、走關系送進去的。看到沒有,送進去也沒有用,沒有那個金剛鉆,別攬那個瓷器活。考上了都讀不完,多丟臉呀,還不如一開始就別考……
那個常春藤女博士在跳樓之前,曾經問過她母親一句話:“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母親的回答是:“你覺得自已做得很好么?”
事實上,這位女博士已經被貼上了標簽——既然你已經是常春藤女博士了,那么你只能更好、更完美,沒有退路。
當所有人有羨慕的眼光望向她的母親,覺得她母親特別優秀,教育出了這么一個優秀的女兒,而她未來只會更好的時候,她面臨的是巨大的壓力——那些好標簽我不想要了,我已經到極限了,我可以退一步嗎?
然而母親的問答是——不,你還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
美麗的光環標簽下面,很可能是孩子們的遍體鱗傷、退無可退的心。他們抬頭仰望,面前這座需要攀爬的榮耀高峰還那么高那么高,似乎永遠沒有盡頭,而身后是沒退的絕壁。要么繼續往上爬,要么跳下絕壁。
只有兩條路的他們怎么選擇?當無法前進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縱身一跳”。
最后,喜歡給自已的孩子貼標簽的寶爸、寶媽們,雖然壞標簽我們要盡量棄之不用,但好標簽我們也要學會適可而止。請用一顆寬容的心接納自已的孩子,尤其是他們的不完美,讓他們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可以選擇回家!因為我們永遠都會在這里,向你張開雙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