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光流淌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海薇閣單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態】
我沒有想到,我會如此熱烈地愛上一本散文集,一口氣讀完,又一字一句噙在嘴邊品味,一筆一畫描進心里琢磨,一章一節掩卷沉思。驚訝之余,我忍不住思考:“馮驥才先生這本《世間生活》到底有什么魔力?”
書評說:“馮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文風優雅,內涵廣博,情感深沉動人,既體現出一位當代文化大家的學識修養、氣度擔當,也流露著他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
這大概是一個原因,但又不僅于此,畢竟這樣的描述過于寬泛遙遠,而《世間生活》中的文字給我的感覺要具體、熨帖、溫暖得多。
為了探尋和抓住這份熱愛與共鳴,我閉上眼睛,細致回想閱讀這本書時,那些讓我眼前一亮的瞬間、那些讓我感動落淚的瞬間、那些讓我靈魂震動的瞬間,那些讓我豁然開朗的瞬間、那些讓我沉醉其中的瞬間,又將這些瞬間融匯起來,繪制出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
歷盡風雨畫彩虹!沒錯,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
說來慚愧,在閱讀《世間生活》這本書之前,我并不知道馮驥才先生,也沒有提前去網上查一查馮先生的介紹,就這么直愣愣翻開了書本閱讀。如今想來,倒有點像是閑庭信步間走進一間屋子,看到屋里有個老先生正在圍爐煮茶,我便坐下來聽他談天,這一聽就被深深吸引,進入忘我之境——不知今夕是何年,不知此地是何鄉;不知日薄西山倦鳥歸巢,亦不知東方既白殘月漸隱……
待到一本書讀完,才反應過來這不是小學課文中學過的《挑山工》、《珍珠鳥》的作者嗎?原來他竟然還是一位畫家,原來他曾經還參加過國家籃球隊訓練,原來他還是一位文化保護者。
馮驥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魯迅文學獎得主。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余種,在中國文壇影響深遠。
馮驥才的代表作《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五十余種,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此外,馮驥才還是中國民協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從讀第一篇《時光》開始,我就被馮驥才先生的時間觀吸引了,他說——
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覺得時間的緊迫,很難感受到“時光”的存在。
時間屬于現實,時光屬于人生。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
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他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
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跡。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時光拋入塵囂,或是支付給種種一閃即逝的虛幻的社會場景。
這種對時間和時光的區分,讓我覺得既新奇又共鳴。把時光從時間的維度中剝離出來,離開那個冰冷的、機械的、勻速的流逝狀態,賦予它靈魂與生命,讓它去再造生命,去創造最偉大的生命奇跡,這是馮驥才先生的浪漫主義生命觀。也是馮先生在讀者心中播下的一顆小火苗。
最讓我震動的,是讀《結婚紀念日》、《大地震給我留下什么》,這兩篇散文分別講述了馮驥才先生兩次人生重大經歷的特殊日子。
一次是一九六六十二月三十一日,馮先生與妻子的結婚紀念日——一個他的妻子同昭想要從生命里切去或者跨過的日子。他和妻子的新房是一個“紅衛兵總部”的樓上,一個沒有窗簾的簡陋小屋。剛和家人吃完“新婚晚宴”回到新房,進屋開了燈不一會兒,外面忽然響起喇叭聲,緊接著有人在外面喊:“狗崽子,你們干什么哪?”然后是喇叭聲、喊叫聲、唱歌聲和口號聲.....最后是很多手電筒往窗子里晃來晃去地照,許多條雪白的光在屋頂上亂劃,好像夜間空襲的探照燈。馮先生和妻子不敢開燈、不敢生爐子,只能穿著棉襖坐在床上,緊緊摟在一起,緊張害怕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更擔心突然的砸門聲和一群人破門而入。文章最后,馮先生說:“五十多年來,我一直把自己這個遭遇視為我的一個人生財富,一生都不會丟掉。
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馮先生睡在閣樓的地板上,突然被狂跳的地面猛烈彈起,他本能撲向熟睡中的兒子,把兒子護在身下,屋頂老朽的木架發出嘎吱嘎吱可怕的巨響,頂上的磚瓦大雨一般落入屋中。他說我:“我親眼看見北邊的山墻連同窗戶像一面大帆飛落到深深的后胡同里。閃電般的地光照亮我房后那片老樓,它們全在狂抖,冒著煙土,聲音震耳欲聾。”這一天,馮先生的家園在地震中毀了。地震結束后他帶著妻兒爬出廢墟,來到空曠地,借來一件不合體的衣服,騎上自行車去探望父母、岳父母,確認都沒事后,繼續騎車挨家挨戶去看望親友,去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看看人有沒有事,確定人沒事,謝天謝地,轉頭就走。親朋好友得知他的家震沒了,紛紛從衣袋里掏出錢給他,三五毛、三五塊都有,最后一數竟有七十三元。(這是馮先生十年來都沒見過的巨額財富)。這篇文章的最后,馮先生寫道:“我要留住這一天。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設法留住的。因為在這種日子里,總是在失去很多東西的同時,卻得到更多——關鍵是我們是否能夠看到。如果看到了它,就會被它更正對人生的看法并因之受益一生。”
含淚讀完這兩篇,我深深地震撼了——是什么讓一個人可以如此平靜、溫暖,甚至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的苦難?
將這本書反反復復讀了幾遍后,我發現,答案似乎就藏在馮驥才先生的這句話里——我相信,真正的冰冷在世上,真正的溫暖在人間。接納冰冷的世界,炙熱地生活在人間,這就是馮驥才先生的人生智慧。
《世間生活》輯錄馮先生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創作時間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跨越近四十年。書中的一文一字,匯聚成馮驥才先生四十載人生的面面觀,更是他以對世間生活最深沉的愛為底色,在歷盡風雨后繪制出的一幅幅生活美學繪畫集。
全書包含四個部分:人生感懷、生活雅趣、人間生靈、旅行印象。在一篇篇散文中,隨著馮先生講述的一個個小故事,去體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與情懷,去品味世間生活的厚實與溫暖。
從一次停電引發的對時光的思考,使用日歷的習慣中對日子的熱愛,頭發花白時對歲月的思考以及在大運動、大地震等磨難中對人生的理解......在【人生感懷】這一輯,我們能看到馮先生如我們一般擁有普通人對生命的困惑和感傷,又超脫于常人流露出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
在無書的日子里,捧著半部殘數,用自己的想象去發展它,完成它;在胸骨摔傷告別體壇后,脫下球衣,開始將近二十年的繪畫生涯;遛攤、釣魚、練書法、為母親辦一場畫展......,在【生活雅趣】這一輯中,我們會看到馮驥才先生寄物于情、熱愛生活,更會看到他擁有細膩而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
與怕人的珍珠鳥一點點建立信任關系;共情天生熱愛自由,勞碌奔波,終日躲避災難,只為了不入籠中的麻雀;愛犬的天堂、挑山工、長衫老者、老友......在【人間生靈】這一輯,馮驥才先生帶著我們跨越物種,感受生命本源的愛與力量。
在他與國內外各個國家各個城市的交流中,我們可以隨著作者一同走遍世界各地,他如同一個博物館級別的講說員,更如一名最高級別的導游,向我們講述著各個不同地區的,文化、建筑,名勝古跡、人文,民族民風、在他優美的文字中,你領略到了佛羅倫薩,巴黎圣母院,塞納河,威尼斯......在【旅行印象】這一輯,我們可以跟著馮先生去看世界,看到無限的美好和不同文化的豐盛、唯美、浪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