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為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海薇閣單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態】
《時光》是收錄到馮驥才《世間生活》的第一篇文章,也是馮驥才對人生中渡過的時光的深刻思考。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時光飛逝,跨越時空的交流與生命的轉化。
我看到的《時光》
作者從歲末年終對時光的感受講起,到了年底,時光也越發的感覺過的快了。一下子,一年的時光就變成了歷史和回憶。
接下來,停電了,喧囂的世界安靜了,仿佛進入了獨立的世界,作者打開了思考的空間。結合民間“年根兒”的說法,感受到了時光的緊迫感。接下來,一年的經歷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再現出來,不同的清晰的和模糊的時空場景紛踵踏來。
在燭光中,八百年前的北宋天王像木雕的目光穿越了時空,雕工的生命時光完成了沉淀,作者也提出來植物通過種子完成了生命的傳遞,詩人通過詩句完成了生命的傳遞。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不朽的經典的藝術生命,不負韶華。
作者的眼光在停留在書桌下的足跡,正式在這里的時光造就了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人物。也通過北宋天王像木雕提出了藝術家通過創造的藝術生命達到永恒。
最后,電又來了,作者的思緒也收回來了,對自己的內心也有了答案。
收獲與感想
在《時光》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提出了重要的問題與思考,對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發與參考。
1、探尋人生價值,尋找實現之路
《時光》中提出:“時間屬于現實,時光屬于人生。? 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 對于人世間的我們,總是感覺時間匆匆,努力伸手去抓,時光卻從伸出的手指中流淌出去了??傆幸环N時不我待的感覺,舊式的鐘表的一刻不停的滴答聲中,時光匆匆向前奔流,一刻不停。就像朱自清的《匆匆》里面說的:"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面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作者給出了答案:“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里;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里。”? 因為,生命可以通過再生的方式延續,如文中說的:“母與子的生命的轉換,藝術家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藝術作品)。”
文章給我們提出了兩條路徑完成重生,普通人通過下一代完成物質存在的重生,讀書人和藝術家都是通過思想和作品完成了精神存在的再造。這就是人世間的我們努力的原因。
讀書人的理想,北宋的張載說的很清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華傳統文化對人生之追求有著明確定義,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給了炎黃子孫以生命前進的動力,給了民族以自強不息的底氣,乃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之精髓和瑰寶。
對于普通人而言 ,完成生命的物質與精神傳承就是人生的重要的使命。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物質傳承的保障;琴棋書畫詩酒花提供了精神傳承的紐帶。這也是中華民族重視家風的原因。通過家庭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最核心的的物質與精神傳承。
2、構建精神家園,找到自己
《時光》中經歷了停電又來電的過程,中間在燈光中,作者進入了沉思狀態。人類進入電力時代后,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著急去學習、考試、升職,制定一個又一個指標,行色匆匆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卻總沒有時間問問自己,我的人生方向在哪里?我要作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些問題不僅僅困擾這我們這些普通人,同樣也是那些大文豪的問題。
人到中年,對于蘇軾而言,本應該是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好時候。年輕學霸蘇軾參加考試,被考官歐陽修評為第二名,還留下了一個“出人頭地”的典故。本來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未來之星,奈何與王安石的變法政見不合,一直沒有機會在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抱負。
后來,蘇軾被貶到黃州,逐漸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樣子,慢慢學會淡然,去真實地表達自己,比如初到黃州寫的《卜算子》,詞曰:“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被貶黃州后,一度陷入困境,起初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為繼。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蘇軾在黃州租地耕種,自食其力,自號“東坡”。蘇軾是樂觀曠達的,他率領全家通過耕種來渡過生活難關,生活也逐漸得到了改善。慢慢的,面對真實的世界,蘇軾正在完成一次脫胎換骨的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蛻變。蘇軾找到了自己,也成就了蘇東坡。
3、珍惜當下,不負韶華
《時光》中,面對北宋天王像木雕的炯炯目光的提問,作者的眼光在停留在書桌下的足跡,正是在這里的時光造就了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人物,提出了藝術家通過創造的藝術生命達到永恒的主題。事情也要一步一個腳印來作的。
對于能力有限的平凡的我而言,? 中年也是一個找到自己的過程,牢牢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珍惜當下,體會最好的年華。
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Present is a gift.很喜歡《功夫熊貓》里的這段話。對于已成往事的昨天,我們要學會接受和直面;對于未知的明天,我們要心存敬畏與期待;而當下(今天)就是我們最好的禮物,學會珍惜, 四十不惑,經過世上的歷練,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也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找準方向,一步一步前進就好。
雖然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太多的驚喜,一步一個腳印也是一種幸福,小確幸。認清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責任,份內的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對于能力外的目標和事情也就可以放下了,遠離不必要的焦慮。認清世界,學會在協作和競爭中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成就別人。
我們平凡的生命就像大江大河里的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我們才能實現價值。同時,我們也是獨特的,唯一的,認清方向,找對了路,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成為自己。當下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不夠好,說明你還有努力的空間。想清楚了,該放下的就能放下,該扛起來的就要扛起來。
《世間生活》簡介
馮驥才最新散文集《世間生活——馮驥才生活散文精選》2019年8月14日面世。該書輯錄馮驥才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創作時間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跨越近四十年。
馮驥才的散文作品,文風優雅,內涵廣博,情感深沉動人,既體現出當代文化大家的學識修養、氣度擔當,也流露出他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墩渲轼B》《挑山工》等篇章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讀過的人數以億計。此次收入散文集的既有《珍珠鳥》《靈感忽至》《往事如“煙”》等譽滿天下的名篇,也有《結婚紀念日》《房子的故事》《為母親辦一場畫展》等近年來馮驥才描繪生活、描繪人世間的感悟之作。
作者簡介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時代師從北京畫院畫師恵孝同研習宋元繪畫,并問道于吳玉如先生,學習古典文學。曾在天津書畫社專事摹古。文革中飽受磨難,得以深諳社會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壇,為新時期文學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開創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雋永的畫風,海內外有“現代文人畫”之稱。
馮驥才兼為文化學者,二十世紀末以來投身文化遺產搶救,影響深遠?,F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以及開明畫院院長,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時間屬于現實,時光屬于人生。